來源:資料觀
僅供學習,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來源 | 天津市人民政府、天津日報
編輯 | 資料君
日前,《天津市促進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正式印發,從夯實底層技術,提升核心能力;開展“人工智慧+”行動,賦能千行百業;培育優質企業和平臺載體,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強化要素供給,最佳化發展環境4個方面提出19項重點任務,促進本市人工智慧創新發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行動方案》提出,要充分發揮本市信創鏈條完備、應用場景豐富的資源稟賦優勢,一體推進研發攻關、應用示範、產業集聚,打造“人工智慧+信創”新優勢,形成“底層技術引領、應用場景開放、產業生態健全”的發展環境。到2027年,攻克100項關鍵核心技術,在圖形處理器、人工智慧作業系統、人工智慧伺服器、具身智慧等領域技術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培育30個人工智慧應用標杆場景,人工智慧基礎核心企業營業收入突破1000億元,形成3至4個特色產業聚集區,將本市打造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人工智慧底層技術創新策源地和賦能應用引領區。
在夯實底層技術,提升核心能力方面,我市將支援算力技術攻關和平臺建設,建設高效能智慧晶片研發平臺,支援中央處理器、圖形處理器等核心晶片研發與迭代。加強核心演算法技術研發,推動前沿基礎理論研究,支援自然語言處理、機器視覺、深度學習、感知演算法、大模型訓練架構等基礎演算法研究,加強國產開源社群建設。構建開放共享資料資源,建設一批高質量資料集,鼓勵資料採集、處理、應用、質量管理等標準規範制定。
在開展“人工智慧+”行動,賦能千行百業方面,我市將開展“人工智慧+科研”行動、“人工智慧+製造”行動、“人工智慧+醫療”行動、“人工智慧+康養”行動、“人工智慧+教育”行動、“人工智慧+城市治理”行動、“人工智慧+交通”行動、“人工智慧+文旅”行動。
在培育優質企業和平臺載體,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方面,我市將梯度培育優質企業,在人工智慧領域加快孵化一批科技屬性強、發展潛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服務認定一批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強、成長性好的高新技術企業,引育一批創新活躍、競爭力強、品牌知名度高的科技領軍企業,推薦一批科研實力強、成長性好的企業入選“國家隊”。加強平臺載體建設,推動建設一批人工智慧領域市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爭建國家腦機介面技術創新中心。培育產業新賽道,聚焦“人工智慧+信創”領域,打造晶片、作業系統、資料庫、智慧終端、伺服器、資訊安全等全鏈條“人工智慧+信創”產品體系,制定軟硬體協同、異質異構整合等標準規範,培育應用新生態。支援區域特色化發展,支援天開高教科創園核心區、和平園打造垂類模型聚集區,支援河西區、南開區、津南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打造人工智慧技術供給區,支援濱海新區、武清區、河北區打造算力產業聚集區,支援濱海新區、西青區、北辰區建設智慧製造產業叢集,支援東麗區、西青區、津南區、武清區、寶坻區建設智慧網聯產業叢集,支援河東區、河西區、靜海區開展“智慧康養”應用示範,支援中新天津生態城開展“智慧城市”應用示範。
在強化要素供給,最佳化發展環境方面,將加強資金保障,積極爭取人工智慧領域國家政策支援,鼓勵企業申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兩重”“兩新”專案,認定“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產品。強化人才引育,加快人工智慧學科建設,支援高校增設人工智慧相關學科和學院,推動交叉學科人才培養。促進交流合作,引導企業“走出去”,加強與國際頂尖人工智慧企業和機構合作。防範安全風險,支援攻擊檢測、程式碼安全、資料安全、隱私保護等安全技術的研發迭代,鼓勵人工智慧安全領域大模型落地應用。
全文如下
天津市促進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發展人工智慧的決策部署,促進本市人工智慧創新發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標
充分發揮本市信創鏈條完備、應用場景豐富的資源稟賦優勢,一體推進研發攻關、應用示範、產業集聚,打造“人工智慧(AI)+信創”新優勢,形成“底層技術引領、應用場景開放、產業生態健全”的發展環境。到2027年,攻克100項關鍵核心技術,在圖形處理器(GPU)、AI作業系統、AI伺服器、具身智慧等領域技術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培育30個人工智慧應用標杆場景,人工智慧基礎核心企業營業收入突破1000億元,形成3至4個特色產業聚集區,將本市打造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人工智慧底層技術創新策源地和賦能應用引領區。
二、重點任務
(一)夯實底層技術,提升核心能力
1.支援算力技術攻關和平臺建設。推動安全可靠底層技術攻關。建設高效能智慧晶片研發平臺,支援中央處理器(CPU)、GPU等核心晶片研發與迭代。支援可重構及存算一體、開源指令集(RISC-V)架構、邊緣計算等晶片和高速通訊網絡卡研發。推動“雲、邊、端”融合的AI作業系統、AI資料庫、工業軟體等研發。支援自主全快閃記憶體儲系統、AI伺服器、晶上系統、智慧裝備等研發。推動多元化算力平臺建設。支援國家超算網際網路平臺、“超算+智算+儲存”融合算力平臺、智算平臺建設。發揮市級算力交易平臺對多元算力資源統籌排程效能,開展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監測排程先行先試。超前佈局空天計算。(市科技局、市工業和資訊化局、市資料局、市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強核心演算法技術研發。推動前沿基礎理論研究,支援自然語言處理、機器視覺、深度學習、感知演算法、大模型訓練架構等基礎演算法研究,加強國產開源社群建設。鞏固腦機互動技術優勢,推動腦機互動與人機共融技術研發應用。推動應用技術研究,支援多模態模型、垂類模型、輕量化模型研發應用,鼓勵開源模型的二次開發。支援人機協同、無人駕駛、車路協同、無人機群體智慧、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區塊鏈等場景應用技術的研發。(市科技局、市工業和資訊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構建開放共享資料資源。建設一批高質量資料集,鼓勵資料採集、處理、應用、質量管理等標準規範制定,聚焦行業應用,推出一批用於開放訓練、標準測試的高質量資料集和語料庫,推動構建AI合成數據集。推動資料開放共享,升級資料資源統一共享交換平臺,提供政務資料歸集、清洗、儲存、管理等基礎共性服務,依法有序推進資料資源流通使用。積極發展資料標註產業,聚焦資料標註需求,結合本市制造業場景優勢,引育一批優質資料標註企業,推動智慧化標註工具研發應用,建設資料標註聚集區。(市資料局、市工業和資訊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開展“人工智慧+”行動,賦能千行百業
1.“人工智慧+科研”行動。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在新材料分析、合成生物、新藥研發、知識圖譜構建、科學任務建模等領域應用。支援開展高通量材料計算和材料資料庫建設。支援高校、科研院所、實驗室開展智慧科研輔助工具和垂類模型的研發,鼓勵接入開源模型。引育不少於5個科研垂類模型,助力科研機構提升研發效率。(市科技局、市教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2.“人工智慧+製造”行動。支援模擬模擬、質量分析、檢驗檢測等工業垂類模型的研發。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在產品研發、工藝設計、計劃排程、生產作業、質量管控等製造業各環節廣泛應用,打造一批“人工智慧+製造”典型應用場景。構建“基礎級—先進級—卓越級—領航級”智慧工廠梯度培育體系,新培育不少於200家智慧工廠,提升傳統制造企業應用人工智慧技術能力。(市工業和資訊化局、市科技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人工智慧+醫療”行動。支援開發人工智慧與大資料驅動下的細胞智慧鑄造底層技術體系。支援中醫藥、醫療健康等領域大模型研發,加快輔助診療、傳染病監測預警等大模型部署應用。支援醫療服務、醫院管理、公共衛生服務、中醫藥發展等領域“人工智慧+”應用場景建設。加強國家智慧社會治理實驗基地(衛生健康)建設。(市科技局、市衛生健康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4.“人工智慧+康養”行動。支援建設天津市智慧養老服務平臺,新建不少於10個智慧化養老服務綜合體,積極開展基本養老服務綜合平臺試點工作。推動腦機互動、具身智慧、智慧穿戴等產品在養老、康復治療領域的推廣應用,提升智慧移位機、康復護理床、康復器械等康養產品的智慧水平和安全性。建設醫養結合的智慧化康養機構、社群。(市民政局、市衛生健康委、市科技局、市資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5.“人工智慧+教育”行動。推動人工智慧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發展,構建多模態教學資源庫,支援滿足多學科教學的師生虛擬智慧體助手、智慧研修平臺、數字人助教系統推廣應用。加快人工智慧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創新應用。鼓勵建設智慧校園,營造校園人工智慧應用生態。加強人工智慧通識教育,提升師生人工智慧素養與技能。(市教委、市科技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6.“人工智慧+城市治理”行動。探索建立生態環境、智慧規劃、城市安全、鄉村治理等領域智慧平臺,推動城市治理精細化、智慧化,提升風險防控水平。推進大模型技術、數字人技術、智慧客服技術在城市治安管理、人力資源服務、家居服務等方面的應用,構建“以人為本”的城市治理體系,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市公安局、市城市管理委、市農業農村委、市人社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7.“人工智慧+交通”行動。進一步開放真實環境路測,推進智慧路側設施和測試場建設。支援智慧網聯汽車在出租車、無人配送車、物流卡車等場景試驗應用。推動城市軌道交通雲智融合建設。支援建設港口“智慧大腦”,發展港口智慧物流。支援構建綠色港口數字化智慧管控平臺,開展港口大氣環境智慧監測與汙染精準控制。(市交通運輸委、市工業和資訊化局、天津港集團按職責分工負責)
8.“人工智慧+文旅”行動。鼓勵開發基於大模型的旅遊推廣系統,拓展旅遊產品營銷渠道。建設智慧景區、智慧博物館,發展智慧導覽、VR/AR沉浸式導覽、雲展覽等應用場景。支援開展文物數字化保護。支援開發文生影片、數字人等大模型產品,促進內容生產和傳播手段現代化,推動網路媒體智慧化發展。(市文化和旅遊局、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培育優質企業和平臺載體,推動產業集聚發展
1.梯度培育優質企業。在人工智慧領域加快孵化一批科技屬性強、發展潛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服務認定一批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強、成長性好的高新技術企業,引育一批創新活躍、競爭力強、品牌知名度高的科技領軍企業,推薦一批科研實力強、成長性好的企業入選“國家隊”。吸引國內外知名人工智慧企業區域總部、研發中心、創新中心來津發展。引育3家50億級以上企業、25家10億級以上企業。(市科技局、市工業和資訊化局、市投資促進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強平臺載體建設。推動建設一批人工智慧領域市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爭建國家腦機介面技術創新中心。謀劃佈局人工智慧中試基地、人工智慧訓練場、軟體開源社群等公共開發平臺,探索構建開發者生態。加快推動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等國家級應用示範平臺建設,形成一批人工智慧應用示範標杆場景。(市科技局、市工業和資訊化局、市資料局、市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3.培育產業新賽道。聚焦“AI+信創”領域,打造晶片、作業系統、資料庫、智慧終端、伺服器、資訊安全等全鏈條“AI+信創”產品體系,制定軟硬體協同、異質異構整合等標準規範,培育應用新生態。聚焦具身智慧領域,推動人形機器人大腦、小腦、本體、感測器、靈巧手等關鍵領域研究,支援“機器人+大模型”融合發展,推動水下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的研發應用。聚焦低空經濟領域,支援直升機、無人機、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等相關配套技術、產品的研發應用,賦能智慧農業、交通運輸、文旅等行業發展。(市工業和資訊化局、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4.支援區域特色化發展。支援天開高教科創園核心區、和平園打造垂類模型聚集區;支援河西區、南開區、津南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打造人工智慧技術供給區;支援濱海新區、武清區、河北區打造算力產業聚集區;支援濱海新區、西青區、北辰區建設智慧製造產業叢集;支援東麗區、西青區、津南區、武清區、寶坻區建設智慧網聯產業叢集;支援河東區、河西區、靜海區開展“智慧康養”應用示範;支援中新天津生態城開展“智慧城市”應用示範。(市科技局、市工業和資訊化局、有關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強化要素供給,最佳化發展環境
1.加強資金保障。積極爭取人工智慧領域國家政策支援,鼓勵企業申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兩重”、“兩新”專案,認定“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產品。綜合運用市級財政資金政策,支援市級重大技術攻關專案和智慧算力、超級算力應用專案。鼓勵有條件的區加大對人工智慧專案的扶持力度。引導社會資本設立一批面向人工智慧領域的天使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強化對人工智慧企業、產業的金融資本支援。鼓勵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基礎上研發面向中小企業場景創新的金融產品,為企業推動場景建設等提供融資支援。(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資訊化局、市資料局、市財政局、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天津證監局、天津金融監管局、中國人民銀行天津市分行、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強化人才引育。加快人工智慧學科建設,支援高校增設人工智慧相關學科和學院,推動交叉學科人才培養。鼓勵高校與大模型企業合作建設大模型產教融合創新平臺。支援職業院校與人工智慧企業共建實訓基地,廣泛開展人工智慧應用技能培訓。大力引進人工智慧領域高階人才,支援新引進來津就業創業的留學回國人員申報相關人才專案。(市人社局、市教委、市科技局、市工業和資訊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促進交流合作。引導企業“走出去”,加強與國際頂尖人工智慧企業和機構合作。強化京津協同,吸引北京人工智慧領域科技成果來津轉化應用。加強與人工智慧領域相關高校、科研院所、領軍企業等協同創新,利用世界智慧產業博覽會等平臺,引聚領軍企業、創新創業團隊。謀劃組建人工智慧創新生態聯盟,促進產學研用對接。鼓勵企業、行業組織等舉辦人工智慧領域“會、展、賽”等活動。(市商務局、市投資促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業和資訊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4.防範安全風險。支援攻擊檢測、程式碼安全、資料安全、隱私保護等安全技術的研發迭代,鼓勵AI安全領域大模型落地應用。推動開展人工智慧安全倫理規範方面的學術研究,加強安全倫理風險研判。督促指導大模型企業落實國家關於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的相關要求,引導各方依法依規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促進人工智慧健康安全發展。(市委網信辦、市資料局、市科技局、市工業和資訊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組織實施
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領導同志牽頭的人工智慧創新發展協調機制,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市工業和資訊化局等部門和有關區人民政府為成員單位,市科技局負責推動具體工作落實,定期開展協調排程,加強對核心企業和重點專案統計監測,強化對人工智慧發展態勢監測,以“迭代最佳化”的理念及時調整相關任務舉措。鼓勵行業部門、企業開放應用場景。加強人工智慧科普工作,圍繞大模型、具身智慧等開展多形式宣傳培訓,提升全社會對人工智慧的認識水平。強化融媒體宣傳,倡導人工智慧“以人為本、智慧向善”發展理念,營造人工智慧創新發展氛圍。
🌹如需何談系列回放及課件
請加入“何淵講AI”會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