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報道,微軟已關閉了位於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的人工智慧和物聯網實驗室,這標誌著這家美國科技巨頭進一步撤離中國市場。
有媒體近日探訪時發現,該實驗室已無人使用,內部一片漆黑,logo 被拆除,辦公裝置也已清空。附近的工作人員表示,該實驗室可能是在 1 月或 2 月關閉的。
據雷峰網報道,該實驗室最初由張江和微軟共同出資建立,不久前合同臨近到期時,微軟方面表示不願再投入資金,直至近期,有傳言稱雙方合作已經終止,關閉了實驗室。
張江高科技園區此前有“中國矽谷”之稱,包括地平線、大疆、英飛凌、雲從科技、贏科等眾多國內外半導體和人工智慧公司紛紛入駐。2019 年時,張江集團攜手一批國內外頂尖科技公司,成立了多個實驗室,其中便包括微軟 – 張江實驗室。
微軟人工智慧和物聯網實驗室成立於 2019 年 5 月,位於張江的“網紅島”——張江人工智慧島,是微軟與張江園區的一項重要合作。該實驗室也是微軟在全球設立的 7 家實驗室之一,佔地約 2800 平方米。總部位於華盛頓州雷德蒙德的微軟在美國的西雅圖、舊金山和密爾沃基,以及德國慕尼黑、烏拉圭蒙得維的亞和日本神戶均設有類似的實驗室。
2019 年,浦東政府新聞稿中表示:“該實驗室將幫助相關企業的專業人士實現多領域的融合,並充分利用微軟和張江的科研資源。”
2021 年,該實驗室成為浦東新區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計劃首批入選專案之一,這是政府主導的一項旨在提升本地創新生態系統並吸引投資的舉措,同期入選的還有百度飛槳人工智慧產業賦能中心等專案。
截至去年 6 月實驗室慶祝成立五週年時,微軟實驗室已累積賦能 258 個專案(239 家企業),其中有近百家浦東和張江地區的企業,50 餘家企業獲得超 94 億元社會資本投資,累計取得了 139 項技術賦能成果,培育人才近 10000 人。
據悉,微軟實驗室在去年 4 月推出了 Embodied AI 聯合創新計劃,為有具身智慧創新需求的企業免費提供 AI 技術、雲技術和硬體技術等全方位支援,並進一步拓寬了具身智慧的定義範圍。
“我們實驗室可以幫助客戶加速技術實現產品化,如在開發衝刺期和客戶合作可以將此前需要一個月達成的目標在 1 到 2 周內實現。”時任微軟實驗室機器學習工程師的張元表示。當時,擎朗智慧與該實驗室共同開發的基 ChatGPT 的具身智慧實驗平臺也在微軟實驗室五週年慶典上正式亮相。
微軟實驗室在做全球實驗室常規技術賦能專案之外,還持續打造屬於中國本土創新的特色賦能。該實驗室的關閉反映了這家美國科技巨頭對華業務的整體撤退。
去年 5 月,微軟為 700 至 800 名在中國的 AI 員工提供了調動方案,為在中國從事人工智慧領域的員工提供去美國、澳大利亞和愛爾蘭等海外地區工作的選擇。當時,微軟在北京、上海和蘇州均設有辦公室,但已全面停止在中國的招聘工作。
據新浪報道,當時在 AI 研究方面,微軟已經對中國進行一定的“隔離”,北京的微軟亞洲研究院員工無法提前體驗到 OpenAI 一些產品的測試版,也無法觸及量子計算、人臉識別、合成媒體等尖端技術的核心。
“在重要的部門搬走後,不重要的部門將被裁掉,AI 相關部門中國區就可以關掉了。”當時有內部人士表示。此外,微軟去年還關閉了在中國大陸所有授權的實體店。
儘管微軟並未公開披露在中國的營收資料,但公司總裁布拉德·史密斯在一次國會聽證會上表示,中國市場僅佔其全球營收的約 1.5%。
退出中國市場後,印度成為很多公司的重要目標。
微軟在今年 1 月宣佈投資 30 億美元擴充套件印度 Azure 雲計算和 AI 算力,這是其在印度史上最大單筆投資。資金將用於開發可擴充套件的 AI 計算生態系統,支援本土初創企業和研究社群,並計劃到 2030 年培訓 1000 萬印度 AI 人才。微軟還與印度 B2B 初創社群 SaaSBoomi 合作,吸引 15 億美元風險投資,推動中小城市創業活動。
據微軟稱,該公司當前在印度擁有三個資料中心叢集,第四個正在建設中,此外還與印度企業集團 Reliance Industries 旗下電信公司 Jio 合作建設資料中心。
印度還是 OpenAI 的第二大市場。
今年 2 月,奧特曼與印度資訊科技部長 Ashwini Vaishnaw 會面,討論為印度打造低成本 AI 生態系統的計劃。兩人就印度“構建整個 AI 堆疊 —— GPU、模型和應用”的戰略進行了“超級酷的討論”,Vaishnaw 表示 OpenAI 願意在三個方面進行合作。
“我認為印度應該做這一切。印度應該是 AI 革命的領導者之一,”奧特曼說道,這與去年他質疑該國能否在 AI 領域用 1000 萬美元的預算建立一個實質性模型的觀點相反。
2023年6月時,奧特曼在印度的一場活動中被問及“能否用1000萬美元預算做出有競爭力的大模型”時斷言:“想在訓練基礎模型上與我們競爭?完全沒有希望。你不該嘗試,但非要試的話,也就只能試試。”這一言論引發印度科技界強烈反感,被批評為 “矽谷精英的傲慢”。
而近日,據 The Information 報道,OpenAI 和 Meta 都在尋求與印度信實工業有限公司建立聯盟合作。OpenAI 高管近幾個月來多次與 Reliance 高管討論潛在的產品和銷售合作關係,OpenAI 希望 Reliance 的業務部門(例如無線運營商 Jio)銷售或分銷其人工智慧解決方案,其中可能包括 ChatGPT。但 Meta 可能會給 OpenAI 帶來競爭,Meta 也在尋求與 Reliance 合作開展新的人工智慧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當地時間3月31日,OpenAI宣佈進行了新一輪融資,融資金額達到400億美元,投後估值則達到3000億美元。
此外,Meta 也在印度進行大舉投資,去年傳聞 Meta 可能會在欽奈的 Reliance Industries 園區建立其在印度的第一個資料中心。Meta 的開源大模型 Llama 被印度企業廣泛使用,用於開發應用和微調基於專有資料的模型,如 Tech Mahindra 基於 Llama 開發了印地語大語言模型 Indus 2.0。
其他還有不少美國科技巨頭在印度加大投入,如蘋果目前正在欽奈和泰米爾納德邦生產頂級 iPhone 機型;紅杉資本在 2021 年 2 月至 2023 年 2 月期間對印度的投資最多,共計 170 筆。但是,“藍色巨人”IBM 對印度的公然“偏愛”甚至已經在公司引起公憤。
自從 IBM 的印度裔 CEO Arvind Krishna 上任後,不僅關閉了中國研發中心,還將在印度的員工規模擴大至 13 萬人,遠超美國總部的員工數。近期,IBM 在美國也開始了大裁員。現任和前任 IBM 員工證實了美國裁員的規模比報道的要大,而且工作崗位將轉移到印度。
IBM 自己的職業網站資料也證實了這一點。2024 年 1 月 7 日,IBM 在印度僅列出了 173 個空缺職位;2024 年 11 月 23 日,印度共有 2946 個職位空缺;近期印度出現了 3,866 個空缺職位。而這三個時期 IBM 在美國列出的就業崗位分別為 192 個、376 個和 333 個。
收到通知後,員工通常會有一段固定的時間申請其他部門的空缺職位,但美國有空缺職位並不意味著 IBM 會填補這些職位。“我內部要求‘調動’時每個人都回答了同樣的話……‘我只能在印度招人’,”有員工說道。
“據傳,2024 年第四季度,公司要裁掉數千個人,但在印度卻創造了一千多個空缺職位,”一位前 IBM 員工在採訪中說道,“這種偏袒是明目張膽的。”
“許多被解僱的人都擁有豐富的雲計算經驗,但最後只能由幾乎沒有經驗的人來填補。最令人擔憂的是,QA (質量保證)完全外包給印度。”有 IBM 員工表示,“這導致問題幾乎每天都在升級,因為他們試圖用只培訓了六個月的新員工來取代經驗豐富的質量工程師——其中一些工程師擁有十多年的專業知識。其後果是可以預見的:質量和效率大幅下降。”甚至有一個內部專案要求將來自印度的團隊成員納入其中,無論他們是否有興趣參與該專案。
“會議被改來改去以適應他們的時區,完全不顧當地團隊的利益,”IBM 員工說道,“我和另一位同事熬夜好幾天,一起開發出了一個可用的產品,卻因為強行加入一些沒有貢獻的人而眼睜睜地看著它失敗了。”
“現在,IBM 不妨將總部遷往印度,因為它已不再優先考慮美國。這家公司已經明確表示了其重點所在——以犧牲經驗豐富的員工、高質量的工作和整體績效為代價。”IBM 員工吐槽道。
雖然印度是生成式 AI 的主要使用者,但它在很多方面也落後於美國和中國。例如,2010 年至 2022 年間,中國和美國分別佔全球人工智慧專利總量的 60% 和 20%,而印度獲得的專利不到 0.5%。此外,印度政府資助的人工智慧專案價值僅為 10 億美元。
不過,DeepSeek 和阿里 Qwen 的成功表明,模型研發的固定成本可以降低,這對那些希望參與這場競爭、但受限於諸如 GPU 資源或從零開始研發基礎模型所需資料、資金等問題的國家來說,是一個非常積極的訊號。
印度內部正就從零開始研發基礎模型,還是依賴現有開源大模型並在其上構建封裝層展開辯論。
Infosys 聯合創始人 Nandan Nilekani 曾表示,印度不應專注於構建大模型,而 AI 行業的其他人士,包括 Perplexity AI 創始人 Aravind Srinivas,則公開指出 Nilekani 關於印度不需要構建自己的 AI 模型的言論“是錯誤的”。
Srinivas 在 X 平臺的一篇帖子中寫道:“他(Nilekani)錯誤地推動印度人忽視模型訓練技能,只專注於在現有模型之上構建封裝層。但兩者都是必不可少的。”談到 DeepSeek 取得的突破時,Srinivas 在另一篇帖子中補充道:“我希望印度能改變立場,不僅僅重用開源模型,而是努力提升自身訓練模型的能力,使其不僅適用於印度語言,還能在所有指標上具備全球競爭力。”
“儘管 DeepSeek 的成功證明了人工智慧模型可以在更舊、更便宜的晶片上建立,印度可以從中得到安慰,但缺乏來自行業和政府的耐心或長期資本是主要問題,”AI 諮詢公司創始人 Jaspreet Bindra 說道。
然而,儘管存在種種問題,印度在人才方面的表現仍遠超其實力:全球 15% 的 AI 從業者都來自印度。然而,正如斯坦福大學 AI 人才移民研究顯示,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離開這個國家。
班加羅爾的外包行業規模達 2000 億美元,擁有數百萬程式設計師,理想情況下,它應該成為印度人工智慧雄心的前沿。但 IT 公司從未真正將重點從廉價的服務工作轉移到開發基礎消費者人工智慧技術上。
很多印度人認為,印度至少在未來幾年內無法生產出像 DeepSeek 這樣的產品,機會更多還是基於開源專案構建和整合應用。
參考連結:https://sghexport.shobserver.com/html/baijiahao/2024/06/29/1365783.htmlhttps://mp.weixin.qq.com/s/0qXAD9XFt4dhJtJzXrn0FQhttps://www.scmp.com/tech/big-tech/article/3304621/microsoft-shutters-ai-lab-shanghai-signalling-broader-pullback-chinahttps://indianexpress.com/article/business/deepseek-chinese-ai-startup-india-9802997/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shenji/2024-05-16/doc-inavkpzq0010930.shtmlhttps://www.theregister.com/2025/03/27/ibm_cuts_jobs_in_us/https://medium.com/@myequation/india-is-going-to-be-next-silicon-valley-908d0dc44ae2https://thediplomat.com/2025/03/what-does-the-future-hold-for-the-development-of-ai-in-india/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p8qglr9r74o
宣告:本文為 InfoQ 整理,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AICon 2025 強勢來襲,5 月上海站、6 月北京站,雙城聯動,全覽 AI 技術前沿和行業落地。大會聚焦技術與應用深度融合,匯聚 AI Agent、多模態、場景應用、大模型架構創新、智慧資料基建、AI 產品設計和出海策略等話題。即刻掃碼購票,一同探索 AI 應用邊界!

今日薦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