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問了DeepSeek一個問題,說我想在上海虹橋機場附近訂一個500塊到600塊左右的酒店,附近最好還有一個人均消費在100塊左右的火鍋店,你能不能推薦一個給我?
問題上交後DeepSeek就開始思考,它首先告訴我相關這個資訊有48個網頁。然後它就對這些網頁中的酒店和火鍋店進行了一系列的推理和分析,你會感覺好像有一個人在電腦的那一頭認真地思考我的這個問題。經過10多秒的分析後,DeepSeek推薦了三個酒店和兩個火鍋店給我。
再接著,他又進行了一輪推理和分析,最終確定說最適合我的是一家叫華港雅閣的酒店和一個城窄巷子的火鍋店。如果這個時候它再推一個酒店和火鍋店的預訂電話,我很可能就馬上下單了。
這是一個非常普通和日常的體驗,但是你想,它的背後預示著什麼呢?在未來,那些專業型的應用APP,都可能置於一個像DeepSeek的人工智慧入口之下。後者,成為人機互動資訊的第一入口。
所以很可能,未來三年內,你手機中的那些APP有一半將會消失,這是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一個新的變革的開始了。
現在有一個詞很熱,叫做Agent,中文翻譯過來就是智慧體。很多人認為2025年很可能是智慧體的元年。
隨著像DeepSeek、Kimi、豆包這些人工智慧應用的不斷的繁榮和普及,每一個消費者都將擁有一個Agent。所有的資訊都不再是單向的推送或搜尋,而是在互動中產生,從而它也更加的精準和個性化。它會越來越瞭解你的消費習性和知識層面,同時推薦相關的資訊給你。
我們常常講,今天是一個流量為王的時代,在傳統的APP時代,大平臺可以透過投放和購買的方式獲得大量的流量。而在人工智慧時代呢,流量的主導權將重新回到個人手上。這個變化將是中國電商市場崩潰和重建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