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厲害的人:遇事忍三刻,行事穩三分,定局謀三年

文 | 有書憑欄 · 主播 | 楊槍槍

有書君說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鬥罷艱險又出發,又出發。”
在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的取經路上,唐僧介紹自己和徒弟時,總是說:“我們師徒四人……”
有一個角色常常被唐僧和讀者忽略,他早於八戒和沙僧來到唐僧的身邊,見證了取經路上發生的各種險情。
他,就是白龍馬。
唐僧取經成功回朝後,向唐太宗復旨時說:“幸虧他登山越嶺,跋踄嵠嶇,去時騎坐,來時馱經,亦甚賴其力也。”
有人說,讓唐僧成為唐僧的,不是經書,是他走過的那條取經的路。
對白龍馬而言亦是如此。
西行十萬八千里,並不好走,但卻是向上的路。

遇事能忍
白龍馬原本是西海龍王三太子,在洞房花燭之夜,他無意中發現了妻子與九頭蟲在卿卿我我。
怒火中燒的小白龍,提劍刺向九頭蟲,兩人打鬥了幾個回合,九頭蟲逃跑了。
追殺情敵未遂,小白龍轉身砸了新房,無意間燒燬了玉帝所賜的夜明珠。
玉帝一怒之下,把小白龍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下並且定下死罪。
對於妻子的背叛,白龍馬由於心生恨意,一時盲目的衝動,導致他釀成大禍,差點搭上自己的性命。
正當小白龍深感絕望之際,觀音菩薩前往大唐尋找取經人,路上聽見小白龍在哀嚎。
觀音菩薩上前詢問緣由後,去找玉帝求情。
小白龍雖然得以逃過一命,但也仍需承擔犯錯的後果。
他被貶至蛇盤山鷹愁澗,等候從東土大唐來的取經人。
於是小白龍便盤踞在山澗之中,飢餓的時候,就上岸捉一些禽鳥充飢。
這天,正好唐僧和悟空路經鷹愁澗,小白龍誤吞了唐僧的凡塵白馬。
悟空找到小白龍對打起來,悟空掄著棍劈頭就打,小白龍張牙舞爪來抓,兩人不分勝負。
觀音菩薩得知後,連忙趕來。
她知道從東土來的凡間馬匹,是沒有辦法歷盡萬水千山到達靈山佛地的。
因此,觀音菩薩需要安排一匹龍馬給唐僧做個腳力。
“只因路阻鷹愁澗,龍子歸真化馬形。”
小白龍在觀音菩薩的點化下,退鱗去角,變成一匹白龍馬,尊唐僧為師父。
觀音菩薩又吩咐道:
“你須用心了還業瘴,功成後超越凡龍,還你個金身正果。”
從可以飛天入海的龍王太子,變成一匹做腳力的白馬,有著巨大的身份落差。
人生際遇,總非一帆風順。
《佛遺教經》中寫道:
“忍之為德。”
遇事能忍,是一種能力。
白龍馬的忍,並非懦弱委曲求全,也不是退縮不思進取,而是一種主動的選擇,他把這視為對自身的修行。
當他接納成長中必須經過的千錘百煉,便也有了重新出發的機會。
白龍馬成為唐僧的坐騎,全心全意馱著師父跋山涉水,一同踏上取經之路。

行事要穩
在取經途中,白龍馬和普通的馬匹一樣,需要被餵養,被牽引而行。
遇到妖怪時,他幾乎從不參戰,巋然不動地站在一旁,任由悟空、八戒和沙僧與妖怪激戰。
妖怪常常能夠輕而易舉地把唐僧從白龍馬身上一陣風攝了去,有時候,甚至白龍馬也會被幾個小妖怪兵不血刃地牽到洞裡。
卻有這麼一次,白龍馬發揮了關鍵作用。
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誤認為他濫殺無辜,把他逐出師門,斷絕師徒關係。
悟空百般懇求無果,一氣之下,回到花果山,過著逍遙自在的日子。
趕走悟空後,唐僧和八戒、沙僧繼續西行。
在寶象國的宮殿中,唐僧被黃袍老怪變成猛虎囚禁於籠中,八戒打不過妖怪,沙僧還被妖怪捉去。
在驛站中的白龍馬,看唐僧和兩位師兄進宮後一直沒有回來,又聽旁人議論唐僧是個虎精,猜測師父是被妖怪所害了。
等到半夜二更時分,萬籟俱寂時,白龍馬忍不住掙脫韁繩,化作龍身,駕起烏雲。
正如書中所寫:
“今霄化虎災難脫,白馬垂韁救主人。”
在危難時刻,白龍馬待時而動,果斷出手相助。
他在空中看到妖怪正在宮殿中飲酒,於是搖身變為宮娥,身體輕盈,儀容嬌媚,借送酒和歌舞助興之機,接近黃袍老怪。
趁其不備,白龍馬舉劍刺向妖怪。
兩人打鬥,奈何白龍馬終究不敵,受傷後退回到驛站。
這時,八戒走過來,嚷嚷著散夥,平時從不說話的白龍馬開口叫住了八戒。
白龍馬含淚道:
“師兄,不要說散夥的話,如果要救師父,你要去請個人來。”
他極力勸說八戒去請悟空出馬,八戒雖然不情願,但還是去了花果山,用激將法,終於把悟空請了回來,成功解救了唐僧。
團隊人心不穩的危機之中,白龍馬是唯一一個清醒的。
他不慌不忙理清現狀,找出對策並付諸行動,這才化解了團隊危機。
遇事能夠穩得住,是一個人最了不起的能力,常常能夠在關鍵時刻改變事情發展的走向。

低處要定
悟空打怪升級,八戒沙僧牽馬挑擔,還要時不時配合大師兄作戰,看上去,白龍馬是最“閒”的。
白龍馬的工作雖然看似簡單,但卻是師兄們無法勝任的。
八戒貌似強壯,但讓他背唐僧渡河時,他卻說:
“師父的骨肉凡胎,重似泰山。”
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也覺得“遣泰山輕如芥子,攜凡夫難脫紅塵。”
白龍馬陪伴唐僧的時間最多,但從未讓師父操心,西行路上的是是非非皆在他的眼中。
悟空被師父誤解,他不服氣就會跑到東海龍王那裡喝酒,任由師父獨自上路。
八戒好吃懶做,常常一遇到困境,就嚷著要分行李散夥。
沙僧忠厚老實,木訥不多言,勤勤懇懇承擔挑夫的角色。
白龍馬卻是心性最定得住的那一位。
在寶象國的時候,白龍馬曾說:
“我今若不救唐僧,這功果休矣!”
從他在觀音菩薩面前“口銜著橫骨,心心領諾”開始,修成正果成了白龍馬的唯一目標,一路風雨坎坷,但他的內心始終安定沉穩,從未動搖改變。
唐僧坐在馬背上,尚且還感嘆路途遙遠,不知何時才能取得真經。
白龍馬卻一直心無旁騖。
他雖然也能騰雲駕霧,但此刻必須一步一個腳印馱著唐僧向西行。
因為他所邁出的每一步,都是自我救贖的歷程。
取經完成後,如來佛祖按功行賞,白龍馬被封為八部天龍廣力菩薩。
只見白龍馬在化龍池中翻了一個身,退去了毛皮,換了頭角,全身長出金鱗,腮頷下生出銀鬚,飛出化龍池,盤繞在山門裡擎天華表柱上。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白龍馬經歷了苦難的磨礪,迎來了自己的涅槃重生,最終功德圓滿。
命運無常莫測,無論怎樣的經歷,怎樣的選擇,都有其意義。
遇事能忍,是自身的修為,熬得住方成大器。
行事要穩,方可深思熟慮,做出正確的判斷。
絕境要定,遵循自己節奏,人生路上篤定前行。
生活從來都不易,常常要面對事與願違。
真正厲害的人,遇事忍三刻,行事穩三分,定局謀三年。
生活能渡的,都是自己願意並且有勇氣走出來的人。
參考資料:
知網《白龍馬形象淺析》作者:趙旭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
電視劇《西遊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