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一:大部分人其實50歲是最好衝的時候,在資源、團隊和能力上都更有優勢,是更上一層樓、更衝一衝的時候,孩子也大一些了,有了自己的世界。但您這個時候反而選擇迴歸家庭。
董超:比如咱們舉一個例子,撒切爾夫人算厲害,鐵腕女子,馬島之戰一戰成名。
因為她太拼事業了,到晚年的時候,和兒女的親情是非常淡漠的,她真的是孤獨地走了。
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會反思這樣的問題:你說人這一輩子折騰來折騰去,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假如到最後七老八十的時候,你弄杯小酒在那兒喝著,你最需要的是什麼呢?你最能回憶起來的是什麼?
我的答案也許不是我今天在這兒跟你吹的這些牛,什麼把《第一現場》做得好棒,把自媒體做得怎麼樣。
可能你需要的是一種幾代人團聚的那種感覺,你需要的可能是一種難得的“孩子小的時候我沒有遺憾,我陪伴過他”的溫暖回憶。
如果我的答案是這些的話,我都50了,是不是有些時不我待了?
我的大女兒出生是在2006年3月30日。那天助產的大姐跟我說估計得折騰半宿。那天我在直播,我也沒好意思跟別人換班。
等我直播完了,已經是7點47分,我開車趕緊往醫院跑。等我跑到醫院的時候,她已經靜靜地躺在媽媽身邊了。我沒有第一個把她從產房抱出來。
類似的遺憾,到七老八十的時候你再回憶,我不想有太多這樣的無法彌補的遺憾。
50歲叫“知天命”,古代不都這麼說。所以你越到這個年齡,你的生理年齡到了,你經歷的事兒也到了,你的思維也會到位,你會越來越覺得隨緣,信命。
我不知道別的同齡人會怎麼樣,我現在挺信這句話的,叫“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就是你折騰來折騰去,反正你這一輩子能得到的就這麼多,上天給你的就這麼多。但你不能不折騰,如果你閒下來躺平了,這是萬萬不可取的,尤其是在這個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