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麥刀郎

如果說四川是最早開始學習黑人流行音樂製作方式的中國地區,那刀郎則正好是早於說唱會館的四川流行音樂人
這種迴響好像是在那些處於原生態地區,連方言都鄉土得不能鄉土的音樂製作人裡藏著的一個基因密碼,等待著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覺醒。
或許對於autotune的運用就像是那顆埋藏在宇宙深處的黑石,等待著被突然發現?
甚至這還不是最讓人神往的巧合。
在《我的滑板鞋》爆紅之前,龐麥郎就曾有過一首《摩的大飈客》。因為極其濃重的Autotune remix在一些調音論壇裡面火了一把。而在2021年,有UP製作出了一系列的《刀郎掛電!法力無邊!》影片,把刀郎04年《衝動的懲罰》2002年的第一場雪》這些還帶著濃重原生態唱法的東西和traivs scott remix在一起。這些魔的影片,也培養出了一大批一天不聽就渾身難受的聽眾。
不知道是命運的偶然,還是藝術上敏感。幾年後兩位音樂家在創作終極的作品的時候都紛紛選擇了一樣的道路——讓自己質樸的風格和Autotune帶來天衣無縫的結合
評人是最早注意到這個事兒的人,不過他們說話總不是那麼好聽。
“《未來的底片》是一首Trap,但是這首Trap在陷阱音樂的技法上面還不是特別成熟,太過冗長的樂句不是很容易讓人陷進去,但是對於刀郎來說這種嘗試和成長都需要努力。
即使我不開啟評論區,都知道底下有人刷“自古公公好威名”的。
*尤其是最底下這句,我讀了五遍愣是沒看懂前半句和後半句有什麼關係?不過這句真的是名句,在查資料的時候我發現,最近起碼得有十幾個熱點事件的底下能看到這句評論
說句公道話,樂評人的這種叛逆就像是那個真正關心的好朋友一樣。
在你愛得上頭的時候告訴你一句,小心點,你可能遇見渣男了。
樣看的話這些人確實是挺遭人煩的。
欣賞這首歌時的狀態,確實像是一個剛剛拿到自己心儀女生情書的初中男孩把頭埋進去逐字逐句讀,在一遍遍的重複閱讀中,感受到了這個世界最大的滿足——“我一定是被認同被喜歡的”。
且發誓要在每一句類似於“我今天拉了一次特別通暢的大便”的話語讀出“她在想我”的隱藏彩蛋。
這可不是負面評價。
你可以理解為:群眾把這首歌當作是刀郎寫給自己的一首浪漫情詩。
更何況,那些樂評人發表可能是更近乎於你新女朋友鼻子底下的痣很難看這種雞蛋裡面挑骨頭的點評
想抽他們的再正常不過了。
只是事實或許是,真的有人誤會了,這種誤會不光光是對刀郎的誤會,甚至可能包含著對自己的誤會。
比如如果我們覺得對於鄉土音樂人來說那種黑石般的啟示真的存在的話,也許從悅耳的角度來說那種啟示非常重要。但是樂評人不屑於去討論這種啟示,而我們迴避著這種啟示。
一種很常見的輿論是:這首歌用了變拍引入了各種各樣的山歌調,所以他很高階很牛x
但是有沒有一種可能,我們搞錯了。他之所以高階並不是因為他在Autotune裡面加了山歌,而是因為他在山歌裡面加了Autotune
它並不是因為作為一個流行音樂(現代音樂)加入了民族的元素而在流行音樂裡面脫穎而出,而是因為作為一個民間音樂,加入了流行音樂的元素而在民間音樂裡面脫穎而出。
*我覺得這個例子比較典型,拋開圖中的攻擊性不談,可能這首歌的受眾,本身並不是"流行音樂"的受眾
雖然看起來很像是一回事兒,但是對於歌迷來說這截然不同。這意味著我們到底是作為一個聽民歌的人被Autotune吸引,還是作為一個聽流行音樂的人被民歌吸引。
一部分樂評人和普通民眾在立場上的對立就是由於視角的不同導致的。假如我們接受了前者,那麼它本身的專輯製作技巧、混音的技巧可能就沒那麼重要了。但是同時我們還需要接受的是很有可能,這首歌正是因為這些不成熟的流行元素才得以火爆的事實。
雖然因為某位失德藝人讓現在國內對"autotune"有了一種原罪似的汙名化,但它的吸引力仍然客觀存在,於是一樣的邏輯放在這裡仍然生效。廣大人民群眾就是喜歡聽,你不滿意?”
反正對於我來說,比起一個每天聽著電子樂,然後聽見山歌會撇嘴的潮人,我肯定更願意做一個每天聽著山歌,聽見電子樂後會感到欣喜若狂的土鱉。
關於刀郎和龐麥郎另一個更大的共同點就是他們共同體現了一點——
被誤解不是創作者的宿命
火遍大江南北才是。
截止73018《羅剎海市》全球網路播放量已經達到80猜測一下到這兩天,估計差不多能有一百多億的播放量了。平均下來每個中國人差不多聽過十幾遍,假如你覺得這個數字肯定沒有一點水分,最有力地代表了廣大人群眾的喜愛。
那麼恭喜你,的感覺是並且請幫個忙,把我欠的那七八次補上。
我自己也很喜歡《羅剎海市》這首歌,但是兩天之內十幾遍還真是有點吃不消
*圖為《未來的底片》的評論區
況且這首歌本身不適合做功能性音樂。它不洗腦唱腔複雜導致傳唱度不高,不會像是之前那些神曲,兩天之後大街小巷全是在哼哼的人了。《羅剎海市》更適合捧著去聽,甚至因為主題的原因,有了一種嚴肅性。畢竟誰都不想一撒尿一邊哼著生兒維特根斯坦這種句子吧?
反正我是不止一次在地鐵裡,看著那個肯定04年就已經是刀郎歌迷的老大哥,戴著鴨舌帽雙手捧著手機,聚精會神地看著螢幕上的字,不時有節奏地點點頭,手機裡公放著的正是《羅剎海市》的聲音
大家捧著聽的狀態,確實太像初中讀情書的感覺了。甚至逐漸便把自己喜歡的那個目標變成了自己心中的投影。
幾年前在《我的滑板鞋》也有著一樣的故事,在那幾篇非虛構寫作的名篇發表之前有多少人一直堅信著,這個略帶陝西口音唱腔的小夥,一定來自於孟加拉斯圖的加什比克,具體來說,是叫做古拉格的小鎮的藝術家、詩人,擅長流行搖滾說唱等多種音樂風格。
我還記得當年第一次聽到我的滑板鞋的時候看到的評論。我跟你們講!這個節奏編曲不知道完爆格萊美多少年!
或許直到龐麥郎被送進精神病院的那天,仍然會有人覺得,進入精神病院是龐麥郎這個本身是一個藝術家、詩人的證明。
當然我知道刀郎一定要比龐麥郎,更加理性、友善、堅強。
"上帽子就是刀郎摘了帽子就是羅林"是刀郎在十幾年前線下小型歌友會里面經常說的一句話,就像《刀郎帶電!法力無邊!》和《摩的大飈客》之間若隱若現命運聯絡一樣。我覺得這兒也一定是因為巧合。
*圖片來源於網路
關於這個宿命《隨心一聽》這部漫畫描述了類似的故事。
那個故事說,一個初中生為了追求自己喜歡的姑娘,錄了個吉他彈唱的影片。發到網上之後,最開始是收到了班裡和隔壁班的同學的嘲笑,很快有人表示在影片裡發現了幽靈,有人說把影片倒放後講述的是批判美國槍擊的內容。每個人都在根據影片的內容作出自己的解讀。天才、大師、啟示者,各種各樣的評價降臨在了男主身上。
但是在男主第二次發歌之後,大家紛紛表示失望一鬨而散。在漫畫的結尾,了失落的男主身邊。
第一首和第二首,唱的全都是初中美術課上,把我素描下來的事情吧?真噁心。
*圖片來源於藤本樹《隨心一聽》
看到那一頁,我本來略帶嘲諷笑容的臉一下子僵住了,眼淚近乎崩潰似奪眶而出。
當然,那時的淚水,只是我作為一個讀者的態度,我出於自己的狀態和心境對《隨心一聽》作出的解讀。
但是如果我是一個創作者那心態就然不同了。
要不這樣吧,咱乾脆覺得這首歌是莎士比亞寫的。
反正對於創作者來說這樣都行。
撰文3f王編輯3f王設計3斤
 tel:1726939830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