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5個字 閱讀時長:3分鐘
中產先生 | 洞見時代 發現價值 講述生活

冰山一角。
這兩天,少林寺方丈釋永信被查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宗教信仰和經濟利益以及個人作風的反差割裂,讓輿論震驚。
其實,這只是冰山一角。
寺廟的生意,會讓你大開眼界。
昨天說了,寺廟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經濟組織,有龐大的田宅產業,甚至因為錢財過多,成為最早的金融借貸機構。
其實,到了今天,寺廟經濟發生了更多演變。
簡單說一下。
本世紀初,為了扛通縮而大力發展文旅產業,寺廟開始跟文旅繫結起來。
一般正規軍的做法是:
由地方政府或者國資旅遊公司,一起圍繞寺廟開發旅遊景區,獲得寺廟的文旅經營權,然後透過門票分成獲得收益。
現在,各大著名寺廟基本都是這麼被開發出來的。
但並不是所有地方都有這個實力,也不是所有地方都有寺廟。
於是私人老闆看到了商機,據說最早行動的是莆田老闆。
要不說莆田老闆厲害呢,醫院敢做,寺廟也敢承包,人的終極需求都被吃得透透的。
怎麼承包寺廟?
如果本來就有寺廟或者遺址的,就打著修繕或者重修的名義,如果沒有寺廟的,只要有山有水,也能生造一個出來,然後跟當地籤協議。
當然,這些承包的寺廟主要是為了牟利,牟利的方式有這麼幾個:
1、門票收入
2、功德收入,香火錢
3、開光、做法事
4、還有低階的算命收入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寺廟很新,而且有算命求姻緣的,基本都不是正規的。
而且,隨著私人承包的寺廟遍地開花:
寺廟太多,有度牒的和尚不夠用了。
於是,假和尚也出現了,在初代網際網路時代,網上比較樂意曝光一些大腹便便的假和尚,他們身穿不得體袈裟,開著摩托車走街串巷,去人家裡做法事,甚至還帶著女人,葷腥不忌。
這些亂象,讓信仰成了印鈔機,影響了佛教的聲譽,在十年前有過幾次集中曝光,釋永信的問題也是那時候被爆出來的,只不過不知道為何不了了之。
然後,國家修訂了相關法規,進一步治理宗教商業化,禁止私人承包寺廟的行為。
政策高壓之下,寺廟的生意不再這麼直接,而是向周邊開發,也進一步公司化甚至資本化了。
寺廟周邊可開發的商業很多:
文旅是一個,這點就不用說了。
圍繞文旅的,還有餐飲和文創。
特別是現在經濟好了,大家都健康飲食,於是很多寺廟開始搞素食,甚至號稱是寺廟和尚種植的,其實怎麼可能呢。
然後是文創,這塊是暴利,一個義烏幾塊錢的東西,只要說是開過光的,馬上就能翻幾十上百倍,所謂的信仰,其實是義烏批發的。
既然有景區,又有現金流,當然也有人打資本化的主意。
少林寺嘗試過IPO,其他幾個大寺也做過,但是都不了了之,後來有幾隻是透過旅遊公司的名義上市了,今天還被熱炒。
但正是這些商業化的嘗試,使得佛教寺廟處在一種複雜的境地,在宗教信仰和世俗利益,在市場化和體制化之間,出問題是難免的。
同時,寺廟宗教的監管也比較特殊,漏洞比較大,出問題更容易了,花和尚也就出現了。
未來的解決之路可能是:
宗教不要商業化,和尚不要參與商業行為,而圍繞寺廟開發的商業化行為,一定要有正規、清晰的監管。
信仰歸信仰,商業歸商業。
這樣應該會好一些,花和尚也會少一些。
就這樣。
捅婁子了?
這兩天,懂車帝的測試影片引發巨大關注,據說是把國產車企得罪個遍,車企基本是緘默的,網友倒是吵得厲害。
其實並不是懂車帝捅了多大婁子,而是這背後有一個天塌了的訊號,很多人還不知道
可以繼續閱讀:捅婁子了?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