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無人駕駛出租車」沒有方向盤、踏板、後視鏡!不需司機!SpaceX星艦成功「筷子接火箭」完成第五次試飛

10月10日(星期四)上午,特斯拉在加州洛杉磯舉辦了“We,Robot”釋出會中,隆重推出了名為CyberCab的無人駕駛出租車。
釋出會現場,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親自展示搭乘CyberCab無人駕駛出租車“絲滑”過程。
這款“完全無人駕駛”的轎跑,不但沒有方向盤、踏板、後視鏡,甚至連司機都不需要。
10月10日(星期四)上午,特斯拉在加州洛杉磯舉辦了“We,Robot”釋出會中隆重推出了特斯拉Robotaxi(無人駕駛出租車),公司最終將其命名為Cybercab
釋出會原本定於上午10點,但由於一些“小插曲”導致了些許延遲直播。當時共有約300萬網友在直播間等待觀看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在社交媒體平臺“X”上就Robotaxi釋出會延遲表示:“人群中有人發生緊急醫療情況,我們已經安排了照顧。釋出會很快就會開始。”
圖源:馬斯克推特
釋出會開場不久,埃隆·馬斯克就搭乘著今天的“主角”——Cybercab登場,為大家展示了整個乘坐Cybercab的過程。現場共有50輛可以全自動駕駛的Cybercab汽車
Cybercab不但沒有方向盤、踏板、後視鏡,甚至連司機都不需要馬斯克強調稱“這是一款完全的無人駕駛的汽車”。
圖源:馬斯克推特
馬斯克搭乘Cybercab過程↓↓↓:
現場能夠看到,Cybercab的外形類似於該品牌的賽博越野車(Cybertruck)轎跑版,車身採用機械感十足的銀色設計,流線型外觀兼具硬朗的金屬風格。該車型配備了兩個鷗翼車門車內沒有方向盤和踏板,旨在實現完全無人駕駛。
一如既往,Cybercab所採用的是純視覺路線進行自動駕駛,憑藉車內感測器、攝像頭以及雷達等裝置,來即時感知周圍環境。透過強大的計算能力以及人工智慧演算法,Cybercab能夠進行路徑規劃和決策。
還值得一提的是,該車輛沒有插頭,將透過感應充電器進行無線充電
據介紹,Cybercab所使用的系統完全依賴特斯拉的全自動駕駛(FSD)軟體,目前已經更新到V12.4.3版本,並正在向北美部分客戶推送。
FSD V12引入了全新的“端到端自動駕駛”技術,全面採用神經網路進行車輛控制。FSD V12.4的釋出意味著該系統可能會逐步取消“握住方向盤”的提示。
馬斯克還表示,他預計明年“在監管機構批准的情況下”,特斯拉的Model 3和Model Y將採用“完全自主、無人監管”的技術
其實早在2016年特斯拉就將Robotaxi專案提上了日程,現如今8年已過,終於一亮相就“驚豔”了眾人。
馬斯克表示,Cybercab車輛成本將低於3萬美元,交通成本將低至約0.2美元每英里,而目前城市公交車成本約1美元沒英里。據悉,個人車主也可以透過將自己的車輛列為Robotaxi,在應用程式上賺錢。
資訊擷取自Forbesnews.com
預計特斯拉將在2026年開始生產CyberCab,並計劃到2027年以非常高的產量推出這款車型
除了Cybercab之外,此次釋出會中還公佈了另外一個“放大版”CyberCab——無人駕駛客運車Robovan。Robovan不但能夠一次性承載20人還能夠將其用於運輸貨物,已實現更高效的出行。
圖源:馬斯克推特
另外,釋出會現場能夠看到有多個Optimus人形機器人跳起了熱舞,並與嘉賓互動。
馬斯克表示,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人形機器人。若人形機器人實現大規模部署,其成本將大幅降低,可能未來僅需2萬到3萬美元就能擁有一臺
此外,這些機器人還能執行更多工,比如修剪草坪、澆花、遛狗等。今年6月,第二代Optimus人形機器人已在特斯拉工廠試行“打工”,已經能夠進行電池分揀等等操作。
網友表示:
特斯拉這波看著酷炫啊,不過自動駕駛安全鞋真的要好好琢磨,感測器、雷射雷達的,都是錢堆出來的成本,這個3萬的預算是不是有點懸啊。
#

有點不敢把生命完全交給AI的感覺呢?

#

特斯拉這波,感覺有點當年喬幫主帶領出蘋果的味道了…

等到了2026年量產了再說吧,畢竟馬斯克吹過的但沒實現的牛太多太多了。
# 到了自己把握住自己的命運的時候,也同樣把握了別人的命運。順應時代吧,自動駕駛會是主流,或許能規避更多的不安全因素。但同樣也會導致更多的人失業~
作為一個軟體工程師,深知當它出 BUG 或者被駭客攻擊的時候,坐裡面的人就哦豁了!

SpaceX星艦成功用“筷子接火箭”

週日(10月13日),馬斯克所領導的SpaceX公司成功地進行了星艦(Starship)第五次試飛。這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火箭系統,有一天可被用來往返將人類送上月球或火星。
SpaceX工程師稱這是載入工程史冊的一天。美國宇航局(NASA)局長髮表宣告,祝賀SpaceX所取得的成就。
這次試飛的最大看點之一是SpaceX首次大膽嘗試用被稱為筷子的兩隻金屬手臂夾住返回的火箭助推器。兩隻金屬手臂被連線在發射塔上。
SpaceX在發射前夕在社交媒體平臺X上釋出訊息說,星艦團隊正在進行道具裝載,天氣對於今天的飛行測試來說非常理想!
該公司的發射網路廣播在發射前約35分鐘進行直播。星艦在美東時間週日早上8點25分從SpaceX位於德克薩斯州博卡奇卡(Boca Chica)的星際基地(Starbase)進行發射。
星艦系統可將機組人員和貨物運送到地球軌道、月球及更遠的地方。SpaceX的星艦飛船和超重型火箭是為完全可重複使用而設計的系統,這種能力有可能降低將目標物送入軌道的成本。

NASA局長比爾‧尼爾森(Bill Nelson)在社群媒體平臺X上為週日的星艦試飛表示祝賀。


他寫道:祝賀SpaceX今天成功地接住了助推器和第五次星艦飛行測試!當我們準備在阿爾忒彌斯計劃(Artemis)下重返月球時,持續的測試將為我們未來的大膽任務做好準備,包括前往月球南極地區,然後再前往火星。
馬斯克在X平臺上回應說,謝謝您,期待為美國宇航局服務,讓人類重返月球。
第五次:試飛 
超級重型火箭助推器在美東時間週日早上8點30分之前,在SpaceX位於德克薩斯州的發射場點燃了33個發動機。
在耗盡大部分燃料後,超重型助推器和星艦飛船分離後,自行返回發射場——這是SpaceX首次在發射後成功回收火箭。SpaceX公司最終希望對 超重型助推器和星艦飛船進行翻新和重新使用。
星艦飛船點燃自己的六個引擎,繼續在太空中翱翔。飛船滑翔了一段時間,然後在重力的拖拽下,向地球降落,並經受了極端溫度和摩擦。
星際飛船在起飛約50分鐘後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然後飛船如期降入大海。
SpaceX的An Huot在發射場附近說:即使在這個時代,我們剛剛看到的(一切)也稱得上是神奇的。我現在都在顫抖。
SpaceX工程師Kate Tice說:各位,這是載入工程史冊的一天。
週日的試飛可稱得上是SpaceX的巨大成功。不僅超重型助推器成功返回發射臺,而且星艦飛船在從太空返回地球的過程中,比上次表現得更好:避免了在6月份的測試中星艦飛船偏離目標後嚴重磨損的情況發生。
星艦飛船成功按計劃落入印度洋
星艦飛船剛剛在印度洋上進行了受控降落。SpaceX工程師凱特‧泰斯(Kate Tice)表示:我認為,可以肯定地說,我們有一艘『船』在水中。
CNN報導說,SpaceX並不打算回收這艘飛船。相反,該公司正在練習一種著陸機動,可以用來在未來將星艦飛船在陸地上降落。
在結束髮射任務前,約有400萬人在觀看SpaceX的直播。
星艦飛船重返大氣層
星艦飛船已經開始重返地球大氣層,從SpaceX的 星鏈衛星網際網路星座(Starlink satellite internet constellation)提供的飛船即時畫面中,可以看到超高溫等離子體發出的紅光
星艦飛船大約需要10分鐘完成重返大氣層。
助推器成功被「筷子」夾住
到目前為止,星艦火箭系統的一半已返回地球,超重型助推器成功地回到了指定著陸點。星艦飛船正在太空中翱翔,目前,該飛行器正在以大約每小時26,200公里(每小時16,300英里)的速度飛行。
星艦飛船最終將利用其引擎,嘗試引導自己在印度洋上空受控降落,這是未來SpaceX嘗試將太空船送回陸地時進行試飛的做法。
當發射塔上的金屬手臂(也被稱為「筷子」)抓住了71米的火箭助推器後,馬斯克在X平臺上宣佈:發射塔已經抓住了火箭!
馬斯克興奮地說:沒有虛構部分的科幻小說。
當火箭助推器按計劃落回,並被筷子夾住時,SpaceX員工高呼起來。
馬斯克的另一大膽嘗試
這次試飛任務將首次包括馬斯克的另一個大膽嘗試,即嘗試用筷子夾住232英尺(71米)高的火箭助推器。具體來說,在超級火箭助推器燃盡大部分燃料並脫離頂部星艦飛船後,這個超級重的龐然大物會在半空中被一對連線在發射塔上的巨大金屬手臂(SpaceX將其稱為 「筷子」)夾住。
FAA週六宣佈,SpaceX的星艦已滿足亞軌道試飛的所有安全、環境和其它許可要求
此前,FAA曾表示要到11月底才會對星艦的試飛許可做出決定。在週六之前,儘管SpaceX還沒有從監管部門收到週日的試射許可,但該公司仍在繼續進行發射準備工作,包括髮出空域和海域通知以及星際基地(Starbase)附近的道路封閉。
星艦是有史以來最大、最強有力的火箭系統,高度近400英尺(121米)。該火箭系統的發動機數量也是歷史上最多的:底部有33個發動機。這些發動機在將「星艦」飛船從發射臺推向太空時,能產生1,670萬磅(7,590噸)推力。
馬斯克及其團隊目前已經多次試飛,雖然每次試飛的目的不一樣,但我們看到了這個龐然大物正在不斷進步,或許只是一小步,但已經是人類星際發展史的一個個巨大的腳印。
版權宣告:我們微信公眾平臺尊重和維護版權、著作權。平臺所釋出的原創文章與圖片,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凡非本平臺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平臺觀點。我們致力於優質內容分享,如有任何問題請聯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