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艦又又炸煙花!SpaceX連續兩次試飛失利,馬斯克的火星夢還有多遠?|【經緯低調出品】

當地時間2025年3月6日,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旗下太空公司SpaceX進行“星艦”第八次試飛,此次任務使用了超重型火箭B15和星艦飛船S34。
第八次飛行充滿波折,本週一,Space X在倒計時40秒的時候宣佈取消了當天的試飛發射,具體原因並未詳細披露。
此次試飛的任務與上次相似,SpaceX繼續嘗試使用塔架上的“筷子臂”捕捉超重型助推器。第八次試飛任務中,超重型火箭助推器在降落時由發射塔上的機械臂“夾住”,在半空中“捕獲”成功回收。此次嘗試成功,是SpaceX第三次實現這一技術壯舉。
但是,故事又重演了,與第七飛相似。火箭第二級飛船隨後與地面團隊失去聯絡,飛船直播畫面中斷,原因尚在調查。但已經有網友拍到星艦 S34 解體後的畫面,確認飛船已經爆炸
SpaceX從七飛到八飛,做了哪些打怪升級?這段時間,太空“同行”們忙了什麼?國際空間站會提前退休嗎?SpaceX星艦飛船連續兩次試飛失利,馬斯克應該作何調整呢?以下,Enjoy:
本文綜合彙編自SpaceX、X等官方平臺。‍‍‍‍‍‍‍
1
星艦「起起起、落落落」:
七飛的滑鐵盧,讓八飛從試飛開始加急改進
星艦八飛之前,SpaceX先是釋出星艦第七次飛行試驗總結的高畫質影片,並公佈了七飛失敗的問題報告。

星際飛船上級航天器在靜態火力測試期間 圖源:SpaceX

從完美升空到意外解體,IFT-7為未來星艦的快速複用提供了多項經驗。值得肯定的是,實驗實現了超重型推進器33臺猛禽發動機的全數成功點火;在熱分離後,6臺發動機實現了持續推進入軌;發射塔「機械爪」順利捕獲超重型推進器,但在升空8分20秒後,星艦呈現失聯狀態,最終解體。
兩次閃光,將為這次“蝴蝶效應”導致的事故負主要責任:
  • 發出異常訊號:
星艦分離後,真空版猛禽發動機附近出現了一些閃光;
經感測器檢測,顯示液氧艙與隔熱罩間非加壓區存在異常升高的壓力;
  • 產生連鎖效應:
二次閃光後,隔熱罩間非加壓區開始持續起火;
5臺發動機緊急執行關機;
8分20秒後失聯;
3分鐘再入解體
……
七飛資訊圖表(非官方)來源: X平臺 @InfographicTony
導致異常的事故根源為:推進系統硬體響應強度超出測試預期;燃料意外洩漏超出隔熱罩間非加壓區承受能力,導致持續燃燒。
當地時間2025年2月11日,在第八次試飛正式開始以前,S34啟動了全發動機靜態點火測試,持續時間長達約60秒,這是星艦飛船首次執行超長時試射。以往最多執行10秒級點火測試。足以證明,七飛的慘痛教訓,讓SpaceX更加謹慎。‍‍
事實上,靜態點火測試(Static Fire Test)是火箭發射前一個極其關鍵的步驟,尤其對於像SpaceX星艦這樣複雜和先進的航天器。此次測試的核心,是為了驗證星艦使用的6臺發動機在點火和執行過程中的效能。
超長的靜態點火不僅測試了引擎,還測試了整個星艦飛船的整合,包括燃料系統、控制系統、結構完整性等。超長點火也模擬了預飛行的壓力和溫度條件,確保所有系統在這些條件下能夠協同工作。
基於七飛的教訓和試飛,IFT-8的升級重點,圍繞著IFT-7的失敗經歷展開,側重星艦二級失利部分著重調整。
1.升級的推進系統:
  • 星艦整體增加了25%的推進劑容量,用以提升攜帶能力和續航效果
  • 改進燃料管線設計,採用真空夾套技術以提高燃料儲存和傳輸的效率,進而減少熱損失
2.最佳化熱防護系統:
  • 使用新前緣襟翼,調整了前緣襟翼的佈局或方向,為了最佳化氣動效能或熱防護。
  • 搭載新一代熱防護瓦,帶有主動冷卻功能,以應對極端氣動加熱環境。這一調整或將對“火星任務”至關重要
3.增設智慧電池系統:
  • 配備2.7兆瓦的智慧電池系統,提升能量管理能力
4.猛禽發動機重新點火測試:
  • 計劃在飛行中測試猛禽發動機的重新點火能力,這對未來深空任務(如火星任務)至關重要
5.120Mbps星鏈影片傳輸:
  • 透過星鏈網路,得以實現高速影片傳輸,確保即時影像資料返回,用以及時調整計劃,配合未來測試和驗證星鏈網路的部署能力。
6.實現飛船間推進劑轉移:
  • 透過升級星艦系統,達到支援在軌推進劑轉移效果,將為月球及火星計劃作準備和測試。
2
星艦第八次試飛
有哪些看點和新突破?
第六次試飛時,馬斯克曾表態,如果能在第七次飛行中實現軟著陸,那麼SpaceX就可以嘗試在第八次飛行中用塔臂接住飛船。這一次,星艦順利實現了這一操作,再次達到新里程碑。
此次試飛,延續了上次的發射流程和任務軌道,帶著新的任務和目標:
1.驗證第二代星艦設計
星艦第八次試飛使用超重型火箭B15和星艦飛船S34,這是二代星艦的第二次飛行。目標是驗證改進後的推進劑系統可靠性,解決星艦七飛中出現的氧氣洩漏問題,如今看來,這個問題可能並沒有解決。
SpaceX對8號航班星際飛船飛行器進行了長時間的靜態發射,以測試導致前一飛行器損失的原因。來源:SpaceX
2.受控再入與軟著陸
星艦飛船S34將在飛行後嘗試進行海上軟著陸,精度或達米級。這一目標旨在驗證星艦的再入能力和著陸精度。
3.常規化超重型火箭回收
超重型火箭B15將在發射後約6分50秒返回發射塔,並嘗試透過“筷子”機械臂進行原位回收(塔架B15,精度或達釐米級)。實現火箭完全可重複使用的關鍵一步,將再次上演。
4.有效載荷部署測試
星艦八飛計劃部署4個模擬星鏈衛星(Starlink V3),這些衛星將進入亞軌道軌跡並在印度洋上空再入大氣層。這一任務將驗證星艦的衛星部署能力。
5.新技術測試
此次任務還將測試星艦的新設計,包括更大的燃料艙(容量增加25%)、新型前襟翼以及改進的熱防護系統。這些改進將為未來的深空任務奠定基礎。
6.軌道級飛行的前奏
雖然星艦八飛仍為亞軌道飛行,但其任務設計為未來的軌道級飛行和火箭回收提供了關鍵資料。但現在看來,星艦九飛可能要暫緩嘗試軌道級飛行和火箭回收。(根據聯邦通訊委員會的檔案)
總體看來,筷子回收成功意味著塔架捕獲也進入常規化狀態,但二級失敗將意味著第二代飛船還有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不禁為第九次試飛緊張起來。
未來,S36作為星艦2.0版本的第一艘飛船,將成為重點開發物件。星艦的迭代也意味著更高、更多推力、更低磨損。‍‍‍‍‍‍‍‍‍‍‍‍‍‍
馬斯克演說釋出的三代星艦版本對比圖(左:目前1.0版本;中:2.0版本;右:3.0版本)
來自星艦基地建造區的圖片顯示,2.0版本星艦目前處於各個部件初現成型的階段。
比航天史上任何火箭都要高得的星艦值得期待。永不滿足地簡化、最佳化和嘗試,將用時間回答所有質疑。
3
星艦一路狂飆
對手公司同樣蓄勢待發
除了SpaceX,太空領域的其他公司也不甘示弱,在火箭測試和商業化方面你追我趕。‍‍‍‍‍‍‍
1.藍色起源(Blue Origin)
藍色起源在2025年初繼續進行其“新謝潑德”(New Shepard)亞軌道飛行器的測試。1月,完成了第15次無人飛行測試,驗證了其火箭的可重複使用性和安全系統。

2. 聯合發射聯盟(ULA)

聯合發射聯盟在2025年2月成功發射了“火神半人馬”(Vulcan Centaur)火箭,這是其新一代運載火箭的首次飛行,此次任務成功驗證了火箭的效能和可靠性,為未來的商業和政府任務奠定基礎。
3.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
維珍銀河在2025年1月進行了“太空船二號”(SpaceShipTwo)的商業太空旅遊飛行測試,成功將多名乘客送入亞軌道空間,並安全返回,進一步驗證了其太空旅遊業務的可行性,真正為“太空旅遊”打下基礎。

四位乘客乘坐在“太空船二號”
4.螢火蟲航天公司
3月2日,商業公司螢火蟲航空航天公司(Firefly Aerospace)的“藍幽靈1號”(Blue Ghost 1)月球著陸器成功在月球表面著陸,這是該公司與NASA月球探索計劃的重要里程碑。
“藍幽靈1號”著陸器於3月2日著陸月球后,投下了它在月球表面的陰影。
圖片來源:螢火蟲航空航天
4
國際空間站面臨「提前退役」?
馬斯克又看到了哪些可能?
在其他人忙著上天,馬斯克盯上空間站。最近,馬斯克又發表了頗具爭議的言論。
當地時間2月21日,馬斯克突然在X上呼籲讓國際空間站提前退役(2027年前),儘早將重點放在火星任務當中。這相較NASA原有的目標計劃(2030年)提前了三年。
“是時候開始準備讓空間站脫離軌道了,它的目的已經達成,增效甚少。”
“讓我們去火星吧!”
當被問及具體時間時,他則表示:“決定取決於總統,但我的意見是越快越好,最好現在開始兩年倒計時。”
事實上,國際空間站確實面臨著不少挑戰和問題。自1998年發射首個艙段以來,它已執行超26年,遠大於最開始設計的15年壽命。同時,也曾出現過漏氣、裝置老化的問題。‍‍‍‍
重達420噸的國際空間站需要精準控制以完成脫離軌道的操作,減少碎片對地面的損害。‍‍
NASA也早有準備,在國際空間站徹底退役之前,需要至少有一個商業空間站準備就緒,以供研究和技術的繼續開展。
為此,NASA曾在2024年6月與SpaceX簽訂合同,價值8.43億,內容為:以龍飛船為基礎,開發一種名為USDV(美國脫軌飛行器)的航天器,與空間站直接對接,處理空間站脫離軌道所需要的操作,從而減少損害。
2024年,時任NASA局長比爾・尼爾森曾向國會申請過15億美元的資金,用以填補任務的資金缺口。可惜的是,至今尚未獲得批准。
但國際空間站也是國際合作的重要一環。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和歐洲多國都加入其中,俄羅斯曾承諾運營至2028年。提前退役,需要所有參與國的同意,馬斯克的提議或許將打亂其他國家的科研計劃和過渡安排。
所以,即便馬斯克對“第二家園”急不可耐,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馬斯克曾提到:“只有首先看到事情的可能性,才會有發生的機會。”
永不滿足地創新、不知疲憊地迭代,成就了永遠快人一步的突破。
或許,每個創業公司都存在一串獨特的基因程式碼。畢竟,技術不會自動進步、產品不會自動進化,一切事在人為。‍‍‍‍‍‍‍‍‍‍
期待明天、擁抱明天,將成就明天。
References:
綜合彙編自X、SpaceX、NASA官網‍‍‍

1.打探星艦2.0版開發現狀,何時試飛?by三體引力波

2.https://wccftech.com/spacexs-super-important-starship-flight-8-to-fly-on-friday-says-musk/
也許你還想看:

經緯張穎內部講話:2024,四大關鍵決策

經緯徐傳陞:做VC這麼多年,人們總在問我同一個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