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7月9日),飛書在上海世博中心,正式舉辦了2025飛書未來無限大會。
大會上,飛書釋出了不少和AI相關的新產品、新功能。飛書CEO謝欣,飛書首席商業官林嬋等人,也都做了主題演講。
我其實提前知道這次大會的不少內容。在大會正式舉辦前幾天,我還對飛書的夥伴做過一次深度的採訪。
在這次採訪裡,我們聊了很多。從大會,聊到了人們對AI的焦慮。從人們的焦慮,聊到了AI這個行業。又從行業,聊到了今天的AI產品。飛書的夥伴,回答了我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也分享了不少獨特的思考。
但是,即便如此,在看完大會之後,我還是被觸動了。一句話總結我的感受:
飛書用他們的堅持,做了件有意義的事兒。
為什麼這麼說?
我試著講給你聽。


“有多少人因為AI而感到激動,就有多少人因為AI而感到焦慮。”
這是最近幾年,我最直觀而又強烈的感受。
自從2023年ChatGPT爆火以來,人工智慧,就在以半年、月、天這樣不斷加快的頻率下,瘋狂更新迭代。Sora、Gemini、Claude、DeepSeek、Manus……一個又一個的新名字,層出不窮。一個又一個的新技術、新功能,只能各領風騷三五天。這個世界,似乎總在有意無意地提醒我們,再不學習就淘汰,再不擁抱就失敗。
尤其,是在進入2025年之後。很多人,開始被一種叫“FOMO”(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症)的情緒,深深籠罩著,生怕因為錯過機會,而悔恨終身。
於是,各種似曾相識的景象,也開始不斷出現。
比如,迷信“軍火”。
有的公司,大手一揮,買了一臺據說特別貴的DeepSeek一體機。幾十萬一臺。雖然不知道要用它來幹什麼,但還是先買了。為什麼?因為買了,似乎就拿到了AI時代的入場券。
這種感覺,就像是在網際網路剛興起的時候“趕緊搶注一個域名”,在移動網際網路興起的時候“先做一個App再說”一樣。雖然不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但如果什麼都不做,心裡總感覺不踏實。
比如,誤解“學習”。
有的人,花了不少學費報班,學習使用這個AI產品的技巧,在那個AI產品上寫好提示詞的方法。雖然這些AI產品可能很快就會被超越,但還是先學起來。為什麼?因為學了,總感覺就能駕馭所有的AI工具了。
這就像是在90年代,我們說要“學電腦”一樣。那個時候,很多人以為“學電腦”,就是學五筆打字,學怎麼用Word、Excel。但其實,我們真正要學的,不是“電腦”本身,而是如何用它解決我們的實際問題。
再比如,盲從“專家”。
有需求,就會有供給。市場上,也出現了不少希望能夠幫助個人、企業的AI專家、AI顧問。
但是,至少到今天為止,這個市場,還是一個“低信任行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水太深。為了簽單,甚至會有人向你承諾節省40%的成本,但其實並不懂你的行業,也不知道你真正的痛點。
這些亂象,就像石頭,壓在了很多渴望擁抱AI的創業者和管理者的心裡。
是的。這些現象,確實非常普遍。飛書的夥伴說。而且,很多創業者和管理者,還會遇到“賣家秀和買家秀”的現象。
什麼是“賣家秀和買家秀”的現象?
簡單來說就是,你可能會在Demo演示裡,看到一個無所不能的AI產品。給一張圖片,就能生成一個網站。給一個主體,就能做出一部電影。就像魔法一樣。但你真的買到了這件產品,想要解決一些企業的問題時,你可能又會發現,漏洞百出,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兒。
就像車展上,那臺酷炫的、代表著未來的概念車。你滿心歡喜地下了訂單,提車時卻發現,買到的和看到的,並不是同一輛。
最終,很多人花了不少的錢,還是沒能解決想要解決的問題。
哎。聽著就焦慮。我說。一個跑得太快的行業,確實就容易出這樣的問題。
那麼,該怎麼辦呢?

AI應用成熟度模型

飛書的夥伴說,當一個行業被喧囂、浮誇和焦慮包圍的時候,我們最需要的,其實是一個“標準”。
比如,過去買空調,很多人特別頭疼。每個品牌,都說自己的空調節能省電。但是,到底誰更省?省多少?你根本不知道。後來,國家出臺了“能效等級”標準。一級、二級、三級,清清楚楚地貼在每一臺空調上。從此,選擇就變得簡單了。你一看標籤,心裡就有底。
比如,自動駕駛。前幾年,“L2.99”、“準L3”的說法讓使用者一頭霧水。後來,國家嚴格定義了L1到L5的標準。什麼是輔助駕駛,什麼是自動駕駛,責任歸誰,一清二楚。
你看。標準,是一個能把複雜混亂的問題,變得清晰有序的工具。
但是,在人工智慧這個領域,似乎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所以,在這次的大會上,我們也斗膽分享了一個,我們自己一直在堅持的標準。這個標準,我們稱之為,AI應用成熟度模型。

什麼是“AI應用成熟度模型”?
具體來說,是這麼4個等級。
第一個等級,M1。可以理解為,概念驗證級。
這個級別的AI產品,通常處在實驗室階段,已經可以證明“這件事理論上可行了”。但是,如果你讓它連續做10次,那可能有8次都會失敗。它的成功,依賴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指令,甚至特定的運氣。結果也相對隨機。
比如,一些早期的文生圖模型。你讓它畫一個“在沙灘上看書的男孩”,它可能會畫出多餘的手、拿反的書。
這種產品,更適合用來做內部的Demo,激發一些創造力。
第二個級別,M2。可以理解為,早期試用級。
到了這個級別,可以開始完成一些“點狀的任務”了。甚至,在某些它擅長的特定領域,還能給你一些驚喜。
比如,幫你潤色一段文案。比如,幫你翻譯一封郵件。比如,給它一些關鍵詞,幫你寫出不錯的影片指令碼和人物對話。
但是,它暫時還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可信賴的工作流,依然需要不少人工干預和修正。
所以,這個階段的產品,更適合愛好者們“嚐鮮”,或是有特定需求的專業人員“試玩”。
第三個級別,M3。可以理解為,生產就緒級。
從M2到M3,是一個巨大的飛躍。這個級別的AI產品,不再需要那麼多的干預和修正,已經可以在“具體的業務流程”中,穩定地創造價值了。
比如,當你問它“我們公司上個季度,哪個產品的利潤最高”時,它能基於內部的經營資料,給出精準的答案,而不是去網上搜索一堆公開的財報。
這樣的產品,就達到了適合對外發布的基本門檻。因為它開始懂流程、懂業務了。
第四個級別,M4。可以理解為,全面應用級。
這也是我們目前能想象到的,最高的級別了。這個級別的AI產品,不僅能穩定地執行任務,還能主動地創造價值、提供洞察。
比如,當你給它一份銷售報表時,它不僅能回答你哪個產品賣得最好,還能主動發現“A產品和B產品同時購買的使用者,其客單價遠高於平均水平,建議嘗試捆綁銷售”,並給出一套初步的營銷方案。
這樣的產品,更像是一個“同事”,而不是“工具”。
從M1,到M4。從概念驗證,到全面應用。這就是AI應用成熟度模型。
當然,這並不是說,M1和M2就毫無價值。對於個人來說,用它們來輔助工作、提高效率,是沒問題的。但是,對於企業來說,一旦要把AI的能力整合進核心業務流程,那就必須要把可靠和穩定放在第一位。這個時候,還是要儘量選擇M3甚至M4。
理解了。
有了標準,你就有了分辨的能力。我說。有了分辨的能力,你自然就不需要焦慮。
而一個明確的標準,也會是一個行業從“草莽”走向“成熟”的開始。

儘可能成熟的產品

但是,光有標準,是不夠的。標準只是“理論”。
飛書的夥伴說,是的。除了標準,我們還需要提供儘可能成熟的產品。
這次大會上,我們也釋出了一些和AI相關的功能、產品。有的,其實算是“熟悉的老朋友”了。但是,我們依然在進行調整、最佳化、迭代。
比如,AI會議。
說起開會,很多人可能一下子就有體感了。會上,說得熱鬧,會後,全都忘了。待辦事項,沒人跟進。會議紀要,也總是邏輯混亂。這種低效的會議,是對時間的浪費。
所以,我們希望透過足夠成熟的AI會議,來系統性地解決開完就忘、紀要混亂、無人跟進等等典型的開會難題。
在一場會議結束之後,它會立刻自動生成一份包含精煉摘要、關鍵章節,以及明確待辦事項的會議紀要,並且智慧識別出會議中所有帶有“行動指令”的對話,比如“那這件事李明你週五前給個方案”,然後自動生成一條待辦事項,把“李明”設定為負責人,把“週五前”設定為截止時間。同時,它能做到即時與非同步支援。在會議中,它能即時生成滾動總結,方便遲到的人快速跟上。會議結束後,即便沒有錄製,也能生成一份簡潔的紀要。
作為飛書推出最早、最成熟的AI產品功能,我們認為,AI會議的成熟度,已經達到了M4的級別。它能跨越一場場獨立的會議,為你自動生成一份個人專屬的“周度會議報告”。甚至,主動幫你發現連你自己都沒意識到的工作脈絡。它在用一種“自主”的方式,解決會議低效的問題。

比如,多維表格。
很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常常會面臨一個難題。那就是,使用“系統”的門檻太高。要麼,花幾百萬去採購。要麼,組建一個專業的IT團隊去開發。
所以,我們希望透過多維表格,讓企業能用上“用得來、用得起”的專業業務系統。今年,我們也全面升級了多維表格,並賦予了它AI能力,讓它變得更加“聰明”。
現在,透過“應用模式”,你可以不需要懂程式碼,只需要透過拖拉拽,就能為自己的公司,搭建出一套真正可用的CRM、專案管理等業務系統。透過“切片器”,你可以切換不同的資料維度,讓資料分析變得更加清晰自然。透過“AI欄位捷徑”,讓一個複雜AI應用的搭建時間,大幅縮短。物美超市就搭建了智慧巡檢系統,店員拍照上傳後,“AI欄位”能自動識別照片內容是否合格,並觸發預警。甚至,很多企業,還把多維表格開發成了我們自己都沒想到的樣子。

當然,除了智慧會議和多維表格,我們還有基於企業知識做專屬問答的“知識問答”,以及幫助企業打造專屬AI Agent的飛書Aily、飛書妙搭。
不過,從整體的數量上來看,我們的AI產品,其實並不多。飛書的夥伴說。但是,我們還是堅持讓這些功能、產品到達至少M3的成熟度,保證真的能用,真的能在企業層面完整落地,才讓它們和市場見面。
我發現了。我說。你們在介紹產品和功能的時候,好像也總是從一個實際的“問題”開始。
是的。因為我們相信,好的產品,不是功能的堆砌。好的產品,是對問題的深刻回答。
可能也是因為這樣的堅持吧,我們才有幸結識了不少的夥伴。
在製造行業,已經有超過75%的TOP30新能源車企,和數十家汽車零部件百強企業,在使用飛書了。在消費行業,我們也和超過8成的上市茶飲品牌和國貨美妝品牌,一起前進。
也是他們,讓我們相信。
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最終是會被市場看見的。


是的。
人工智慧的發展速度,超出了我們每一個人的想象。以前我們形容一件新興事物,會說“日新月異”。但在AI的身上,恐怕得變成“時新秒異”了。
因為太快,所以看不清。因為看不清,所以焦慮。這沒錯。也很正常。
但是,光焦慮沒用。我們還是得做點什麼,來解決焦慮。一方面,這個行業需要一個清晰而又明確的標準。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更多更加成熟的AI產品。
這次,飛書成了課代表。
但是,這個行業要想真正走向成熟,還需要更多人的努力與堅持。
比如,堅持從企業的實際問題出發,設計產品。比如,堅持要讓產品足夠成熟了,才和使用者見面。比如,堅持讓客戶只為“真的能用”買單。
這些堅持,在今天這個“快”字當頭的AI時代,會顯得有些慢。甚至有些笨拙。
但我想,慢,或許才是這個喧囂的時代裡的,真正的“快”吧。
你說呢?

觀點 / 劉潤主筆 / 二蔓 編輯 / 歌平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第2654篇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任何機構或個人抓取本文內容,用於訓練AI大模型等用途
品牌推廣 |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