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菠蘿泡鹽水不扎嘴?可能是假的!

今天推薦的書是《寫給吃貨的分子美食學》,一起邊吃邊思考,做個明明白白的吃貨!
菠蘿是一種很受人們歡迎的水果。而關於吃菠蘿,幾乎所有的人都會說“切開之後用鹽水泡過才能吃,否則會扎嘴”。這個說法不僅在中國流行,在外國也很流行。
至於為什麼泡了鹽水就不扎嘴,網上有各種解釋,最常見的說法是:菠蘿中有菠蘿蛋白酶,直接吃會破壞口腔黏膜從而產生扎嘴的感覺;透過鹽水浸泡使菠蘿蛋白酶失去活性,就不會再扎嘴了。這種解釋被廣泛接受,但原理真的就是這樣嗎?
實際上,工業生產中提取菠蘿蛋白酶的時候,用的就是鹽水作為溶劑。也就是說,加鹽並不會讓菠蘿蛋白酶失去活性。所謂“蛋白酶失去活性所以不扎嘴”,只是牽強附會的猜測。
那麼,“鹽水泡過的菠蘿不扎嘴”,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又是什麼原因呢?
紐西蘭研究者在1990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可以作為參考。
當然,紐西蘭盛產的是獼猴桃,他們的研究感興趣的也是獼猴桃。獼猴桃跟菠蘿都含有蛋白酶,還含有豐富的草酸。研究起源於一些獼猴桃的深加工產品會出現扎嘴的現象。研究者認為,蛋白酶在加工過程中被破壞到了可以忽略的地步,出現扎嘴不應該是酶的原因。
他們觀察到獼猴桃中存在大量的草酸鈣的針形結晶體,認為這才是扎嘴的“罪魁禍首”。為了驗證這一假設,他們把獼猴桃中的草酸鈣針晶提取出來,按照一定的濃度加到蘋果泥中讓志願者去品嚐——志願者的反饋是,確實嚐出了扎嘴的感覺。
2002年,有紐西蘭學者進一步研究這個問題。他們也是從獼猴桃中提取了草酸鈣針晶,然後測試了酸、蛋白酶和針晶含量對扎嘴感的影響。結果是增加酸度,扎嘴感會增加,甜味會下降:提高針晶含量,酸味沒有受到影響,扎嘴感明顯增加,而甜味也下降了;而加還是不加相當於獼猴桃中天然含量的酶,對於酸度、甜度和扎嘴感都沒有影響。
菠蘿不是獼猴桃,不過菠蘿中也含有大量的草酸鈣針晶和蛋白酶。因此,參考獼猴桃的實驗,對菠蘿應該有類似的結果。
確定了草酸鈣針晶是扎嘴的原因,也就能夠理解菠蘿泡鹽水以及其他的解決辦法。草酸鈣針晶是水中的草酸鈣超過了飽和濃度之後形成的——增加它的溶解度,就會減少針晶的形成,也就不扎嘴了。有研究探討過草酸鈣針晶的溶解特性,結果是在水中加鹽,會明顯增加針晶的溶解:溫度升高,也有利於針晶的溶解。
也就是說,不管是加鹽還是加熱,都可以減少針晶,也就能夠減少扎嘴感。在加熱的時候,只要加熱到比較高的溫度,就可以顯著地降低扎嘴感。實際上,菠蘿蛋白酶需要很高的溫度才會失去活性——在工業應用中,菠蘿蛋白酶通常是在60°C左右使用,這個溫度下的酶活性更高。而通常對菠蘿,我們隨便加熱一下未必能夠達到菠蘿蛋白酶的滅活溫度,反而可能讓它的活性更強。如果菠蘿蛋白酶是扎嘴的原因,那麼這樣的加熱反而會讓它更加扎嘴。這個現象,也佐證了菠蘿蛋白酶只是扎嘴的“背鍋俠”。
1998年,日本有一項研究探索過獼猴桃中的草酸鈣含量。研究者發現,品種和生長期對於草酸鈣的含量有顯著影響。比如黃心的獼猴桃,就比綠心的草酸鈣含量低。在同一個品種的生長後期,草酸鈣的含量會逐漸下降,所以成熟的獼猴桃草酸鈣含量更低,也就不那麼扎嘴。
我沒有找到針對菠蘿中的草酸鈣針晶的研究,從常理來看應該跟獼猴桃有類似的結論。也就是說,不同品種的菠蘿,其中的草酸鈣針晶含量會明顯不同,有一些優良品種的草酸鈣含量本來就低,那麼泡不泡鹽水、加不加熱,也都不會扎嘴。同一個品種的菠蘿,如果不夠成熟,酸含量高,針晶含量也高,就會很扎嘴 ——對於這樣的菠蘿,透過鹽水泡減少草酸鈣針晶的形成,然後漂洗去掉,也就不那麼扎嘴了。
當然,更有效的辦法還是加熱,比如用菠蘿來炒菜或者做成菠蘿飯,這樣處理的話,什麼樣的菠蘿都不會扎嘴了。
本文節選自《寫給吃貨的分子美食學》。
↓點選閱讀原文
到菠蘿媽媽的小店購買本書
及更多菠蘿精選科普書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