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大報編髮:關於考前壓力的一些訪談

大中小學生們將相繼迎來期末考試,在最後複習迎考階段裡,有些學生會倍感壓力,出現緊張焦慮情緒。
12月25日,《安徽日報》發了一篇稿子,邀請來自大學、高中、初中不同學段的老師說說如何正確面對考試、化解考前壓力。關於我的訪談,主要來自本號的兩篇推文:1)《跟別人比成績?開學的焦慮》,2)《完美主義要不得》
誠摯感謝記者老師的用心和辛苦!特此轉發《安徽日報》全文,分享給讀者。
大可不必追逐分數上的完美
(北京大學 胡俊)

可以說絕大多數孩子都是普通人,普通人做普通事,首先是要努力行動,動手做起來,先解決有和無的問題,而不是因為擔心結果不夠好、不夠完美,就擔驚受怕、畏手畏腳。


有一位大一學生問我:“老師您盯了一整天電腦,能一直保持專注嗎?‍‍‍‍‍‍‍‍‍‍‍‍‍‍‍‍‍‍‍‍‍‍‍‍‍‍‍‍‍‍‍‍‍‍‍‍‍‍‍‍‍‍‍‍‍‍‍”我笑著說:“你說呢?老師就不會走神?老師就不會偷懶?其實不專注、不完美,這些正是專注的成本、生存的代價。”學生問,咋理解?‍‍‍‍‍‍‍‍‍‍‍‍‍‍‍‍‍‍‍‍‍‍‍‍‍‍‍我說:“你讀初中高中時,每天早起晚睡,能確保上課從不打瞌睡嗎?‍‍‍‍‍‍‍‍‍‍‍‍‍‍‍‍‍”孩子笑笑回答,做不到。‍‍‍‍‍我說:“是啊,除極個別天賦異稟的人外,大部分人都難免。我也曾很討厭自己上課打瞌睡,困的時候死扛,覺得是鍛鍊自己的意志。然而一節課扛下來,昏昏沉沉的啥都沒聽進去。後面的幾節課,依然昏昏沉沉,更加討厭自己的狀態。睡也沒睡好,學也沒學好,兩頭不討好。‍‍‍‍‍‍‍‍‍‍‍‍‍‍‍‍後來我就學精明瞭,下午第一節課如果實在瞌睡,就趴桌上安然睡一會,睡個5分鐘、10分鐘,就極其管用。‍‍‍‍‍‍‍‍‍‍‍‍‍‍‍‍‍‍‍‍你看,雖然‘浪費’了5分鐘,但是清醒地上完了40分鐘,而且還確保了後面幾節課都是精神百倍。‍‍‍‍‍‍‍‍所以這5分鐘浪費了嗎?並沒有。‍‍”
我說這個故事,其實是想提醒孩子們,考試也一樣。有些人有一道題目不會做,就崩潰了;一次考試考砸了,就萬念俱灰了。殊不知,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才是追逐完美的前提。
我希望孩子要努力,但不要跟別人比成績。努力學習,是跟自己比,跟知識比,不是跟別人比。‍‍‍‍‍‍‍‍‍‍‍‍‍‍‍‍‍‍
學習的主體是我們自己,而學習的客體無外乎三類:一類是自己之外的世界,學習的是知識;一類是自己之外的人和人群,學習的是社會;一類是自己,就是增進對自己的理解。‍‍‍‍‍‍‍‍‍‍‍‍‍‍‍‍‍我們終其一生的學習,就是要懂自己、懂世界、懂社會。‍‍‍‍
中小學考試的內容,主要都是外部的世界,也就是說,是客觀的知識以及自己對客觀知識的運用。能不能學得好關鍵在於自己對客觀知識的興趣、鑽研的勁頭和持久的努力以及貫穿其中的方法。
客觀世界是無限的,所以知識是無涯的,我們擇其有趣的、有用的、有成就的部分,持久地努力鑽研,就能學得好。‍‍‍‍‍‍‍‍‍‍‍‍‍‍我們要做的是注重自己對客觀知識的掌握,保護和培養自己的興趣、鑽研的勁頭、持久的努力,並改善其中的方法。要關注的是自己與知識之間的關係,不是自己與別人的學習程度(分數)之間的關係。‍‍‍‍‍‍‍‍‍‍‍‍‍‍‍‍‍‍‍‍
只要我們自己努力地去精進、持久地保持興趣和行動、不斷提升自己的方法,那麼,我們就不因排名高而驕傲、不因排名低而自卑。‍‍‍‍‍‍‍‍‍‍‍‍‍‍‍‍‍‍
同樣,如果我們不去努力,不能堅持,了無趣味,不在意方法,白白糟蹋了我們的天賦頭腦,那麼我們與知識之間將會越來越遠。學習是一輩子的事,誰一直有興趣、有動力、有方法去學,誰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家長要為孩子適度“脫嵌”
(合肥市第一中學 聶耀宗)
家長與學校,應該保持親密有間的關係。當前,全社會對家校共育推崇備至,家長學校、家校互訪、家校打卡讓人應接不暇。一個良好的家校同盟對孩子的成長固然重要。但作為家長,與學校和老師應交而有度,做到親密有間。
因為一個人的教育是全方位的,每個場景都有各自的教育核心。家長要有自己的判斷,對於學校與老師的要求無須每一條都照搬照套到自己孩子身上,相反要做到適當“脫嵌”。考試就意味著會有分數、有進退,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家長要在學校主流的評價標準下,幫孩子打開個缺口,讓孩子得以喘息,繼而獲取新動力。
適度“脫嵌”不是意味著家長就不用管了。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來自各方面的滋養,學校的教育無法代替全部。古人非常推崇“三堂教育”,即“祠堂教育、中堂教育、學堂教育”,而前兩者皆為家育部分,可見對於家庭教育的重視,是從古至今的共識。家長要積極承擔家育的重任。
其實,對於家長而言,最好的一種家育方式就是“做好自己”,保持與事業的不離不棄。在我們身邊,經常見到這樣的家長,為了孩子的教育,放棄了自己的事業,成為全職家長。整天圍著孩子轉,不僅會給孩子帶來無形的壓力,更讓家長的榜樣力量大打折扣,因為孩子無法從家長身上獲得進取的精神和不屈的鬥志。家長也會因為注意力過度集中在孩子身上,容易產生過高期待和空洞的說教。一旦達不到目標,這類家長就容易比孩子還要焦慮,更不用說排解孩子的焦慮了。
都說孩子是家長的影印件,如果原件都模糊,卻總要求影印件超高畫質,那肯定不現實。所以作為家長,面對“內卷”,一定要保持清醒,提升自己、陪伴孩子,努力從家長這端為孩子開啟這道減壓縫隙。
做好今天的自己,超越昨天的自己
(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學芙蓉分校 溫鑫)
我們經常把壓力比喻成山,把前進道路上的坎坷看作山,日常語言中常有“壓力山大”“翻過那座山”……
臨近期末,雖然有美好的寒假在不遠處招手,可是期末考試好似一座大山阻隔在面前。有的同學可能因此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到飲食與睡眠。面對期末複習與考試,保持一顆平常心非常重要,我想和大家一起從三句宋詩中汲取智慧。
“卻有一峰忽然長,方知不動是真山。”南宋詩人楊萬里雨後登山,看山間的雨後風雲變化,唯有真山,方可屹立不動。面對期末複習也是如此,很多困難也如雲霧一般在山間變幻會讓我們感到迷惑。當靜下心來,冷靜地面對每天的學習生活,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件事,不良情緒也就會如山中的雲霧一般,慢慢飄散。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高望遠,告訴我們只要志向遠大,胸懷寬廣,就不會被眼前的“浮雲”所困擾。有些同學感覺學習是一種負擔,考試是一種壓力,是因為沒有找到學習的方向。學習的目的從小處來說是為了提升自我,為未來積蓄力量;從大處說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將“小我”融入時代發展的“大我”,就會發現學習是有無窮動力的。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楊萬里在《過鬆源晨炊漆公店》中就提醒我們,你以為爬山很辛苦,下山就不難了,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遇到困難時我們需要保持一顆平常心態,在順境時候,我們更需要保持一種平常的心態。複習階段,有些知識已經非常熟悉,老師在講解時,同學們就容易掉以輕心。因為大意而犯錯的事例還少嗎?如果沒有謙虛謹慎的態度,就很有可能在考試時栽跟頭。
學習如同登山,一重天地,一重境界,當揮灑汗水征服它,把它踩在腳下的時候,一定會有“山登絕頂我為峰”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那些一起登山的同學,都是你的夥伴。要把他們當作自己學習上的幫手,而不僅僅是競爭對手。“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習中,我們需要和身邊的同學多交流,分享“登山”的經驗,互相監督,互相鼓勵。只要全力以赴、齊心協力,每個人都能做好今天的自己,進而超越昨天的自己,達到屬於自己的頂峰。
出品:安徽日報“上學計”融媒體工作室
記者:陳婉婉
編輯:王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