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2025年俄羅斯車市上演驚心動魄的逆轉:中國車企份額從68%暴跌至49%,213家展廳關閉。俄政府祭出三重殺局——天價進口費、強制召回、奢侈品稅,精準絞殺中國車。但危機中暗藏轉機:本土化工廠、技術捆綁、電動化突圍正成為破局利刃。這場汽車戰爭揭示殘酷真相:沒有技術話語權的市場優勢,終將倒在政策鐵幕之下。
2025年的俄羅斯汽車市場,正上演著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當中國車企以高性價比橫掃俄羅斯68%市場份額時,一場精心策劃的反攻悄然展開——短短一年間,中國車市份額暴跌至49%,213家展廳接連關閉,庫存積壓如山。這場看似市場萎縮的敗退,實則是俄羅斯政府揮舞政策大棒,為中國車企量身定製的三重殺局。
一、銷量斷崖背後的政策絞殺
3.83萬輛、3.25萬輛、1.64萬輛——哈弗、奇瑞、吉利的季度銷量曲線,如同西伯利亞的寒流般刺骨。當中國車企還在回味2024年68%的市場輝煌時,俄羅斯突然將進口汽車回收費率推高至天花板。這記重拳精準打擊經銷商:去年10月前的瘋狂囤貨,轉眼變成壓垮現金流的巨石。更致命的是,俄央行將基準利率飆升至21%,直接掐斷80%依賴貸款購車的市場命脈。
政策組合拳的威力遠超預期。俄本土品牌趁機收復失地,市場佔有率從30%躍升至39%。這絕非偶然:在俄政府眼中,中國車已從救市英雄蛻變為威脅者。當西方品牌撤離留下的真空被填滿後,保護主義獠牙終於露出。

二、三陰招構築貿易壁壘
俄羅斯的本土保衛戰堪稱教科書級操作。首招進口回收費,明面上是技術性調整,實則針對中國車量身定製。當中國車佔據進口市場99%份額時,這項費用無異於精準狙擊。資料顯示,回收費率調整後,中國車進口量應聲下跌,經銷商庫存週轉天數從45天拉長至90天。
第二招強制召回更顯殺機。廣汽GS8跨界車被扣上火災風險帽子,1.7萬輛召回令直接打擊暢銷車型。這種技術壁壘手段,與當年歐洲阻擊日本車的套路如出一轍。值得玩味的是,被召回的車輛恰是廣汽2024年銷量主力,其市場節奏被打亂絕非偶然。
最狠辣的當屬奢侈品稅。當中國車與阿斯頓馬丁、法拉利同列徵稅名單時,荒誕背後藏著精密算計。以紅旗HS5為例,150萬盧布售價被徵收20%奢侈品稅後,實際購車成本飆升30萬盧布(約合2.3萬人民幣)。這種捧殺策略,既削弱價格優勢,又重塑消費者認知——中國車不再是經濟之選。

三、中企困局與破局之道
面對政策圍剿,中國車企正陷入兩難:清庫存的折扣戰已讓利潤空間壓縮至臨界點,而本土化生產又遭遇俄方技術轉讓要求。莫斯科街頭隨處可見的降價100萬盧布橫幅,折射出經銷商斷臂求生的無奈。但更深層的危機在於,俄政府正在複製中國車成功模式——要求跨國車企必須採用俄產零部件比例已達70%。
破局之路或許藏在危機中:
1. 深度本土化:長城汽車已在圖拉建成全工藝工廠,這種俄羅斯製造模式或成免死金牌;
2. 技術捆綁:奇瑞與俄車企聯合開發混動技術,用技術輸出換取市場準入;
3. 細分突圍:專注電動化賽道,利用俄新能源基礎設施空白建立先發優勢。

四、大國博弈的汽車映象
這場汽車戰爭本質是產業主導權之爭。當中國車用價效比撕開市場缺口後,俄政府意識到必須守住最後陣地。從強制技術轉移到市場準入限制,每個政策調整都在重劃遊戲規則。值得警惕的是,這種市場換技術策略,正是中國汽車業曾經的成長路徑。
但俄羅斯的算盤未必如願。本土品牌LADA雖銷量回升,但其技術仍依賴中國零部件供應。資料顯示,俄汽車工業60%的ECU控制器、80%的渦輪增壓器來自中國。這種去中國化與依賴中國化的悖論,註定讓保護主義難以為繼。
寒冬中的俄羅斯車市,正成為大國博弈的微觀縮影。對中國車企而言,這場挫敗恰是全球化程序的成人禮——當價格優勢遭遇政策鐵幕時,唯有技術話語權與本地化智慧,才能穿越貿易戰的暴風雪。而俄羅斯汽車業的命運,或將驗證一個真理:沒有開放競爭的市場,永遠孵化不出真正的產業競爭力。
來源:走向科學
宣告:本平臺所使用的文章、圖片、影片及音樂屬於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並與我們聯絡及時處理。
皇帝內經不僅僅是一部醫書,點選圖片檢視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