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錢捐給誰了,這事難嗎?

大家好,前兩天我正在和亢金龍互毆,手機突然跳出一條提醒,嚇我一激靈。
定睛一看,這不是之前參加的公益專案嗎?媽呀,快忘記這事兒了!
Emm…反饋信?反饋啥?
一頭霧水的我速速放下手柄,點選檢視。
嗷!原來是我捐的5份愛心餐,全被環衛工人們享用了!
別說,環衛工們領到的愛心餐搭配還挺豐富的,套餐帶飲料帶小食
繼續看後半截,竟是環衛工的回應
看到這些返圖,簡直比我搶到了麥當勞新品試吃名額還高興!環衛工吃飽飯,環衛工好;店家給續面,店家好。
短暫原諒這個世界10分鐘後,我開始好奇,現在公益專案咋這麼貼心?
又是反饋信,又是受捐助人親自回覆。是真實評論嗎?不會是刷的水軍吧?
比比十分狐疑,只能找來老熟人騰訊公益拷打,沒想到工作人員一臉不屑:當然是真人!比子你通網了?現在搞公益對信任度要求可高了。
說罷,他哐哐哐往我臉上砸了幾個連結。點開一看,都是助學公益專案
???這能看出啥?
和剛嘮的信任度有十萬八千里的關係啊?(咋滴?想考證點兒東西,還得先掏兜捐個十塊錢?)
疑惑的往下滑了滑,我發現不對勁了。
這頁面和我之前捐過的專案都不太一樣。以前參加的專案點進來就是捐款頁,👇這幾個像身份證一樣的資訊卡是咋回事?
我趕緊對著工作人員打出一串????
然鵝,工作人員只是甩來一個定位,說你不要光在線上逼逼賴賴,有種來線下咱倆當面碰一碰,也當面讓我瞅瞅,公益行業現在可以做到哪一步了。
好好好,我這個人就喜歡隨地大小看,目的地鎖定,準備出發!

下午兩點,我就殺到了騰訊公益的辦公地點,好傢伙,就在西二旗,和我當年在新浪上班時,就差一條馬路。。。
接待我的是一位L老師,他開門見山:你知道吧?前陣子公益行業裡某家機構捅大簍子了……
我點點頭,不就是兒……那事兒嗎?本來大夥對公益就半信半疑,這事一齣,更搞人心態了。
L老師接著說,公益行業有一句話,一榮未必俱榮,但一損絕對俱損
整個公益行業的形象每滑坡一點,願意捐款的人就會少一點。每每遇到行業裡發生糟心事,整個公益行業的人都如臨大敵。
因為每次最直接影響的,終究還是公益專案裡的受捐助人
L老師和他的同事們也時常焦慮得上躥下跳。
聽完他的苦惱,我挺不明白。
這事能有多難??把公益機構給誰捐了錢,捐了多少錢,白紙黑字說出來不就行了?
你真刀真槍做的公益,還怕燙嘴說不出口?
他頓了頓:你說的沒毛病,我以前也和你差不多想法,因為說白了就兩件事,一是“做出來”,二是“說明白”
但自從和公益機構接觸越來越頻繁,才發現這倆事要落地,真不是上下兩個嘴皮子一碰就完事的
先是:“做出來”
也就是公益機構的主要工作。
L老師舉了個🌰,就說給困境學生生髮助學金吧:
首先需要當地社會組織安排工作人員、志願者上門敲定受捐助人名單,接著彙報給相應基金會,由基金會統一撥款發放。
我忍不住打斷他,基金會咋確定誰該捐助?有啥標準不?
L老師默默轉身,開啟一個專案連結:比如這個由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發起的“困境尖子生助學計劃”,介面上就公開了篩選標準
首先家裡確有難以改變的困境,且缺少長期勞動力;其次孩子得符合一定的尖子生標準,成績沒話說。

那咋確定受捐助人資訊都是真的?隔著網線,不怕有人謊報?
L老師解釋,這就要走訪人員出場了。
像這種助學專案,大多和社會組織長期保持密切聯絡,比如👆🏻這個專案,大部分受捐人都是學校報給基金會的。
學生入學時要建檔,老師和領導很容易知道誰家裡困難、誰爸媽患重病、誰是留守家庭。
哪怕建檔瞭解不深,學生入學後,和老師抬頭不見低頭見,也能觀察出七七八八,圈出大概的人選範圍。
即使這一步還有遺漏,也不用太擔心。因為學校建檔檔案都得經過當地教育、民政、或婦聯稽核,這三家部門也能幫著篩出受捐助人
初步敲定人選後,走訪人員就得去家訪核實
要核實的資訊可細了去了!
L老師繼續劃拉電腦,掏出幾張機構發給他的表格給我看。
我滴個龜龜!什麼家裡幾口人,誰身體健康,誰患有重病……也忒細緻了。

L老師笑了笑,這才哪到哪,收集完資訊,還得錄入呢!
據騰訊公益和機構溝通所知,大部分機構,在數字化能力這塊都比較欠缺。要麼靠網盤手機彙總資料,要麼一個Excel走天下。
這些傳統的資料收集工具不能批次上傳,還缺少檢索功能,更沒法自動校驗。更麻煩的是,還只能人工手動操作
光是錄個入,就得花老多老多功夫。
平時甭管是核實受捐助人的資料資訊,還是更新善款撥放進度,亦或統計某些資料,工作人員都得吭哧吭哧扒拉出這些表,一個個資料夾點開看
操作麻煩不說,資料也容易丟失
再碰上錄入錯誤,比如18位身份證號輸錯一位,糾錯的工作量要成倍上翻。甚至要找到當初上門填表的走訪人員,再做核實。
媽呀!聽著就頭大,就沒有更好的辦法嗎?
L老師掩不住笑:這個問題我們早就發現了!作為公益平臺,我們專門為機構開發了一個公益專案數字化執行工具🤓。
走訪嘛,咱幫不上啥忙;聯絡受捐助人,專業也不對口。但素!如何高效簡潔地錄入資料,我們手裡刷子可不少。
說著,他啪的一下把我腦袋按在一個網頁前。

有了這個系統,公益機構只要把受捐助人的資訊匯入,所有東西都能一清二楚的展示出來。誰資訊有誤、誰的善款已到賬,系統能自動識別,公益機構的工作人員再也不用熬花眼了。
好好好,小刀拉屁股,真給我開了眼了!
但很快,我發現一絲端倪。
其他的身份證號、聯絡電話、地區、學校都好理解,可這個「認證狀態」是麼子???

L老師反手按下我的胖手,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別急。
這是為了發錢啊!!!有了這個認證,受捐助人就能第一時間收到善款啦!
???我人都傻了,啥意思?以前不能保證嗎?
他摳摳腦闊告訴我,以前確實不能保證。
公益機構傳統的撥款流程是很繁瑣的。
一般是機構籌足一批善款,統一撥付省級的婦聯、社會組織,再由省級分給市級、進而到縣級,最後安排走訪人員揣著裝有現金的信封登門發錢
從籌夠善款,到受捐助人拿到這筆錢,少則一倆月,多則近小半年。有些關注度不高的小機構,人力不足,操作更難,時間拉得更長。
哈?這麼原始,錢發到手還是熱乎的嗎?
L老師拉拉個臉:嗐!據我瞭解,機構也挺無奈的,之所以用複雜的方式發錢,是為了保證善款落實到受捐人本人手裡
而且上門面對面發錢,走訪人員還能當面提醒孩子的家裡人,這筆錢就是用來供孩子讀書的
所以騰訊公益在開發數字化工具時,第一個想法是提速,第二個便是保證善款落實到本人
現在,用上數字化工具的機構們,發錢速度比發工資還快,只要10分鐘,就能透過微信支付打錢
關鍵是!能一對一轉到受捐助人本人或其監護人微信上

而且,之前都是一個大專案統一籌完一批款,再逐級分配善款
現在捐助人可以在籌款介面看到具體的籌款學校、籌款學生,可以定向捐贈
只要某一個學校或者學生的善款籌滿了,就可以直接發起撥付
嗯?聽到這兒,我犯了個嘀咕,設計得挺像回事,但你咋確定每個人都有手機啊?要是沒手機,不都擱這兒擱這兒呢?
他略微思考了一下回答我:這事得分情況。
第一種情況,按我們以往的瞭解,在助學類專案裡,很多中學階段的孩子,尤其高中生,基本都有手機
這就不得不插一嘴落後地區的教育困境了。
在這些地區,高中極少且集中在縣城。村裡孩子想上高中,只能往縣城跑。
這一路上別提多魔幻了,跑一趟要折騰十幾個小時加十幾塊錢車錢。
為了省事,孩子們日常都是住校,月底放假才回家一趟。更有不少孩子為了省錢,捱到寒暑假才回家。還有的孩子爸媽外出打工,一家人過年才能湊一起。
平時這些孩子全靠手機和家人保持聯絡,所以哪怕只是個三五百的破鑼嗓子小山寨機,也比沒有強。
對於這些孩子來說,手機、微信收款都不是問題。
要說有啥難辦的,那就是給他們做實名認證
為了保證收款人是受捐助人本人,走訪人員的工作從上門發錢,轉為上門教學。他們要親手幫受捐助人繫結實名認證,錄入人臉識別,熟悉操作流程
第二種情況,如果孩子年齡小,或者家裡實在沒條件額外搞一部手機給孩子,那孩子的監護人,也就是爸爸媽媽,總有手機,也能微信收款。
公益機構工作人員就會找到監護人,幫監護人完成認證,千叮嚀萬囑咐這個錢是給孩子上學用的,之後把錢打到監護人賬上。

當然,還有第三種極端情況,在現實執行過程中也不是沒遇到過,一家老小湊不出一個手機。
為了幫助這類受捐助人,騰訊公益的開發團隊正黑著眼眶熬著夜,開發新功能,過不了多久,就能實現善款直接打進受捐助人、或其監護人的社保卡裡了。
社保卡的覆蓋率可就廣了,而且戰績可查。根據人社部統計,全國社保卡持卡人數有13.8億,覆蓋98%的人口
說完,L老師還給我看了一組資料,自從今年開始搭建數字化工具以來,已經有數十個公益專案相繼接入了。
數以千計的受捐助人,都透過微信轉賬收到了善款,累計撥付達到三百多萬
善款到了受捐助人手裡,下一步就是想辦法把喜訊告訴公眾。也就是“說明白”
他點開一個專案連結,鋪滿了一把一把的善款收款記錄
都是由公益機構的工作人員,一張張手寫、再逐個打碼後,掃描上傳的。
L老師小聲告訴說,從2017年開始,騰訊公益就給機構們佈置了任務,每個專案都得老老實上傳公開財務報告和票證收據。每三個月,至少更新一次專案進展
拿出關鍵有力的證據,才能讓公眾信服不是?
現在,接入數字化工具後,機構工作人員再也不用拉出👆🏻這些圖表,一張張放大縮小的打碼,也不用費勁吧啦一上傳就是一個世紀了。
只要受捐助人這邊收到錢,捐款人的手機也會呱唧跳出提醒,報告!心意已送達!
說完,他還掏出手機,給我看他參與的專案:給公交車安裝AED裝置
反饋頁上,不僅標註了車牌號252路,連行車路線都一清二楚。
龜龜!這要是回一趟廣州,蹲點兒坐一下自己獻過愛心的公交,成就感爆棚啊 !
哪怕沒去成,也能看到志願者回傳的照片,AED就水靈靈被安裝在車尾了。
成就感不比自己專程去坐一趟低。
這即時反饋功能,就像一顆小石子,許多顆這樣的小石子壘在一起,信任才能越壘越高
看著我一臉不可思議,L老師順手掏了個心窩子:這些專案接入這個數字化工具後,復捐率提升了整整三倍
其實,還有很多人依然關心公益,仍對其他人的苦難共情。但是如果缺少可信賴的途徑,大家就會猶豫不定。
多一分資訊公開,就是多一分放心,也多一分善意。
聊到這兒,比比明白了,公益行業裡大有努力做事的人
比如公益機構,聚焦於每一個具體的受捐助人,努力爭取善款。
騰訊公益,作為公益平臺,則是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幫機構完善辦事手段,提供趁手的工具和範例,從而讓大家放心的甩開膀子做公益。
從古代的佛堂和施粥開始,公益就逃不過一個“透明”的拷問,善款去向,不能只憑機構的良心和道德約束。
說白了,既不能沒有菩薩心腸,也不能缺了霹靂手腕。
我們作為普通公眾,參與公益的初衷,不過是想在能力範圍內,能幫一把是一把。
可丟了良心的機構,把公益玩成貓鼠博弈,淨整些花裡胡哨的陰謀陽謀,這事就變味了。
仍堅守道德底線的機構和公眾深受其害,一方有苦不能說不敢說,一方總是難消疑慮。
怎麼解決?資訊透明、積極溝通和反饋,也許是目前最有效的辦法之一。而數字化工具也為捐助人、受捐助人和機構上了一重保險
希望公益機構無論是自己努力,還是借用外力,都能堅持本心。也希望騰訊公益能和機構一起,把公益透明的流程跑出來,讓大夥不用行好事還要碰運氣。
雙管齊下,努力避免劣幣驅逐良幣,讓公眾和機構之間的信任愈加牢固。
最後,看看還能從👇🏻哪些方面關心公益?

作者:梓泉

助手:蛋撻
審閱:小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