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調查凸顯年輕人受高等教育侷限及AI的雙重“夾擊”
New survey reveals tradi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not preparing students for the workforce
調查發現,傳統本科教育並未讓學生為進入職場做好準備
撰文/Erin Brown
載於/Hul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日期/2025.1.22
按語:霍特國際商學院(Hul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對僱主及年輕畢業生進行了調查,凸顯兩方面的情況,一是傳統本科教育嚴重脫離職場,無法為學生提供進入工作場所所需的必要技能;二是在AI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僱主開始轉向使用AI,作為對年輕畢業生的取代。其結果是,年輕學生受到了來自兩側的“夾擊”,幾乎已經註定成為AI大規模取代人類腦力工作者的第一代受害者。2025.1.29
(全文約2,8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正文:
霍特國際商學院(Hul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發起的一項新調查顯示,傳統本科教育課程未能讓學生為職場做好充分準備,這對員工和企業都不利。
受訪者給出的反饋令人震驚——不到四分之一(24%)的應屆大學畢業生表示自己具備當前崗位所需的所有技能,這凸顯了傳統學位課程亟需新策略。調查還發現,77%的應屆畢業生稱自己在工作六個月裡學到的東西,比整個本科學習期間學到的還要多;高達96% 的人力資源主管認為,學校需要在勞動力培訓方面承擔更多責任。
··· ···
(全文約2,800字)
2️⃣ 調查:37%的經理人寧願用AI,也不願給年輕人工作機會
Survey: 37% Of Managers Would Rather Hire AI Than Offer Jobs To Gen Z
調查:37%的經理人寧願聘用人工智慧,也不願給Z世代提供工作機會
調查:37%的經理人寧願聘用人工智慧,也不願給Z世代提供工作機會
撰文/Chris Westfall
載於/Forbes
日期/2025.1.28
按語:最新一份對美國機構的調查顯示,近四成的經理人表示寧願用AI也不願聘請年輕人(G世代),因為年輕人就讀的教育機構並未讓他們對進入職場做好準備,同時缺乏敬業精神、團隊合作能力及溝通能力,同時,AI是一個越來越好的替代品——訓練成本更低,也更加穩定。可以看出來,新一代進入職場的年輕人剛好是AI大發展的犧牲品——他們處在AI取代人類勞動力的最前線。2025.1.29
(全文約2,6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正文:
【注:“Gen Z”,即Z世代,通常指出生於1997年至2012年之間的人群】
一項國際商業調查顯示,約40%的管理者寧願僱傭人工智慧機器人,也不願錄用Z世代畢業生。《新聞週刊》分享的這項研究表明,98%的人力資源(HR)主管都在為尋找人才而發愁,但89%的人卻不願招聘應屆畢業生。人工智慧會是Z世代就業面臨的最新威脅嗎?在這項調查中,37%的管理者給出了肯定答案,他們認為機器人比Z世代更值得錄用。在由霍特(Hult)國際商學院贊助的這項研究中,根據應屆畢業生的反饋,還得出了以下結論:
··· ···
(全文約2,600字)
3️⃣ 烏克蘭的人口告急
按語:這是一篇載於德國《明鏡》週刊的文章,記錄烏克蘭的人口危機。早在俄烏戰爭之前,烏克蘭就面臨人口數量衰退的問題——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的經濟不振,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許多人移民到了西歐國家,而看不到希望的年輕人也不願意生孩子,因此人口出生率遠遠落在替代率之下。俄烏衝突的爆發使得原有的人口危機變成一場災難——年輕男性被送上戰場喪命(而實際上,烏克蘭非常不願意強徵年輕人到戰場上去,士兵平均年齡40歲以上);還有許多的人選擇逃離這個國家。人口逐漸耗盡,不僅使得烏克蘭難以贏得這場戰爭,作為一個民族國家的存在與發展也十分堪憂。當然,須知,俄羅斯也在面臨類似的問題。2025.1.29
(全文約6,3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正文:
那是2023年9月初——娜塔莉婭·納梅斯(Nataliya Namys)清楚記得——繼子丹尼洛(Danylo)突然來電,講述了自己做的一個詭異夢境。當時,他正隨反坦克部隊駐紮在激戰正酣的頓巴斯地區,而她獨自生活在烏克蘭最北端小鎮霍羅德尼亞(Horodnya),兩地相隔近800公里。由於前線訊號微弱,丹尼洛用陌生號碼撥通了這通電話。
··· ···
(全文約6,300字)
4️⃣ 水豚(卡皮巴拉)如何俘獲我的心,並萌化眾生
How the Capybara Won My Heart—and Almost Everyone
Else’s
It’s not hard to understand why capys have a
cultlike following on Instagram and TikTok. I fell for the giant rodent decades
ago.
水豚(卡皮巴拉)如何俘獲我的心,並萌化眾生
水豚軍團在Instagram與TikTok風靡全球的密碼並不難破譯。早在幾十年前,我就愛上了這種巨型齧齒動物
Else’s
It’s not hard to understand why capys have a
cultlike following on Instagram and TikTok. I fell for the giant rodent decades
ago.
水豚(卡皮巴拉)如何俘獲我的心,並萌化眾生
水豚軍團在Instagram與TikTok風靡全球的密碼並不難破譯。早在幾十年前,我就愛上了這種巨型齧齒動物
撰文/Gary Shteyngart
載於/The New Yorker
日期/2025.1.27
按語:本文載於《紐約客》,作者是一個水豚(卡皮巴拉)的超級粉絲,“入坑”超過二十年。
本文記敘了作者從東京咖啡館、佛羅里達動物庇護所、阿根廷到巴西等地一路朝聖水豚的相關經歷,試圖還原水豚的自然習性,探訪南美故鄉城市擴張中面臨的生存困境(在阿根廷被嫌棄,在巴西卻遭到熱愛),並試圖解讀這種萌寵的大型齧齒動物為什麼會在全球社交媒體走紅,成為人們的精神動物。2025.1.29
本文記敘了作者從東京咖啡館、佛羅里達動物庇護所、阿根廷到巴西等地一路朝聖水豚的相關經歷,試圖還原水豚的自然習性,探訪南美故鄉城市擴張中面臨的生存困境(在阿根廷被嫌棄,在巴西卻遭到熱愛),並試圖解讀這種萌寵的大型齧齒動物為什麼會在全球社交媒體走紅,成為人們的精神動物。2025.1.29
(全文約10,6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正文:
不久前,我在東京一家咖啡館與世界最大的齧齒動物水豚(“卡皮巴拉”)進行了一場“咖啡與胡蘿蔔之約”。這已成為我每次造訪這座城市的固定儀式。我坐在一隻名為Pisuke的水豚身旁的沙發上,它巨大的椰子形身軀上頂著一碩大頭顱,兩隻眼睛直視前方,周身散發出一種讓整個房間充滿友善與寧靜的氣場——屋內還有它體型同樣龐大的兄弟Kohaku,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十餘名人類仰慕者。我輕撫它稻草般的毛髮和下方粉紅色的厚實皮膚,那質地宛如帆布。它的耳朵形似羊肚菌蘑菇,偶爾會輕輕抽動,引得在場人類訪客陣陣欣喜。當我撓它的下巴時,它半閉雙眼仰起頭,彷彿在示意我“這邊多撓撓才舒服”。
··· ···
(全文約10,600字)

歡迎加入「兔主席的寶藏」,這是兔主席/tuzhuxi和朋友們的精華內容分享圈。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定位:有國際視野、理性思考的愛國主義者
領域:熱點、國際、歷史、人文
風格:理性、邏輯、簡單、通透
持續:堅持20年創作(持續更新有保障)
內容:國際臻選(整理註釋評論、全網稀缺高質量內容)/快評(觀察、視角、心得、影書評、圖片)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可快速加入【兔主席的寶藏】知識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