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沒有上限的城市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知曉圈內事

從義烏到「世界義烏」,不過四十年光景。四十年間,無數傳奇故事與精準決策推動了這座城的發展。初代義烏商人,用雙手與汗水將義烏從貧瘠破縣打造成中國最國際化的縣級市。這座城市也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加入而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義烏,這座建立在商品上的城市,每天都有無限可能。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城市備忘錄

雞毛換糖,堅忍不拔

回溯100年,種地是義烏人唯一的收入來源,然而這裡土地紅壤多、缺乏肥力,農民們難以果腹。義烏江邊適種甘蔗,用甘蔗可以熬出紅糖。敲糖幫帶著本地特產紅糖製成的薑糖等,遊走江西、湖北、江蘇等地農村換來雞鴨鵝毛。他們不僅收購雞毛,還從各地工廠收回稀有小商品,帶回義烏,漸成規模後把外地商人也吸引到義烏來批發這些小商品。
漸漸的,村民自發組織的市集逐漸悄悄發展起來,約定俗成“一四七”的上午是開市時間,大家提著籃子,在這裡交易一些生活用品。

初代義烏小商品市場©鄭亞文
80年代初,在那個保守的年代,商人的行為被視作“投機倒把”並受到打壓。時任縣委書記謝高華在多方走訪以後,認為“雞毛換糖”有利於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憑藉著一心為民的情懷帶領義烏叩開了財富之門,並首創了“興商建市”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1982年9月5日,義烏第一代小商品市場——湖清門小百貨市場開業。從此,義烏各屆政府對商貿發展不斷扶持,一系列利好政策堆疊,讓義烏小商品商貿發展到如今規模。80年代後期,在市場帶動下,大量的義烏商人根據市場的行情,開始生產一些簡易的產品。商品的銷售從周邊農村漸漸轉變為全國內貿。隨著邊貿生意興起,義烏小商品也逐漸流向周邊國家和地區。
1990年,義烏小商品市場成為我國最大的小商品專業批發市場,很多義烏人說“月工資300元的年代,我家已是萬元戶”。1991年,義烏市場的成交額突破10億元。1992年2月,城中路小商品市場移址篁園路。義烏小商品市場更名為中國小商品城。一年後,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為義烏第一家上市公司。

1994年10月18日,中國小商品城篁園市場第二期市場建成開業©金福根
2000年左右,揹著現金來義烏掃貨的人裡,出現了很多洋人面孔,外貿由這批永立潮頭的商人推動,自此在義烏興盛起來。“那是人找貨的年代,只要把原料拉回來,貨生產出來,就不愁賣不出去”。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義烏也乘此東風,從“中國義烏”發展到“世界義烏”,實現了從馬路市場到國際商貿城的華麗轉變。2002年,義烏第五代市場——義烏國際商貿城一期投入使用,散佈在義烏各處專業市場的攤販,找到大本營,紛紛入駐。這裡形成了集購物、旅遊為一體的國際性商業平臺,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
2004年之後,義烏市場的主管和運營單位商城集團在多個海外國家設立辦事處,進一步推動了義烏商品走向國際。2005年,義烏國際商貿城建到了二區,也被聯合國、世界銀行等權威機構確認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如今的義烏國際商貿城已經拓展至五區及兩個擴充套件市場,建築面積達300餘萬平方米。

現在的義烏國際商貿全域性圖

分享傳承,不斷求變

義烏人做生意,遵循浙商 “進四出六”的商貿文化,意思是做生意要懂得分享,自己留四朋友得六,以毫釐爭取,積少成多。
初代“雞毛換糖“的義烏人,在賣糖塊時,往往會多給顧客一塊半塊碎糖,以維持和顧客的關係。他們認為做生意多給別人一些,以他人利益為重,超越顧客的期待,生意才會越做越好。

貨郎在義烏江灣公社崇山村與村民以生薑糖、針線、紐扣換雞毛©金福根
這種樸素的商業文明滲透了義烏的方方面面。老義烏人會不吝於將自己的經商經驗傳授給新人,義烏的企業也會“合力”發展,分享客戶資源及經驗。在義烏商人眼裡,單槍匹馬不如抱團合力發展。
他們互通有無,分享哪些國家生意不好做,要規避風險。比如印度的商人來到義烏,告訴這裡的義烏商人哪種手鐲近期賣的比較好,第二天便能夠在義烏的看到這種手鐲,更誇張的是,幾乎所有賣手鐲的商鋪就都能見到這種貨了。
這種分享精神不僅傳承在經商者之間,義烏的城市發展也十分支援商人的需求。義烏能吸引大量年輕淘金者前來,也得益於政府簡化審批流程、降低創業成本、提供創業指導等利好政策,為個體工商戶提供了低成本的發展平臺。
1992年,義烏官方提出了“以商促工,貿工聯動”的發展戰略,成立義烏經濟開發區。“貿工聯動”是將商貿和製造結合,基於二、三產業聯動的小微企業創新體系。二產圍繞三產,三產圍繞市場轉動的戰略模式,讓義烏成功從商品集散地變為兼具製造與商品展示集散能力的市場,“前店後廠”模式為義烏商貿成功建立了不可動搖的優勢地位。之後,義烏商城的五次擴張與大學的建立,也幫助義烏完成了在商業拓展與轉型,成功應對了網路商城崛起的局面。
小而多的企業,成就了義烏整體極強的創新能力,對市場的高速反應能力。在市場快速發展的現實下,義烏人養成了創新思維。比如文具品類,能夠做到每天都有新品上市,精準抓住使用者需求,不斷迭代更新。
創新在義烏是一種思維,而創新之外,義烏商人也十分具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與創新聽起來是完全相反的發展模式,但用在義烏人身上,卻是一以貫之,相輔相成的。“工匠精神”是說義烏商人在投入一個領域的發展後,會做垂直細分市場並進行精準營銷。針對不同市場、不同國家、不同需求,都有適合的產品,並且做到不斷迭代,精益求精。也因此得到市場認可,並建立了和客戶之間的信任。
義烏人秉承著不斷求變的商業精神,從走街串巷的貨郎到靠小商品坐擁上億的企業家比比皆是。在不斷變化的市場和商業格局下,他們希望永立潮頭,做個領路者。

2024年義烏體育及休閒用品博覽會暨戶外用品展©義務商圈
從下海潮到中國加入WTO,從經濟危機到網際網路時代,義烏商人勇於求變,抓住每個機會或是針對侷限做出相應變革。
過去40年,“義烏製造”的品質和義烏商業空間同步迭代。義烏的商貿空間從初代的棚戶市集,到單體商場,到連片的五期商貿城,再到聯動世界的海外分市場。義烏商品的品質也從滿足農村市場“能用”的基本需求,到滿足國際市場民眾基本生活硬需求。再到品牌建立,向中高階、品牌化產品發展。
新一代義烏人已經不滿足於僅僅作為“世界工廠”,新一代商人,開始打造自己的品牌;並且將工廠的製造能力也進行品牌化發展。這些舉措,讓義烏製造漸漸脫離質量差的刻板印象,走向中高階市場。

窺視供需,連結世界

義烏作為地表最強大乙方,就像是暴雨來臨前的低飛蜻蜓,寒冬將至時南飛的燕子,能夠反映出市場動向。
比如2008年經濟危機前夕,義烏出現了旺季不旺的態勢;2016年美國大選,雖然媒體風向和民意調查都倒向希拉里,但義烏商家們卻淡定的認為,特朗普的勝算更大,是因為大家都臨時接到了大批特朗普應援物的訂單。類似的預測,還出現在2016年裡約奧運會、2019年英國大選、2022年北京冬奧會等一系列全球事件的動向和表現。義烏透過小商品販賣,創造了一個個傳奇故事。

一名中國工人縫製特朗普MAGA的橫幅©Getty Images
其實,早在2005年,義烏的國際貿易額就超過了國內貿易額。義烏的商業市場自此由內銷轉成外貿,這裡的常駐外商達8000多人。
2007年10月22日,商務部和義烏市政府召開新聞釋出會,正式向全球釋出“義烏·中國小商品指數”。該指數由商務部編制,由義務商城集團的工作人員到各商戶取樣,得到市場價格、交易量、供需關係等資料,以幫助商家更好了解市場動態。
今天的義烏,是中國最國際化的縣級市。在遠離市中心的郊區,外國商人抱團居住,盤扎著一個個韓國村、日本村、東南亞村…走在街上,時時刻刻能看到各種外國語言。

義烏,浙江人自己的上海 ©南瓜瓜瓜
義烏也在網際網路上,有著“美食聯合國”的稱號。三聯生活週刊曾報道過一份義烏逛吃指南——包含對中東(埃及&伊拉克)、中亞(阿富汗)、高加索地區(亞塞拜然)、非洲、南亞(印度和尼泊爾)、東亞(韓國)的推薦餐館介紹,以及各個餐館特色的講解。這裡有親自下廚的外國老闆,有海外帶來的料理大鍋,有進口空運過來的麵粉和醬,也有經過改良的印度小食。
義烏對人、對新事物的包容度不亞於世界上任何一個發達城市。

經過改良的印度小食瑪莎拉脆水球©三聯生活週刊
除了海外商品供應以及擁有豐富的各地美食,義烏也有發達的交通網路勾連全球,支撐著義烏商品走向世界的各個角落。
義烏共有國內外船運公司、貨運公司、貨運代理公司、外輪代理公司的機構共600多家,擁有飛往俄羅斯、澳門、愛爾蘭都柏林、西班牙馬德里等十餘條國際(地區)航線。2014年11月18日,首趟“義(烏)新(疆)歐(洲)”鐵路班車正式開通執行。對於市場經營戶來講,在考慮運費、運量、運價等多方因素的基礎上,義新歐班列的開行,讓來到義烏的採購商有了在海運和空運之外的另一個選擇。
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商鋪聚焦於產品化發展以及隨著銷售環境逐漸網際網路化,市場裡40%-50%的外貿商戶都不再需要倉庫,而是接單後直接報關並“拼櫃出海”。義烏從之前的小商品集散地搖身轉變為“義烏品牌”。
未來的義烏還將對義烏高鐵站和義烏機場進行擴建,實現更加高效的通關清關以及海外運輸流程,並以此為契機,提升義烏城市形象,發展文旅科創板塊,形成更加宜居宜業的城市新面貌。

侷限,破局

義烏製造曾在過去被批上劣質、廉價、低端的標籤。
一部分義烏商人在渴求轉變的源動力之下,逐漸開始變革,推出屬於自己的品牌。不再是套用日韓品牌標籤,而是以“中國企業”身份,進行全球品牌佈局。95、00後的年輕人,也不再拘泥於傳統的營商模式,他們的興趣愛好廣泛,眼界思路開闊。
未來的義烏品牌,有可能透過引入資本及品牌,並發展自身供應鏈優勢,透過將家族企業向公司化發展,將企業做大做強。就如同用“兩桶水”成為首富的宗慶後及鍾睒睒,敢於投入,敢於辦廠,不拘泥於“薄利多銷”的傳統經營策略。增強品牌化發展,提高商品利潤率,增強市場引領能力,這已經成為了大多數義烏人新的商業目標。義烏商人在逐漸摸索未來的商業模式,下一個十年的變革還在繼續。
在疫情期間,因為受限於交通往來,義烏也曾陷入困境。但義烏商戶以極強的應對能力,很快就找到了相應的策略。他們包機請有線下看貨需求的客人來,或將線下看貨拓展為線上直播看貨,以此維護客戶粘性。
Chinagoods是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官方網站,在2020年底上線後,海外商戶可以遠端逛義烏市場,透過平臺直播看樣並下單。
即使在後疫情時代去到義烏,雖然有門庭冷落,店鋪關門很早的表象,但各個商鋪的老闆實際依舊忙的熱火朝天:是因為他們利用了網際網路的優勢,正透過線上的方式完成商品的交易和資訊的傳遞。此外,義烏也逐漸在海外建立分市場,佈局八大行業產品,市場也兼具商品展示及保稅倉儲的功能。
迪拜義烏中國小商品城是首個義烏海外分市場,成功推動了中國商品在阿聯酋的高效流動,迪拜也成功連線中國商品及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成功加速商品流動速度。

迪拜義烏中國小商品城 ©商城集團
除了外拓,義烏城市本身也在一步步的推動轉型。2024年7月,華潤永珍城在義烏開業。專案整體囊括The Box和The Market兩大創新空間。年輕化、現代化的商業街設計,為義烏注入了新的城市活力。讓義烏在傳統“商貿”的形象之外,多了一層時尚氣質與年輕姿態。

義烏天地漫步道©南西空間影像
義烏逐漸實現著向走出去、留住人的城市版圖拓展。從“山寨重鎮”批發地,搖身變成新晉“網紅旅遊城市”。

義烏天地現代化市場©華潤置地
義烏也在積極探索小商品市場旅遊消費新場景,探索國際商貿城AAAA級景區的文旅可能性,拓展義烏這張“萬國美食”的文旅名片,發展城市的多元文化屬性。揭開義烏曾經的神秘面紗,進一步增強義烏的可遊、可體驗性。

“品味萬國 嬉購全球”國際商貿城旅遊購物季開幕式©商城集團
雖然義烏是一座建立在市場上的城市,但義烏商貿城將不再代表義烏的全部,義烏本身將成為一個城市文旅品牌與目的地。
回顧義烏過去40年來的發展,土壤資源的匱乏、疫情的打擊、電商的衝擊,每一次侷限與變動都沒有阻止義烏持續成長與進步。義烏的營商精神與40年的商業發展史就是義烏名片。即使沒有云貴的綠水青山,陝晉的深厚歷史,京滬的縱橫繁忙。這座別具一格的“宇宙義烏”總能激起民眾窺探他的好奇心。
義烏,是一座沒有上限的城市,我們期待接下來的40年義烏的更新與轉變。

義烏朝陽門夜晚的標語燈箱©傑克特派
發文編輯|Wenjin
稽核編輯Yibo
主編 | Sherry Li
Reference
01.坐上經濟強市“那桌”,這座小城憑什麼?
02.中國改革開放的義烏樣本:從“浙江義烏”到“世界義烏”的蛻變涅槃之路
03.魔幻義烏的百年變遷:從破舊縣城到造富之都
04.江攝影金像獎|金福根:義烏,從“雞毛換糖”到“買賣全球”1978—2023
05.走進義烏:今天還需要“雞毛換糖”精神嗎 ?
06.社會學調查丨疫情第三年:義烏市場的乘勢求變
07.義烏,一場“數字貿易”鉅變正在發生
08.中國可能首先知道美國大選結果
09.義烏40年縮影,從“雞毛換糖”到全球電商,是城市戰略與草根經濟結合的模範
10.“美食聯合國”義烏最強逛吃攻略,全在這裡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