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國際女生拿下「小諾貝爾獎」最高獎!今年上海哈佛耶魯背後的“科創天花板”到底有多強?

剛剛!上中國際陳同學拿下ISEF克雷格·R·巴雷特創新獎!這也是ISEF頂級大獎之一!
就在昨天(北京時間5月16日),素有全球青少年科學競賽 “世界盃” 美譽、堪稱 “科創天花板” 的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ISEF)總決賽在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圓滿落幕並正式放榜。
今年由於國內只有川賽的學生(明年恢復英才計劃,民辦雙語學生又可以殺瘋了),參賽者下滑,但是上中國際11年級的陳同學仍然拿下了“小諾貝獎”的最高獎——克雷格·R·巴雷特創新獎,她的參賽專案是環境工程相關的“基於Fe基TiO2單奈米粒子光催化劑的微量甲醛動態監測及高效催化數字化行動式一體化裝置”。
前年平和王與陽同學創紀錄拿下ISEF克雷格·R·巴雷特獎,去年給到了香港德瑞國際學校,今年重回上海牛娃的手中,簡直太棒了!
另外杭州錢江貝賽思的兩位學生拿下了工程技術的二等獎,也創造了該校的紀錄!
此外,今年港澳學生大爆發,香港法國學校、香港中華基金學校、澳門培正中學總計7名同學獲獎,臺灣地區6名同學獲獎!此外,來自北京哈羅、澳門培正中學、澳門教業中學的同學們拿到了專項獎。

“爸爸真棒”第一時間找到了有方教育,Sabrina老師總結了陳同學的專案亮點:
陳同學的專案創意性跳出了宏大敘事路線,將著眼點放在了身邊的小事上:據教育居家場景中潛伏的“隱形殺手”甲醛汙染,開發出來檢測-淨化一體化的便攜裝置。透過三大突破性設計成功將裝置成本降低。
這種科技平權的創新概念,使得低收入家庭也能獲得實驗室級空氣質量保障。重新定義了環境技術的價值維度。”Sabrina老師說。在她看來,真正的技術革命始於對每個普通人的尊重,這也是陳同學能夠斬獲ISEF最高獎的重要原因。
Sabrina老師
翰林有方教育合夥人 | 科研競賽體系先驅者,專注打造頂尖學術競爭力;
  • 三年累計斬獲500+科研競賽獎項
  • 培養70+ISEF全球總決賽晉級者,連續4年獲小行星命名權獎項
  • 50+學員收穫哈佛/MIT/斯坦福等名校錄取
國際教育的家長對於有方教育一定不會陌生,這是一支專注中學生科研賽事和科創能力培養的專業團隊——有方教育其指導的ISEF學員在學科大獎數量、獎項含金量等方面取得歷史最佳成績,今年摘得特等獎,拿下ISEF至高榮譽,還有學科一等獎,雙學科三等獎和雙學科四等獎,此外還有4大專項獎突破,不僅橫掃物理、生物、計算機等多個核心學科領域的重量級獎項,蟬聯三屆全球一等獎,四年助力學員將小行星命名權收入囊中,這是獨屬於科研探索者的浪漫與榮耀!
👇新增小師姐,瞭解ISEF👇
領取2025ISEF最新獲獎作品集
更多資訊可掃碼新增小師姐諮詢
科研競賽對於衝刺世界名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今年包校狂攬哈佛、布朗、加州理工的女孩,平和拿到耶魯、加州理工、達特茅斯錄取的男孩,全是ISEF獲獎者,無疑讓這個原本就很火的科創競賽更加紅得發紫了。
在某書上,就有不少留學生家長感慨:“ISEF是亞裔理工男爬藤的救命稻草”。Sabrina老師表示,與其說 “ISEF 容易進大藤”,不如說這類學生透過長期科研積累,早已達到了頂尖大學對 “學術尖兵” 的嚴苛標準。對於目標藤校的學生,ISEF這頂尖賽事是展示學術天花板的舞臺 ,而非投機取巧的 “捷徑”。
今天我們就邀請有方Sabrina老師,第一時間對今年ISEF大賽的亮點、具有代表性的學科獎項以及評審標準進行獨家解讀,助力學子們洞悉賽事精髓,更好地以ISEF為跳板邁向頂尖藤校。
5月20日週二晚19:30
有方老師作客爸爸真棒直播間
首發解讀ISEF全球總決賽戰況

哈耶普斯麻通行證!
“小諾貝爾獎”ISEF到底有多牛?
獨家解讀2025大賽亮點
Regeneron ISEF ,全稱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ir),由再生元製藥公司冠名贊助,又名再生元ISEF,是全球重量級的青少年科研科創賽事。
ISEF面向全球9~12年級的中學生,共有22個細分學科。這些學科覆蓋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社會科學等範疇,從傳統的物理、化學、生物,到新興的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再到交叉學科,如技術賦能藝術(TECA),為全球青少年科研愛好者提供了廣闊的展示舞臺。
今年超過60個國家和地區,一共有1657位參賽者的1328個專案參與ISEF全球總決賽的角逐,相比2024年參賽專案數略有減少。
從專案的學科分類上看,生物醫藥與環境保護依舊是很多專案的主旋律,2025年參賽專案最多的5個學科是轉化醫學,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環境與地球科學,計算生物學。參賽專案數越多,競爭也就越激烈。

接下來,Sabrina老師和我們解讀了2025年ISEF競賽的幾個亮點:
亮點一
返璞歸真
在技術迭代加速的當下,關鍵不在於絕對意義上的"首創性",而在於對現有技術的創造性重組。
比如2025年生物醫學方向一共86個課題,話題的分佈主要集中於:癌症精準靶向(23%)與耐藥突破(7%)佔據主導,慢性病防治(代謝/神經退行性疾病22%)、技術驅動領域(基因治療8%+AI診斷7%)及環境健康挑戰(6%)共同構成研究矩陣。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學生們常面臨雙重困惑——如何應對熱門領域的同質化競爭?如何使傳統方法煥發新機?

動物醫學和健康科學專案BMEDO88為此提供了正規化級解答。

該研究聚焦三陰性乳腺癌這一經典課題,在方法論層面實現三重躍遷:
  • ① 整合臨床表型與多組學資料(mRNA/CNAs/突變),突破單一組學模型的解釋瓶頸;
  • ② 採用貝葉斯網路架構解析分子互作網路,首次將28個標誌物的非線性關聯納入預後預測;
  • ③ 透過LASSO-PCA聯合降維策略,在保持90%以上預測精度(AUC>0.9)的同時實現模型透明化。
儘管乳腺癌研究與組學技術均為常見方向,但該專案透過多維資料耦合與計算框架創新,成功將傳統臨床預測模型升級為個體化決策系統,其TCGA驗證集的0.93判別效能,標誌著跨尺度資料融合的技術突破。
亮點二
精準創新
對於中學生科研來說,“技術普惠化”與“精準創新”的雙重突破很重要。我們看以下兩個案例。
ETSD(工程技術:靜力學與動力學)
【從原料到擠出:一種將拉擠與擠出技術整合至單一線材生產系統的創新方法——回收PET瓶廢料與3D列印清理廢料轉化為增材製造線材】專案成功驗證了一種基於擠出與拉擠複合工藝的塑膠回收技術,可將廢棄PLA、PET及3D列印廢料轉化為高質量列印細絲。該技術透過最佳化三溫區控溫(如PLA加工梯度為150℃→202℃→126℃),結合自制裝置(整合水冷/風冷雙系統及能耗監測模組),將細絲公差精準控制在±0.2mm,整機能耗僅0.89kWh,較傳統工藝效率提升約45%。
專案歷經50餘次元件迭代,證實了家庭作坊級分散式回收的可行性,為減少塑膠填埋提供了低成本解決方案,未來需進一步最佳化裝置整合度與生產速率。
ENBM(生物醫學工程):
【RetinAI:基於可穿戴頭戴裝置與視網膜成像的人工智慧眼瘤家庭篩查系統賦能資源匱乏地區】專案開發了RetinAI——全球首款低成本可穿戴式視網膜母細胞瘤(RB)早期診斷系統。
該系統由兩部分構成:
1)眼外檢測模組,採用YOLOv11深度學習模型,透過分析瞳孔顏色特徵(色相、飽和度差異)實現白瞳症檢測,靈敏度達98% mAP,可識別小至1mm的病變;
2)眼內視網膜成像模組,整合ResNet-50和YOLOv11雙模型,無需散瞳藥物即能捕捉視網膜腫瘤,準確率最高達97%。硬體基於3D列印頭戴裝置,搭載樹莓派5處理器、雙光譜LED光源及20D鏡頭,整機成本低廉。
臨床測試證實,RetinAI可精準區分正常視網膜與腫瘤組織,適用於家庭自檢、基層醫療機構及年度篩查,有望解決資源匱乏地區RB診斷難題,降低晚期病例眼球摘除風險。該系統將AI與便攜裝置深度結合,為兒童眼癌早篩提供了突破性方案。
透過跨學科融合(如流體力學與物理資訊神經網路、醫療AI與便攜硬體、材料工藝與裝置最佳化),在保持高精度(腫瘤檢測靈敏度98%、細絲公差±0.2mm)的同時,以低成本方案(3D列印裝置、開源硬體、分散式回收系統)推動尖端技術落地,分別實現醫療資源下沉至家庭場景、塑膠迴圈經濟規模化,為解決環境治理、重大疾病篩查及基礎科研難題提供了可複製的創新正規化。
亮點三
跨學科解決問題
ENEV059T環境工程
該專案結合了機器人,AI演算法以及生物,在精準農業領域展現出顯著創新價值。其核心優勢在於:
1)突破性地將植物源農藥MeJA與智慧演算法結合,相比傳統農藥可降低90%環境毒性;
2)自主研發的GAN損傷評估系統實現葉片損傷量化誤差<3%,較人工檢測效率提升20倍;
3)路徑規劃演算法使施藥路線縮短35%,配合動態學習機制使農藥使用量減少40-60%。
TECA001T科技改變藝術
觸覺反饋技術為視障人群提供了創新的環境互動方式,但現有解決方案普遍存在成本高昂與便攜性不足的問題。該觸覺反饋系統在技術突破與社會價值層面實現雙重創新:
‌1. 技術融合創新‌:將深度學習的深度圖解析與觸覺馬達的強度調製動態耦合,實現空間資訊向振動能量的即時轉化,較傳統SSD裝置成本降低83%;
2. 人機互動最佳化‌:透過灰度-振動強度對映機制,突破觸覺編碼單向傳遞侷限,使視障使用者可構建二維空間感知模型,較文獻中的基礎振動技術互動維度提升200%;
3. 社會普惠價值‌:單機成本<$50的解決方案契合文獻倡導的技術普惠理念,為全球3900萬視障人群提供經濟可行的環境感知工具,助力實現聯合國SDG第10項(減少不平等)目標。

👇新增小師姐,瞭解ISEF👇

領取2025ISEF最新獲獎作品集
更多資訊可掃碼新增小師姐諮詢
MIT官網推薦競賽列表,ISEF位居第一
被斯坦福、賓大、MIT錄取後,高中科研履歷大公開
在MIT官網公開推薦的競賽專案列表中,ISEF赫然位居首位!這一 “官方背書” 無疑是對賽事價值的重磅認證。
ISEF以全方位的卓越表現,正在成為全球家長和理工學子心中的 “白月光”:
▶權威性評審標準
由全球知名高校教授、科研機構專家、諾貝爾獎得主組成評審團,以嚴苛學術尺度評估專案,確保專業性與創新性。
▶立竿見影的升學優勢
ISEF既是展示科研成果的舞臺,更是邁向頂尖學府的黃金跳板!獲獎者幾乎都是哈佛、MIT、斯坦福等全球超一流大學爭相錄取的候選人,其升學競爭力堪稱同類賽事之最。
▶極具吸引力的獎勵機制
提供豐厚獎學金、科研資源及國際交流機會,激勵學子探索科學前沿。
▶全球化的學術交流平臺
匯聚100多個國家的優秀學子同臺競技,助力拓展國際視野、建立學術人脈。
有方教育大部分學員從9年級就開始就踏上了科學探索之路,從2016年到至今,已累計培養70+ISEF的全球總決賽的入圍者,用十年積澱搭建起通往國際學術舞臺的階梯。
在2025Fall申請季,不少學員憑藉在ISEF賽事中突破性的學術成果與頂尖獎項榮譽,斬獲MIT、哈佛、賓大、斯坦福等美本名校offer,將科學探索的足跡延伸至頂尖學府。
👇2025Fall申請季有方榮譽榜單👇

MIT/斯坦福
有方 L同學
錄取院校:2025 MIT/斯坦福
課程體系:美高
科研經歷:
✨科研專案1:基於多目標深度強化學習的多屬性新藥
– 2022-23 ISEF區域賽1st Place
✨科研專案2:基於深度學習方法的關係和結構感知藥物-蛋白質相互作用預測
– 2023-24 ISEF區域賽3rd Place
與有方相遇時,L同學正值9年級暑假,至此開啟了兩段環環相扣的科研之旅。
L同學一直是對計算機非常感興趣的,程式設計基礎較為紮實。他希望將程式設計能力應用於真實世界,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算法理論層面。
初次接觸科研,有方老師根據他的興趣和學術背景,提供了多個可能的科研方向建議,最終確定了計算機生物方向,將程式設計和人工智慧應用於製藥領域開展研究,後來又將專案延申到採用圖神經網路與Transformer 模型,構建預測性模型,用於判斷藥物與靶點是否存在相互作用。
高中三年,L同學憑藉兩個科研專案連斬ISEF獎項!在申請MIT和斯坦福這兩所世界頂尖學府時,L同學表示這兩項科研成果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是在文書撰寫還是活動列表的呈現中,它們都成為了展示自我的重要視窗。
L同學表示:
能在ISEF這類頗具影響力的賽事中脫穎而出,背後離不開有方專業導師團隊的悉心指導。一個專案即便在技術層面完成得相當出色,如果不能有效呈現給評委,也難以在科研比賽中取得理想成績。
所以,不僅要在專案本身上下功夫,更要講得清楚、講得生動,精準抓住不同競賽的特點,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績。
賓夕法尼亞大學
有方 Z同學
錄取院校:2025 賓夕法尼亞大學
課程體系:美高AP
科研興趣研究方向:數學建模演算法,數學分析,數論,機器學習與自然語言處理  
學科競賽:AMC10 ;USACO silver
科研競賽:自感測氣動軟機器人 Self-sensing Pneumatic soft robots 
– 2023-24 Grand Finalist全球總決賽
作為一個美高學子,Z同學有著極強的自主能力,從決定參加比賽到選擇有方作為自己的科研指導,Z同學全程都有著清晰的思路。
能寫入文書的科研、科創類專案很多,其中就包括ISEF、STS等世界知名的頂級專案。而很多人也會在這些比賽中做比較、挑選自己最有把握獲獎的比賽。然而Z同學卻用一個專案同時拿下了ISEF、STS等獎項,用實際行動證明:這並不是一道選擇題。
而像Z同學這種情況,在有方並不罕見,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專案可以打很多個比賽,在這一過程中,老師會根據每個比賽的評審標準及側重點,對學生的專案進行細緻的調整與最佳化,確保學生的專案能夠精準地契合不同比賽的特質。
這種方式,既節省學生的時間,最大限度地最佳化學生的時間管理,又能夠在招生官面前能夠體現出來他們在學術方面持續不斷的探索熱情!
從有方教育兩位學員的成長軌跡中,不難看出ISEF的價值早已超越賽事本身,成為留學申請賽道上無可替代的 “王牌選擇”。它證明:世界名校真正渴求的,從來不是 “完美簡歷的堆砌者”,而是能用科學思維解決真實問題、用創新精神推動領域進步的 “學術探索者”。
👇新增小師姐,瞭解ISEF👇
領取2025ISEF最新獲獎作品集
更多資訊可掃碼新增小師姐諮詢
晉級難度堪稱 “萬里挑一”
不同國家/地區學子ISEF參賽路徑
ISEF並不能直接參加,只有在全球各地不同級別的附屬賽中脫穎而出的選手才可以獲得ISEF全球總決賽的“門票”!
在這裡,我們為大家解讀不同國家/地區的學子的參賽路徑。
美高ISEF賽道
州級賽事的 “地域差異化競爭”
想要衝刺明年5月ISEF總決賽,必須先參加今年11月份所在州的選拔,這意味著現在就要開始備賽了
👉以加州為例
學生要需要三輪選拔,學生需要進行校賽,再參加地區賽,獲獎者晉級州賽,再到ISEF決賽。不同州政策可能略有差異,需提前查詢當地規則。
國內ISEF賽道
“層層闖關” 的選拔機制
全國青科賽
英才計劃
川賽
👉英才計劃
是國內學生晉級ISEF機率最高的途徑,僅限新高一的學生參加(上海市僅限高一學生及申請第二年繼續培養的高二學生),培養週期為一年,高中階段僅一次機會參加ISEF。
👉 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教育部推薦的白名單賽事之一,也是ISEF在中國區的附屬賽之一,與英才計劃相似,高中階段僅一次晉級ISEF的機會。
👉 一年一度的川賽
是專為在中國大陸就讀外籍人士子女學校的學生而設的附屬賽,有5個直通ISEF總決賽的名額,由學校組織報名,每所學校最多3個名額,可能會有校賽,每位學生有三次參賽機會(九年級、十年級和十一年級),最早八年級的暑假就可以備賽。
此外,加拿大、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地區的學子也可以參加當地的ISEF附屬賽選拔。
就拿香港地區的學生來說,想要晉級ISEF有兩條路徑:ISEF香港賽區預選賽、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兩者可以同時參加)。
其中香港青科賽是全港學界科學賽事的“規模天花板”,每年參賽學校逾400所,參賽人數接近4000人。
去年,港澳地區收穫頗豐,香港德瑞國際學校捧回全球最高獎克雷格·巴特勒創新獎/醫學一等獎,此外澳門培正中學兩位同學獲得了嵌入式系統和機器人方向四等獎。
ISEF的魅力正源於這種 “多元科研智慧的碰撞”—— 無論來自哪個地區,只要能以獨特視角解決真實問題,都能在這個舞臺上收穫屬於自己的榮譽與機遇。
2025ISEF總決賽的激烈戰況,不僅是全球青少年科研實力的較量,更是對科研規劃意識與行動力的檢驗。那些在ISEF舞臺上大放異彩的有方學員,無不憑藉前瞻性佈局,讓自己有更充足的時間打磨成果,並在申請季以「成熟科研產出 + 立體成長故事」打動美本頂尖院校的招生官。

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2026ISEF新賽季正式啟航!你準備好書寫屬於自己的科研傳奇,為夢校申請增添重磅砝碼了嗎?
如果您或您家孩子對競賽科研科創感興趣,掃碼搶佔規劃先機,領取2025ISEF獲獎作品集!下一個閃耀 ISEF 的科研新星,或許就是你!
👇新增小師姐,瞭解ISEF👇
領取2025最新ISEF獲獎作品集
更多資訊可掃碼新增小師姐諮詢
5月20日週二晚19:30
有方老師作客爸爸真棒直播間
首發解讀ISEF全球總決賽戰況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