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來源|Pexels
36氪獲悉,植入式腦機介面企業「階梯醫療」近日完成3.5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由啟明創投、奧博資本、禮來亞洲基金和知名產業投資機構等共同領投,天使輪投資方源來資本繼續跟投,啟峰資本擔任財務顧問。據瞭解,截至目前,此為國內植入式腦機介面領域金額最高的一筆融資。
本輪資金將用於推動腦機介面產品的臨床試驗開展、新一代技術研發以及醫療級MEMS生產基地建設,加速腦機介面技術的臨床應用及商業化程序。
階梯醫療成立於2021年8月,專注於微創植入式腦機介面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超柔性電極等技術見長。36氪曾於2022年7月深入報道了階梯醫療的創業資訊和技術能力。
目前,階梯醫療開發的高通量植入式腦機介面系統,已完成醫療器械註冊性型式檢驗,用於幫助癱瘓患者完成複雜的腦控任務。
在臨床研究方面,階梯醫療已經開展超過50例腦機介面相關研究者發起的臨床試驗(IIT),建立了大規模的柔性電極人體單細胞資料集。其計劃於2025年啟動侵入式腦機介面長期埋植前瞻性臨床試驗(FIM),2026年推進大規模臨床試驗。
階梯醫療創始人趙鄭拓表示,短期內,階梯醫療將重點開發植入式腦機介面在醫療場景的應用,包括語言功能重建、人工聽覺、面癱修復及脊髓損傷修復等。長期來看,公司正研發數千通道的新一代腦機介面系統,將推動人機互動效率的提升,“未來期待聯合大語言模型、具身智慧機器人等領域的領軍企業,共同探索智慧化協同的創新路徑。”
植入式腦機介面是系統工程,涉及到超柔性電極、微型植入體設計、微創植入術式等多個交叉學科的技術。
階梯醫療創始團隊曾向36氪介紹,腦機介面的研究是一個倒金字塔結構,最底端是神經介面,也是腦機介面的首要技術瓶頸;第二層是全系統開發,需要一個能夠完成大腦訊號提取、透過訊號進行外部控制,再將外部資訊傳遞迴大腦的系統,這是腦機介面應用的必經之路;接下來是臨床可及性,實現腦機介面在臨床的應用和普及;最頂端則是神經科學對大腦的理解,對大腦理解到什麼程度,才有可能將它開發或使用到什麼程度,這也是人機互動的天花板。
在神經電極領域,階梯醫療採用超柔性電極設計,透過微納加工工藝將電極尺寸縮小至頭髮絲的1/100量級,尺寸約為馬斯克Neuralink選用電極的1/5,顯著提高了電極柔性。據瞭解,階梯醫療超柔性電極的彎曲應力達到了細胞和細胞間作用力的量級,使細胞難以“感知”周圍神經電極的存在,有效降低對腦組織的侵入性,形成“沒有免疫瘢痕”的神經電極介面,以實現穩定的記錄和刺激。
在植入體設計上,階梯醫療的植入體尺寸約為Neuralink的一半;這也為植入手術的“微創”創造了條件,以提高系統的臨床可及性。據介紹,階梯醫療和臨床機構合作的植入手術需在顱骨開3-5毫米微孔,“藉助成熟的神經外科微創穿刺技術即可完成,降低了手術創傷和風險。”
在醫療級腦機介面電極的量產方面,階梯醫療引入了半導體微納加工工藝,以突破規模化生產難題。其已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藥械生產質量管理規範)生產設施,包含300平方米潔淨車間及自主質檢實驗室,計劃2025年投產醫療級腦機介面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微機電系統)生產基地。
在政策支援方面,階梯醫療入選工信部2023年未來產業創新任務"揭榜掛帥"專案,同時獲得上海市2024年度腦機介面專項政策支援。
腦機介面是多學科交叉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人才。除神經科學專業人才外,在一體化神經訊號採集與調控系統,需要具備半導體高精密工藝、消費電子、模擬混合積體電路設計、醫療器械研發技術的人才;除研發端,在註冊上市、臨床市場的把控上,也需要有經驗的團隊。
現階段,階梯醫療正在招募神經科學、微電子工程、人工智慧及臨床醫學等領域的頂尖人才。同時開放與產業鏈夥伴的戰略合作,在技術、資本、政策等多重資源的支援下,共同迎接正在到來的人機互動革命。


深度、敏銳、前瞻,為1%的人捕捉商業先機
36氪旗下精選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