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驅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社會形態。
2025年初,國產AI——DeepSeek取得的突破性進展不僅在全球引發震動,也促使教育領域的各方開始深入反思:當智慧工具融入知識生產與傳播環節,傳統教育模式將遭遇何種挑戰?面向未來的人才培養,又該構建怎樣的核心素養體系?
日前,《留學》雜誌特邀三位教育領域專家、一位人工智慧領域專家,就AI認知、人才能力模型迭代、教育實踐創新三個維度展開深度對話,並逐一解答了觀眾的提問。
01

AI認知與運用:
樹立理性態度,培養實操能力



海南比勒費爾德應用科學大學
數學物理副教授張悅:
在AI浪潮下,判斷力是關鍵。教育的核心任務之一,便是培育明辨是非的能力。這一能力的塑造,離不開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的強化訓練。
在我看來,數學和物理是嫁接專業技術和個人素養的基礎。物理揭示了世界的底層執行規律,數學則是描述這種規律的語言,也是使用AI的基石。若缺乏基礎學科的系統訓練,人們便容易盲目接受AI給出的結論,而忽視資料質量與演算法偏見等潛在問題。
當下,如何培養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不被AI取代?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其一,邏輯思維與辯證推理能力,AI目前還無法超越人的推理能力。
其次,直覺至關重要,絕大多數偉大的發現源於直覺,無論理科還是非技術類專業,直覺能讓我們獨一無二。我相信,AI即便經歷諸多,也不能像餘華一樣寫出《活著》,或是像史鐵生一樣寫出《我與地壇》。
第三,作為一個人要有態度、情感與自己的品位。最後,儘管AI很強大,但它只是“數字員工”,希望學生能成為優秀的CEO,培養自己的管理與協同能力。


錢糧科技創始人
“你定旅行”創始人康睿:
作為AI領域的學習者與從業者,我從底層思考邏輯層面看待AI。首先要明晰AI究竟是什麼,思考AI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學生如何從中受益並規避依賴。不能讓AI代人思考,而應借其力量啟發人類。
AI遠比我們想象中強大。人們在判斷AI是否強大時,常習慣從自身擅長領域與使用經驗出發與AI對比,這是錯誤的。無論是行業人士還是創業者,都要培養精準提問能力。我是AI的深度使用者,使用中發現人們極易對AI產生依賴,預設其答案正確、全面且豐富。
所以,對於AI,要有清晰認知,秉持理性客觀判斷,保持獨立思考,避免被演算法束縛認知。AI並非不如人類,當然也未強大到無所不能。同時,要有持續學習的心態,未來社會不是機器淘汰人類,而是積極擁抱、學習、使用AI,與AI為友的人淘汰拒絕接觸AI的人。
02

AI時代,
孩子應當保持怎樣的核心?



上海籽奧高中總校長王慧琴:
凡事皆有兩面,AI剛出現時,大家擔心它易導致學生不誠信或產生依賴。實則,若老師在教學中正確引導,輔助學生藉助AI助力學習,它會成為得力工具。
對於“阿爾法世代”(2010年後出生的學生),他們成長於數字時代,與我們過往經驗不同,我們需以終身學習的視角去了解當代孩子的特點。例如在高中階段,我們藉助AI技術助力孩子個性化學習,構建強大核心。一方面培養他們的情緒管理與真實社交能力,另一方面培養資訊素養與批判性思維。如同手機,既可被濫用,也能成為優質學習工具。
在幾十年的教育工作裡,我接觸了很多“阿爾法世代”的孩子,發現其實沒多少孩子能清楚知道自己真正喜歡做什麼。有的孩子因為某門課成績好,就覺得自己喜歡這門課,但大部分孩子很難一下子就確定自己喜歡什麼,可能得花十年,甚至更久才能找到自己最喜歡的科目。
要是現在還不知道選什麼專業,別想太多,先把基礎學科學好。基礎學科能幫你培養各方面的能力,等上了大學,再選自己喜歡的細分專業。有了紮實的基礎,學起來就容易多了。


海南比勒費爾德應用科學大學
數學物理副教授張悅:
AI時代,孩子們應該保持怎樣的核心?我認為一定要有熱忱的方向,哪怕是三分鐘熱度也要去盡情釋放,一定要保持住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在我的留學生涯及研究的過程中,接觸過眾多頂級科學家,他們都有兩大特點:頑強的生命力,非凡的專注力。另外,要培養“T”字形人才——不僅要深入鑽研一個領域,瞭解這個領域所有的方法論、思考方式、邏輯形式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要在此之上,擁有更廣的知識面,在更多領域獲得交叉融合的機會。
再者,好習慣比好成績重要得多。因為好習慣的前提是好的三觀,具體分為5點——
一是守時,時間管理是自我管理的基礎,如果一個人屢次失去對時間的控制,就離全面失控就不遠了。
二是建立個人秩序,如果自己的爛攤子都不收拾,終將無人代勞。
三是閱讀,在走向盲目自信之前,一定要多讀點書,世界上有很多偉人和行家,保持謙卑,透過閱讀和實踐不斷累積自己的知識。
四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給別人添麻煩,能做到這一點你就已經是賢人了,如果在此基礎之上還能夠有利他的行為,幫助別人減少麻煩,你一定是賢人中的賢人。
五是運動,一病萬事空,身體強健是一切的基礎。


AI+教育創業者
原上市留學公司CEO何亮:
如何在AI時代保持核心?我會將這個問題分為兩個方面來看,一個是關乎情緒,一個關乎技能。
上個時代,如果家長想諮詢留學規劃,把問題發給AI,他的回答成熟度大概能達到40%。而現在,如果我們把沒做任何訓練的各類規劃問題發給deepseek,從專業的顧問角度來看,成熟度能夠達到70%,而經過訓練之後,我覺得成熟度可以達到90%,他給的答案基本是正確的。不管是高中生還是留學生,可以積極地使用deepseek,運用AI出方案的能力,但務必慎之又慎,用好自己思考和質疑的能力。
留學諮詢是非常具有個性化的,每一個家庭的基本情況、求學目標都是不一樣的。也許AI能解決一些標準的東西,給出60%的標準答案,但當我們面臨一個個真實的家庭,你會發現他們的具體需求暗含了很多隱藏資訊,比如情感共鳴、個性化洞察等,這些都是AI代替不了的,這是人才能給予的價值,不管技術怎麼發展,人與人之間都有特別重要的互相愉悅的價值。
直播互動截圖如下▼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
03

直播互動與答疑

劉傑峰(觀眾ID):人工智慧時代,作為初中階段的學生,如果適應5年後的未來?如何參與10年後的未來?
AI+教育創業者、原上市留學公司CE0何亮:
從一名AI+教育創業者角度來看,如果運用AI出方案,那就用對了。不管是在留學領域還是泛教育領域,人們很容易把AI當成一個查資料和直接要答案的工具,這很危險,這是在扼殺孩子們的提問能力和創造力。
所以我覺得首先要搞清楚我是用AI來提問,還是用AI來代寫,如果把AI當作一個百事通,不斷向他提問,把他當成7×24小時線上的老師,那麼這樣的用法是對的。但如果只是用他幫你代寫作業,那這就是錯誤的用法。無論AI多強大它只是一個助手,是能夠幫你查資料,節省時間,形成具有自己觀點出方案的助手,可以幫你啟發思路,絕不只能單純的抄答案。
心心念戀(觀眾ID):人們對AI是否會有依賴性?
上海籽奧高中總校長王慧琴:
這完全取決於我們怎麼去引導孩子使用,如果直接利用AI出那麼這個肯定是不可以的。就和手機遊戲一樣,一定不能讓青少年過度沉迷。所以我們怎麼樣把AI這個大語言模型作為自己的學習工具,比如老師或家長怎麼教孩子正確地使用,我覺得這點非常重要。
閃亮羽毛(觀眾ID):在AI飛速發展的時代,普通人應該學什麼,還學基礎學科嗎?
錢糧科技創始人、“你定旅行”創始人康睿:
我不是教育學專家,但我也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留學生,應該學習什麼,不取決於我們在哪個時代,而是取決於一個根本問題:我們自己到底對什麼東西感興趣?如果單純只從哪個時代應該學習什麼這個角度去思考問題,那就有些功利了,這並不是學習的初心。學習什麼應該取決於自己喜歡什麼,甚至不取決於自己擅長什麼,而是自己真正喜歡什麼。

入駐光明網、網易、騰訊、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各大平臺
聯絡我們
後臺私信聯絡留學君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絡電話:010-67071542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