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前夜,DeepSeek它讓我感到絕望

此刻是 2025 年 1 月 27 日下午 點,窗外鞭炮聲漸密,我對著螢幕上的DeepSeek R1 對話方塊敲下一行字:
寫一首關於 AI 技術革命的七言絕句,要帶火藥味。
三秒後,它吐出四句:
矽谷鐵幕裂痕生,算力霸權終成塵。
莫道開源無甲冑,程式碼亦可作槍聲。
我盯著這 28 個字,不禁一陣哆嗦,菸灰掉在鍵盤上。
五天前,這個中國 AI 模型還只是我選題庫裡的“潛力股”,如今它已衝上美區 App Store 榜首,讓扎克伯格連夜發帖稱“中美AI差距僅剩一層窗戶紙”。
而這一切,始於我幾天前那次漫不經心的試用。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作品的時候,只感覺這哪裡是模仿,分明是解構。
傳統大模型像科舉考生,規規矩矩答八股文;R1 卻像大鬧天宮的猴子,把 GPT-4 的煉丹爐踹翻,自己用殘片熔鍊出新兵器。它不需要喂《悟空傳》的語料,僅憑強化學習的自我博弈,就能讓語言在荒誕與詩意間精準爆裂。
你們知道,我是一個愛得瑟分享的博主,所以看到 R1 寫的內容,第一時間就是想分享給大家,想讓你們也感受到它有多出色,本意如此。
然而,當我將這段文字釋出出來後,評論區依然不乏質疑:“AI 寫的東西沒有靈魂”“不過是語法拼接的流水線產品”。
這樣的聲音我並不陌生。但作為一名 AI 玩家,我想說:對 AI 的評判,要看增量而非存量,看加速度而非絕對速度,實際上,絕對速度也足夠離譜。
人類用數千年沉澱文學,而 AI 從“鸚鵡學舌”到“頓悟時刻”,才用了幾年?
試用 DeepSeek 最震撼的時刻,是發現它處理中文詩歌的細膩程度遠超英文寫作。
當我讓它比較李白與莎士比亞的月亮意象時,它先解析平仄格律,再關聯唐代飲酒文化,最後竟引用《酉陽雜俎》考證“白玉盤”的典故——這種文化縱深,是 GPT-4 用再多的翻譯語料也堆砌不出的。
我提問:“AI 革命的終點是什麼?”
R1 的回答帶著詩意的冷酷:“當所有演算法都開源時,創新會像煙花一樣,從每個有算力的角落迸發。”
我繼續拷問:“人類創作者還有存在價值嗎?”
它用《西遊記》第九十八回的典故回應:
當年唐僧取的究竟是無字真經,還是如來預設的演算法?若文字本是虛空,執筆人與煉丹爐又有何別?
我繼續發問:“人類創作者的優勢在哪裡?
它停頓了兩次(也可能是今天伺服器過載,頻繁卡頓),才吐出一段話——
人類文學中粗糲的生命痛感,是 AI 至今未能破解的密碼。R1 可以寫出比李商隱更晦澀的隱喻,卻模擬不出北島寫《回答》時喉間的血腥味;它能生成比《三體》更宏大的宇宙圖景,但永遠無法復刻劉慈欣在娘子關電廠值夜班時的孤獨。那些真正震顫靈魂的文字,從來都是肉身與歲月摩擦出的火星。
……
看到這裡,一度絕望到我不知該如何回應。。。
此刻是 2025 年 1 月 27 日 19:58 分,窗外的鞭炮聲越來越來越有年味了,我在文件裡寫下最後一段話,突然覺得一陣深深的無力感湧上來——這個耗費三小時打磨的段落,R1 只需要不到一分鐘秒就能生成更流暢的版本。
但,我們仍要書寫,就像明知道海水會沖走沙堡的孩子。
因為那些在顫抖的敲擊鍵盤的手指,那些被咖啡漬暈染的靈感碎片,那些在深夜裡自我懷疑的頓挫,才是人類對抗演算法異化的最後堡壘。
親愛的小夥伴們:
當你在新春到來之際讀到這些文字,或許 AI 早已寫出更完美的版本。但請記住——今夜我們共同經歷的惶恐與不甘,恰似第一個看見火光的原始人的戰慄。
在演算法統治的伊甸園外,總該有人類在暴雨中赤腳狂奔,只為證明荒原上還能長出野性的玫瑰。
新春將至,願你我都能在機器的共舞中,守住那縷笨拙卻滾燙的呼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