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奴隸社會的第 3876 篇文章


題圖:文中插圖來自AI。
作者:郝景芳,經濟研究員,科幻小說作家,雨果獎獲得者。2017 年創立童行書院,出臺了“少年成長計劃”,面向未來幫孩子發現自己內心愛好、找到未來專業和職業方向,希望每個孩子的人生自我實現。本文來自:景芳說(ID:jingfangtalk)。
今年以來,每天都被刷屏的科技新進展帶入快車道,隨之而來的討論和技術焦慮,也逐漸瀰漫在茶餘飯後。
大家爭論的話題基本上聚焦於這兩個:
1)未來世界會被顛覆成什麼樣子?
2)現在的孩子再卷還有用嗎?
我今天就用科幻小說家(拍腦袋不靠譜的)預測能力,做一下我自己的十條小預測。所有小預測都對應未來的職場和人才市場趨勢,也就是我們的孩子們長大後要面對的職場環境。
依然是一家之言,以個人經驗講故事為主,沒有權威性。你說我不對,就是你對。

1)AI和機器人將取代大量需求明確的崗位;
AI 和機器人會取代大量工作崗位,這是毫無疑問的。有爭議的只是取代“哪些”工作崗位。
最開始以為是藍領和螺絲釘工作,後來沒想到的是,AI 做白領和創造性工作更厲害。
前幾天讓 AI 幫我設計“能讓玩家參與劇本創作的劇本殺遊戲”、“能讓玩家組隊研發科技裝備的 5v5 對戰遊戲”,AI 都能設計得很好很有意思,有創意而可實現。當我把設計思路跟一個媽媽講,這位媽媽興奮地問:40 歲的小朋友還能玩嗎?
無論是藍領白領、螺絲釘還是創造力。只要你能給AI說清楚你到底想要什麼,有什麼具體的設定,遵循什麼要求和標準,要達到什麼目標,AI 基本上都能做到 90 分的水平,最差也是 80 分。你的需求越明確具體,AI做的就越好。
小預言一:AI能取代的,是被動接收明確任務需求各種崗位。
——問題接力:AI 這麼厲害,有什麼做不了的呢?

2)未來留下的崗位,都是需要領導力的崗位;
AI 雖然做什麼都做得挺好,可是AI並不會自己給自己提需求、定目標、拍板做決定、為結果負責(背鍋)。負責提需求和做決定的人,是不被AI取代的。
提需求、定目標、拍板做決定、為結果負責(背鍋)的,是什麼人呢?是領導。被動接收明確任務需求的人,是什麼人呢?是員工。
可以說,目前的 AI,是員工力 max,並不具有領導力。AI 不僅不會像一般員工怠惰、摸魚、腹誹領導,還非常會拍領導馬屁、捧領導臭腳。
每次我開一個不靠譜腦洞丟給 AI,AI 都誇讚我說“這是科技和藝術的完美結合”,“這是一個獨特而大膽的創意想法”,把我都說得腳趾摳地。
可是每個做過專案負責人的人都知道,你不能隨便聽一個討好型員工的意見。無論你的意見有多蠢,討好型員工(AI)都誇“你真好,你真棒”,但是結果可能是糟糕的,最終的責任(鍋)還是得你來背。到時候你不能再找 AI 哭訴“不是你說 idea 很好嗎”,AI 只會給你一個大大的白眼。
所以,公司裡最終留下的,都是能(藉助AI)自己做判斷、做決定、負責任(背鍋)的崗位。——你若不能背鍋,與 AI 又有什麼不同?
小預言二:能有自己思考判斷負責的領導力,是未來職場的剛需。
——問題接力:AI 取代這麼多崗位,會使得人類整體沒工作嗎?

3)需求約束的行業會裁員,供給約束的行業會擴招;
AI 對就業的取代,要分行業看。
有一些行業是需求約束的,俗稱產能過剩行業。就是無論你生產力提升多少,也賣不出去。例如空調,每年的銷量是由人口和房間數量約束的,即使 AI 使得生產效率提升,但是最終銷量很難有大變化,那麼 AI 介入,就會導致大量裁員。
但有一些領域是供給約束的,俗稱產能不足行業。例如優秀的影片生產。《哪吒》電影票房這麼好,但是五年才能出一部,觀眾伸長脖子嗷嗷待哺。那為什麼《哪吒》電影不能每年出一部?是團隊討厭掙錢?是因為我們觀眾不配?當然不是,優秀電影就是製作非常慢,好的動畫番劇也都產能不足,人才稀缺。在這些領域裡,AI加入不僅不會導致裁員,反而會導致好作品更快推出、獲得更多收入、擴大招聘人才。
如果因為 AI 到來,《哪吒3》提前上映,不香嗎?餃子導演團隊擴大招聘,不香嗎?
小預言三:需求約束的行業會大量縮減崗位需求,供給約束的行業會湧現大量機會。
——問題接力:哪些領域是供給約束、有成長空間的?

4)功能型產品有增長空間,而精神價值型產品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我們要判斷潛在的經濟需求點。那些將是新的經濟增長點。
前幾天,有產品經理找我聊 AI 毛絨玩具合作,我們談起產品功能。大多數 AI 兒童玩具的產品經理只能想到“功能”:因為 AI 擅長問答功能,於是順理成章想到做問答機。
我說:“這不是從‘需求’場景出發的思考。問答在兒童日常生活中是低頻需求,三五天有一個問題,因此不會拿著一個問答機到處走。”
產品經理問:“那什麼才是高頻需求呢?”
我說:“只需要一個功能,能被孩子指定角色,陪孩子玩過家家角色扮演。比如一個小孩想扮演老師,底下坐著四個毛絨玩具扮演學生,小孩扮演老師提問,毛絨玩具可以回答。”
產品經理一拍大腿:“哎呀呀呀,我還能一下子賣出去四個!”
我說:“你們要是能拿到 IP 授權,能出會說話的手辦,那一次效能賣出去一排。要是有會說話的《灌籃高手》角色手辦,我把裡面每個角色都買一個回家,晚上讓湘北籃球隊聊天。要是你們出會說話的盲盒,小孩一個月買一個。”
“能問答的機器人”,是功能,一個人買一個就足夠了,有市場空間。但“會說話的潮玩”,是精神需求,一個人可以買一屋子,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如何設計出具有科技含量和精神價值的產品?需要研發人員會玩、懂美、理解情感、深入使用者。可惜現實中“懂研發”和“會玩兒”的群體往往是兩個群體,不重合。
小預言四:懂得使用者精神需求的科技產品,未來有巨大的成長空間;
——問題接力:所有傳統行業(多數都是產能過剩行業),都沒有發展空間了嗎?

5)所有行業都有AI革新的機會,科技創新速度會大大加快;
當然不是。所有行業的智慧化,都帶來一整輪的更新需求。第一輪的智慧化是無人車和無人機,未來十年一定會全面介入經濟生活。
其他每一個傳統行業,都有“智慧化升級”的巨大機會。每一樣工業品,都有可能智慧化,或者被其他智慧企業取代。萬物智慧時代來臨。
因為AI的介入,接下來這些領域的發展都會是加速發展。AI 不是加法,而是乘法甚至指數,各領域同時加快速度,又會相互促進快速進步。
未來十年,我們會看到以下這些領域的科技進步顛覆社會:
AI 軟體應用、無人車、無人機、機器人、腦機介面、虛擬現實、量子計算、算力晶片、能源儲存、綠色科技、生物醫藥、長壽技術、金融科技、航空航天、科技藝術、數字資產和 web3、數字潮流文創、CG 影視動畫……
究其根本:科技研發領域,本身就是一個供給約束的領域。AI 加入可以讓研發效率大大提升,產生巨大的人才需求和井噴式的發展態勢。
小預言五:未來所有產品都會智慧化,科技行業會井噴式加速發展。
——問題接力:科技行業發展這麼快,以後人類社會就是算力無限、AI統治一切嗎?

6)未來技術發展方向遵循自然進化原理;
其實不是的。人類的科技進步也和自然進化的原理一樣:無序變異,自然選擇。技術的快速突破就像是基因突變,發展出無數新的可能性。而最終技術的成熟路徑是被技術的自然——人類社會所選擇的。
消費者的選擇,決定 AI 發展方向。這也是為什麼在商業社會不會出現反人類的 AI,因為 AI 研發需要成本,這些成本需要消費者買單,消費者最終會為態度好的 AI 買單,因此研發人員會不斷迭代產品,直到符合消費者需求。
例如你做的 AI 大模型要賣給醫院,醫院會根據門診客戶的反饋來決定選擇誰家 AI,那研發者會怎麼做?肯定會努力讓AI做到超級專業還超級 nice,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這是現實社會中科技發展的現實性:商業約束是技術發展的收斂方向。
小預言六:科技變現能力,是未來技術團隊的核心競爭力,而其背後是對科技和人性的雙重深入理解。
——問題接力:科技進步這麼快,未來需要人人學習理工科、做研發嗎?

7)公司規模會縮小,大量小團隊創造大價值;
不是的。無論在怎樣的科技社會,都需要有人與使用者溝通(產品經理與運營)、有人與美和創意溝通(策劃與設計)、有人鋪設渠道、有人推廣交易、有人媒體報道、有人商業管理。如果沒有這些社會角色,技術研發也無法推向市場。
可以想象,未來很有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小團隊:一個老闆找資源,一個產品總監、一個設計總監、一個研發總監、一個市場總監、一個銷售總監、一個運維總監,再加幾個得力助手,和一大堆各類 AI,就搞出一個很成功的產品,做到很高市值。
複雜工程的大型企業雖然不能如此精簡,但只要有市場競爭的價格約束,所有企業都被迫精簡人力、壓縮成本、提升效率。大企業會逐步裁員,內部孵化小團隊專案會成為主流。
這種情況下,不需要每個人都是科技專家,但都可以發揮所能,和科技專家合作。
小預言七:未來可能主要的求職機會來源於各種創業小團隊,需要每個求職者都有創業能力。
——問題接力:結合前面的判斷,什麼樣的求職者比較適合未來職場呢?

8)未來求職,行業實踐能力的重要性超過考試成績;
首先肯定是性格和能力方面,需要能獨當一面、開拓創新、承擔責任;其次需要深入某些行業領域,熟悉行業領域的真實需求,也就是具有行業經驗。
這種行業經驗,並不需要真的進入企業工作,初期可以是玩家、消費者、體驗者和半參與者,後期可以加入行業組織,過渡到職業者。
例如:滑雪愛好者成為滑雪行業從業者;萌寵愛好者成為萌寵行業創業者;潮玩收集者成為潮玩行業設計師;無人機發燒友成為無人機行業工程師。
等等……咱們不是說高科技行業嗎?跟滑雪和萌寵有什麼關係?
別忘了,我前面的小預言說的是:萬物智慧化,所有行業+AI。
AI 作為一種技術,既有通用的問答能力,也有垂直深入到各行各業、萬事萬物的能力。你既可以選擇加入 AI 的極致算力開發,也可以選擇在你熟悉並熱愛的領域,用 AI 技術完成一輪革新。滑雪和萌寵也不例外。你若是超級數學和演算法高手,可以去追逐通用算力提升;你如果不是超級數學和演算法高手,完全可以選擇你最熟悉熱愛的行業進行智慧化。
各行各業招人,都需要熟悉瞭解各行各業。會玩,是求職的第一步。
小預言八:某一領域的熟知程度(無論會玩的水平還是工作經驗),比學習成績更容易求職。
——問題接力:那目前的教育內容和考試,還要不要學呢?

9)教育系統和職場需求的差距越來越大;
教育系統依然在教授基礎知識和技能,例如單詞和計算。這些能力要不要學呢?當然要學。一個人連基本的英文都看不懂、基礎計算都不會,那就算是知識文盲,社會上肯定找不到位置。要學,必須要好好學!
但只學習知識技能:語數外物化生、考試成績好,就夠了嗎?
完全不夠。想靠考試成績求職,在未來社會,會越來越卷。不是說考試不重要,而是說考試區分度太小。現在的學生,中高考都照著滿分考,清華本科生據說學分績競爭到了小數點後四位。可是用人單位傻眼:一個人學分績 96.85,另一個人學分績 95.86,這兩個人有什麼區別?
但是考慮一下:一個 17 歲的學生在班裡成績一般,但組織了自己的團隊、做了一款上線的 App、擁有了 10 萬付費使用者並且打通了留存付費鏈條、擁有清晰的行業洞察,一個企業家招人的時候會不會更為心動呢?反正我是想把這樣的人才直接拿下的。但人家可能根本看不上我們,直接 18 歲融資做老闆了。
教育系統的知識要學,但只會考試遠遠遠遠不夠。從前面預言一和二,我們會發現過於聽話、缺少領導判斷力的學生,未來會很難找到職位,可我們的學校依然在培養只會被動接受指令的學生,這毫無疑問是南轅北轍。比聽話,人比不過 AI。
小預言九:職場更為看重行業洞察、科技意識和實踐能力,學校依然在卷卷面成績,雙方的訴求差得越來越遠。
——問題接力:家長也希望孩子有行業洞察和創造力,可是學校考試依然很卷,怎麼破?

10)人才成長越來越多取決於個體和家庭能力;
這可能是我們所有家長面臨的難題了:明明看到時代變了,人才需求變了,但還是需要按頭孩子把所有時間花在考試上,跟不上時代發展潮流,這二者的矛盾能調和嗎?
是可以的!如果家庭有視野、有思路、有資源,就可以調和這種矛盾。
我們可以有遠見、有視野,看得清未來各行各業發展情勢,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各領域新發展。我們可以藉助 AI 學習工具,讓孩子學習更有效率,花更少的時間學好校內學科,留出足夠的時間給興趣拓展。我們也可以藉助 AI 學習平臺,幫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在興趣愛好上得到更專業的培養,做出自己的成果。我們還可以藉助 AI 匹配資源,幫孩子學習產品設計和商業創業,尋找合適的創業隊友,匹配合適的職場導師,做出好的產品和商業設計。優秀的專案甚至有可能直接獲得孵化和投資。

直播預告:
今天中午1點,華章校長將分享 AI 時代,面向未來的人才培養如何高效又好玩。
直播簡介:
1. 如何支援孩子發揮潛能?
2. 如何讓孩子的學習成效最大化?
3. 如何評估孩子的學習成效?

記得點一下在看和星標哦,期待每個清晨和“不端不裝,有趣有夢”的你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