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雷斯林
來源:雷叔寫故事(ID:rais
tlin2017)最近,短劇圈的朋友給我分享了個財富密碼。
現在好多人都在做這生意。
簡單來說,就是寫外賣小哥逆襲的爽劇。
有人編了個故事,看題目就頗有味道——“外賣小哥竟是失散多年的少爺”。
先設計一場車禍讓富家公子被人抱養。
流落民間的他一事無成,只能去送外賣。
某天機緣巧合,首富忽然找到他。
告訴他:“你是我失散多年的孫子!”
然後,小哥愉快走上人生巔峰。
全劇終。

想打情感牌的編劇,喜歡寫美豔女總裁愛上外賣小哥的故事。
具體情節可以是這樣的:
男主和媽媽被富豪老爸逐出豪宅。
沒有好好讀書的他,長大後只能靠送外賣謀生。
未婚妻嫌他窮,竟然在婚禮現場派親弟弟上臺搞彩禮勒索。
另一位和他有婚約的青梅竹馬,卻一直對他不離不棄。
而且這女的還是個身價十億的女總裁。
經歷九九八十一難,這位外賣小哥不僅奪回了一切屬於自己的東西,還和女總裁修成正果。
不用花一分彩禮錢。

如果嫌棄上述故事老套,那就發揮異次元的想象力,編一個神瞳外賣員的故事。
讓家境貧寒但為人正直的他,遇上一個神仙老道。

在老道的點化下,收穫一雙火眼金睛。

然後靠著超能力結識女總裁。
幫助女總裁在家族鬥爭、江湖商戰中脫穎而出。
最後,抱得美人歸。

疊滿的buff,讓這些作品流量可觀。
逆襲的快感,讓觀眾越看越上頭。
而這種快感的營造,甚至不需要什麼成本。
你只需要:
1、簡單粗暴地給主人公穿上一件外賣服,把他們的處境寫得low一點
——越low越好,前期越有痛點,後期越有爽點。
2、編幾個欺負主人公的人,用於製造矛盾衝突,推進情節。
3、再編個白富美女主,為逆襲埋下伏筆。
這就齊全了。
可我在想,這樣消費外賣小哥真的好嗎?
除了接單送單,他們竟然每天還要在爽劇裡逆襲、復仇,拯救被綁架的女總裁。
想想就離譜。
主打底層逆襲的男頻爽劇會盯上外賣小哥,是因為在很多人的認知裡,“外賣員”就是“社會底層”的同義詞。
他們每天活躍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為千家萬戶送去便利的同時,也收穫了無數凝視與獵奇的目光。
外賣員的故事,不時會火上熱搜。
都市中產審視他們,有鄙夷的情緒,有同情的態度,還有些許同屬“打工人”的微妙共情。
前陣子,“澳洲留學生回國送外賣,被保安刺死”的新聞發生後,輿論走向就很能反映這一點。

剛開始人們還在聲討涉事物業,質疑保安帶刀上班。
可隨著被害人是“海歸”的資訊披露之後,輿論卻轉了個向。
大家好像忘記了兇手之惡,反而開始爭論“普通家庭該不該出國留學”,“留學歸來送外賣是不是悲劇”。

甚至開啟嘲諷模式,說什麼:
“還不如留在澳洲送外賣。”
“留在澳洲當木匠。給有錢人裝修大別野不香嗎?”
我想,評價這個事件,可以有多元的角度。
但對逝者和他從事的職業該有必要的尊重。
送外賣並不是造成當事人悲劇的原罪;
這份工作是身處逆境的他為自己找的一個落腳處。
靠著正當工作自食其力,不偷不搶,有什麼丟人的?
細想想,這種帶著俯視的凝視,何嘗不是刺向外賣員的利刃。
對於很多騎手來說,選擇這份工作是自己審時度勢、反覆衡量的結果。
收入穩定、多勞多得、時間自由,都是它的好處。

(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資料顯示,
各省市外賣騎手的月均收入均高於當地的月最低工資標準。)
一些勤勞的小哥靠著這份工作穩穩跑贏多數人。

可很多局外人不這麼看這職業,他們動輒就給從業者貼個“底層”標籤。
某些高檔商場不願讓他們走正門,因為“有礙觀瞻”。
還有人覺得和這群底層人士身處一室,“難以呼吸”:

這種俯視在造成心理傷害的同時,也相當影響小哥們的職業認同感。
有學者指出,由於外界的偏見,外賣小哥的職業認同度始終處於中低水平:

好多外賣小哥告訴我們,他們最難過的時刻,不是在工作中受累的時刻。
而是別人管自己叫“底層”,看不起自己工作的那一刻。
被鄙視和憐憫同時環繞的感覺,讓他們如坐針氈。
我們總在凝視他們,評論他們,卻很少傾聽他們自己的心聲。
聽聽他們更需要什麼吧——
一名來自四川的外賣騎手在自拍影片中說,“我們要的是尊重,而不是同情”。

對他反映的現象,我深有體會。
我在生活中常常見到這樣的人。
他們讀到外賣員的相關報道時經常自我感動,還不時轉發個朋友圈,針砭時事品評人生。
但遇到雨雪天氣,自己的訂單送得慢,又開始對騎手惡語相向。
很多人會對外賣員表達同情,但同情完就結束了,沒有任何幫助。

一名接受過《人物》記者採訪的騎手,給記者發了一個紅包表示感謝。
還說了一句讓記者印象深刻的話:
“不要把我們寫得很可憐,我們並不可憐”。
言下之意,比起憐憫,更需要尊重和平等的對待。

除了大眾俯視的目光,還有一群“做號黨”為了流量搞苦難營銷,生產了一大批“騎手假新聞”:
什麼“外賣女騎手深夜送餐卻被盜車”;
什麼“外賣小哥為28萬彩禮活活累死”;什麼“男子帶抑鬱症老婆送外賣”……

和開頭咱們說的狗血短劇一樣,這是一些人的流量密碼。
他們透過瓊瑤劇般的cosplay,賣慘收割同情心,也在無形中影響著公眾對外賣行業的認知。
彷彿外賣員的生活就該是遍地雞毛,處處狗血。
其實,外賣員們就是一群普普通通的職業藍領啊。
營銷號卻非要把他們寫成生活在九天之下的 “牛馬”。
擱誰,能受得了別人這樣編排自己的職業?

曾有記者問過騎手:
“短影片平臺上的假騎手氾濫,對你們真騎手的生活和工作有沒有什麼影響?”
他們回答說:
“有的人天天刷那種顧客來不及吃把飯給外賣員的影片,就覺得外賣騎手都不用自己花錢買飯,吃顧客的就行。類似這種,偏見很大。”
說到這兒,大家應該也能看明白騎手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了。
一言蔽之:
對他們來說,平視比俯視可貴,尊重比同情重要,理解比獵奇重要。
曾經讀過一篇寫外賣小哥的論文。
學者在其中提到了一個細節:
某學術平臺組織了一場研究者、社工行動者和外賣騎手代表之間的公開對話。
主持人和提問者多次提到騎手被壓榨、被剝削、被監控以及被無視的現實。
可騎手代表卻一再表示,
你說的這些宏大命題,我們也談不好。我們想的是當下的飯碗問題。
這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一份收入可觀的活。
給付及時,優於一般的月結工種;
工作清閒,自由度高,又優於一些工廠流水線的工作;
一些急需用錢的騎手偏好惡劣天氣,因為能賺更多的錢。
……

雙方說著各自的話語,好像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
風裡來雨裡去的外賣從業者確實很辛苦,但絕不至於需要全社會投向俯視的目光。
至於消滅剝削云云,困在專業名詞裡的學者,有時忘記了更重要的是騎手的真實需求。
“看世人慌慌張張只為這碎銀幾兩,偏偏這碎銀幾兩能解那世人彷徨。”
說到底,我相信,每一個認真生活的人,都有權收穫尊重。
我們每個人從事的職業,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陷。
在職場上,也難免面臨取捨、抉擇,甚至妥協。
可誰不是為了幸福生活拼盡全力呢?
就像某位騎手大哥說的,送外賣不丟人,靠自己的雙手掙錢不寒磣!
“孩子沒錢讀書,父母沒錢看病才丟人!”

作為旁觀者,如果無法身體力行地幫助他人解決實際問題,就不要對他人的生活指指點點評頭論足。
誰都不是“霸總”,所以不要陷入那種“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的認知陷阱。
這種思維模式挺傷人的。

千山萬水總是情,給個“好看”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