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廣東男孩為了看手機崩潰全過程,才知道:真正毀掉孩子的,不是手機,而是……

▲點選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我是七七,前美股上市公司市場總監,深耕母嬰行業12年了,努力工作的同時和13歲的兒子“糖球”鬥智鬥勇。育兒和教育的路上,咱們一起切磋吧~
“我要看手機,我要看手機!”
最近刷到一個影片,廣東地鐵車廂內,一個10歲左右的男孩站在媽媽面前,聲嘶力竭地哭喊著要手機。
可他媽媽卻一直低著頭,對男孩的哭喊充耳不聞。
更令人吃驚的是,當男孩哭得撕心裂肺時,她竟然直接捂住了自己的耳朵。
長時間的哭鬧無果後,男孩情緒徹底崩潰,開始對媽媽拳打腳踢。
看著男孩那癲狂、暴躁的模樣,我真是看得無奈又心急。
自從智慧手機問世後,越來越多的孩子,喜怒哀樂都被手機牢牢掌控。
父母們斷過網路,改過密碼,登出過賬號……可依然無法阻斷孩子對手機的依戀。
甚至,你會發現,父母越不讓孩子玩手機,孩子就越對抗,他會暴跳如雷,會跟父母動手,極端的還會以死相逼。
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呢?難道真的是手機把孩子毀了嗎?
在我看來,這或許不完全是手機惹的禍,更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父母搶手機的方式錯了。
01
讓孩子上癮的,其實不是手機,
而是未被滿足的需求空洞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深入剖析一個令人心碎的案例。
天津一位15歲男孩,清晨揹著書包出門,結果走進電梯後就來到樓頂,從樓頂一躍而下。
引發他輕生的導火索,是父親檢查作業時,發現他偷偷用手機寫小說。
在學校手機要交給老師保管,男孩就用作業本寫,寫了滿滿三本。
而他的課堂作業卻錯得一塌糊塗,成績也差強人意。
父親當即把男孩臭罵一頓,沒收了手機,還當著男孩的面燒掉了寫滿小說的作業本。
隨後父親又讓班主任對他重點“關照”,每天放學都註明離校時間,以防男孩在外上網。
那天放學,同學嬉笑著打趣他,“乖乖兒,快點回家,你爸爸在家等你喲。”
說完同學還得意洋洋地舉起手機,向男孩炫耀,“我們可以聯機打遊戲了。”
倍受刺激的男孩,一氣之下借同學手機玩了近2小時。
回到家後,擔心父親發現端倪,他晚飯都沒敢吃就溜進臥室,藉口不舒服早早睡覺。
可整晚他都輾轉難眠,糾結著怎麼向父親解釋晚歸的問題。
第二天天剛矇矇亮,男孩趁父親未起床就揹著書包出了家門。
監控裡,他在空蕩蕩的電梯裡,足足站了3分鐘,最後按下了頂樓的按鈕。
他留給世人的,只有一部未完成的網路小說《守望者傳》,開篇第一句:“我就是個垃圾,宙斯不理我,塞娜也不理我。”
不難看出,男孩之前就有極強的自卑感和沮喪心情。
用手機寫小說,對他而言,不僅僅是一種愛好,更是尋找自我價值的救贖。
然而,當父親武斷地燒燬小說,沒收他的手機後,他最後的情緒支撐坍塌了。
正如李玫瑾教授說的:“孩子的心理問題,往往源於長期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人天生就有6種基本需求,對安全感、多樣性、愛與連線、成長空間、社會價值感和被重視的感覺。
當這些需求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滿足時,孩子就會轉向虛擬世界尋求慰藉。
所以,說到底,手機只是“替罪羊”,孩子沉迷手機的背後,往往是對陪伴、認可、成就感的渴望。
父母若只盯著“搶手機”,卻忽視填補孩子內心的空洞,無異於治標不治本。
02
父母越用力阻止,孩子越容易失控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會,你越不讓孩子幹什麼,孩子反而千方百計去嘗試。
就像你越說“不準吃糖”,孩子越會趁你不注意時偷拿;越強調“不許早戀”,青少年反而對異性更好奇。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禁果效應”: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好奇、越關注、越想突破限制去嘗試。
在手機管控這件事上,“禁果效應”體現得尤為明顯。
若父母採取高壓禁止的手段,非但不會讓孩子遠離手機,反而會激發孩子強烈的逆反心理。
網友@神兵小將曾分享過一個案例,南京初二男生小杰,父母對他的手機管控極其嚴格。
放學後手機必須上交,密碼也由父母掌控,他每天只能在父母監督下使用30分鐘。
小杰表面上乖乖服從,暗地裡卻開啟了一套“秘密行動”。
他省下早餐錢,買了一部二手手機,每天午休時就偷偷玩遊戲;晚上等父母睡著後,又躲在被窩裡玩兩三個小時;週末則謊稱去圖書館學習,玩得昏天黑地。
直到班主任發現他上課總打瞌睡,調取學校監控,真相才浮出水面。
後來,小杰在心理諮詢中坦言:“父母的嚴防死守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冒險快感,每次偷偷玩遊戲,都像在玩真人版‘間諜戰’,特別刺激。”
不由想起盧梭說的:“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那簡直是最愚蠢的。”
因為當孩子感知到自己的自由被過度限制時,他們不僅不會停止,反而會為了爭取自主權而“戰鬥”,甚至把違規行為本身當作一種叛逆的成就。
這就像按壓彈簧,壓制得越狠,反彈得越猛。
父母若一味用力阻止孩子接觸手機,只會讓孩子在失控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03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從不阻止孩子玩手機
那麼面對孩子玩手機這一讓無數家長頭疼的問題,我們究竟該如何應對呢?
特別喜歡一句話,“手機不是問題,善用才是關鍵。”
仔細琢磨,還真是這麼個理兒,手機本身沒啥錯,就看咱怎麼引導孩子用。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深諳“堵不如疏”的智慧,他們不會視手機為洪水猛獸,而是致力於做三件更關鍵的事:
方法一:做“現實世界”的魔法師,讓孩子的生活比螢幕更精彩
糖球小時候,有段時間迷上了奧特曼短影片。
每當我阻止時,他就會不斷地央求,“媽,再看一會,就10分鐘行不行”。
可一個個10分鐘過去了,他的眼睛依然緊盯著螢幕,氣得我直想打他屁股。
直到有次,糖球氣鼓鼓地嘟囔道,“不讓我玩手機,那我玩什麼?”
這句話突然警醒了我,也讓我意識到問題的根源,要想讓孩子戒手機,就得想辦法讓真實的快樂取代虛擬的快樂。
從那以後,我不再一心忙於自己的工作,而是用豐富多彩的親子時光填滿他的生活。
工作日晚上,我會陪糖球下棋或拼樂高,我倆經常合作搭建魔法城堡。或者一起玩桌遊,一起拼拼圖。
有時,我們共讀小說,讀完就讓他發揮想像,給故事編出不一樣的結尾。
有時,我們會舉辦茶話會,每次不同的主題,有時是爸爸講一講二戰時期的故事,有時是糖球講講最近看的一本故事書,還有時是我講講最近網上的八卦。
週末和假期,戶外運動剛成了我們的“必修課”。
羽毛球場上,我們揮汗如雨;公園小徑上,我們並肩奔跑;騎行途中,糖球興奮地一路說過不停。
小時候的糖球
我們還一起學游泳,糖球學得比我快,他主動當起小老師,指導我的泳姿。
此外,我們還定期策劃“探索日”,去植物園觀察花草樹木,去動物園餵食長頸鹿,或去天文館,去探訪宇宙的奧秘……
如今,糖球不僅自覺遵守“週末一小時手機契約”,閒暇時他還主動約我去大自然放飛,收穫實實在在的快樂和成長。
方法二:做“數字素養”的啟蒙師:教孩子駕馭手機,而非被駕馭
當然,在管控手機時,孩子難免會出現反覆、討價還價的情形。
這時候,身為父母的我們,千萬不要粗暴禁止,而是要耐心教會孩子與自己的慾望相處。
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的做法,讓我深受啟發。
沈教授的女兒剛上初中拿到手機時,每天能發50條朋友圈,甚至多次在校偷用手機被請家長。
挨批評次數多了以後,沈教授就與女兒商量怎麼解決手機問題。
當她女兒主動提出“不帶手機”或“換老年機”時,沈教授沒同意,反而堅持讓她繼續用智慧機。
她說:“我不能永遠給你老年機,管理手機其實是你學習控制慾望的過程,你必須去學怎麼跟它共處。”
女兒聽後,決定先刪除微信,免得自己總想玩。
然而不到一個月,她又重新安裝微信;感覺到失控後又再次刪除。
如此反覆刪了裝,裝了刪,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直到一年半後,女兒終於掌握了與手機和諧共處的技巧,學會了區分“需要”與“想要”,明白了何時需剋制,何時可放鬆。
在這漫長的過程裡,沈教授始終堅守一個原則:管控手機的核心,不是消滅慾望,而是教會孩子與慾望共處。
她主動讓孩子在可控範圍內試錯,在父母眼皮底下成長。
這樣,她就能及時給予幫助,引導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好方法,為孩子提供成長的力量。
畢竟,我們無法永遠替孩子做出選擇,但可以教會他們如何做出更好的選擇。
方法三:做“信任合作”的共建者:讓手機成為“盟友”而非“敵人”
隨著糖球年級的升高,學習內容愈發複雜,我輔導他作業也越來越力不從心。
今年春節,DEEPSEEK爆火,它強大的功能讓我眼前一亮,決定和糖球來一場大膽的嘗試。
我認真地對他說:“兒子,咱們讓AI來制定專屬學習計劃,你覺得怎麼樣?”
糖球聽了,眼睛裡閃爍著好奇和期待,迫不及待地下載了APP軟體。
他把之前的考試成績、作業情況等詳細資訊輸入進去。
不一會兒,一份專屬學習計劃就生成了。
計劃裡,除了完成學校佈置的作業,每天還安排了20分鐘的AI定製專項練習,這些練習精準針對糖球的薄弱環節。
週末則設定了趣味複習和錯題重做環節,讓學習不再枯燥。
剛開始,糖球對這種新的學習方式還有些不適應,偶爾會偷懶。
我沒有批評他,而是和他一起檢視AI生成的學習報告。
報告裡清晰地記錄著他的學習進度、掌握情況,還有鼓勵的話語。
糖球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漸漸有了成就感,學習也變得主動起來。
如今,手機裡的AI成了我們學習好幫手,它不再是讓我們擔憂的“敵人”,而是並肩作戰的“盟友”。
這次嘗試也讓我明白,只要善於利用科技,和孩子建立信任合作關係,就能讓手機為孩子的學習和成長賦能。
04
寫在最後
說到最後,很想跟大家分享作家劉娜的一段話:
“很多時候,不是手機奪走了我們的孩子,而是我們拱手把孩子推給了手機。”
當我們抱怨孩子沉迷手機,不妨先反思自己,是不是以忙碌為藉口,缺席了孩子的成長,讓手機成了填補孤獨的替代品?
從今天起,試著把“不許玩手機”的命令,換成“一起做遊戲”的邀請;
把“再看就沒收”的威脅,變成‘今天有什麼趣事要分享“的好奇;
把“天天就知道玩”的指責,轉化為“這個遊戲哪裡好玩”的真誠提問。
當我們用豐富的生活體驗代替簡單粗暴的禁止,用耐心的陪伴代替恐懼的說教,孩子自然會找到更健康的成長方式。
因為最好的教育不是築起高牆,而是開啟心門;不是控制使用,而是共同成長。
原創不易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請多多點贊、在看、轉發支援
姐妹們有商品、育兒等方面的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找“大管家貼心又靠譜,包解決,包滿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