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鳳凰網財經《IPO觀察哨》
金眼,銀牙,銅骨頭。
醫療服務行業向來流傳這麼一句俗語,用來形容眼牙骨三個行業的賺錢程度。其中,口腔醫療因兼具齲齒修復、種植牙體等剛性需求與正畸美白需求,過往被視為極具投資價值的優質賽道,近期擬赴港上市的山東滬鴿口腔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滬鴿口腔”)就是這個賽道的一員。
自2017年起,滬鴿口腔開始嘗試衝刺資本市場,先後攜手招商證券、海通證券、中原證券、國金證券推進上市程序,卻一一“折戟”。其中“二戰”創業板時,滬鴿口腔曾一度走到了問詢環節,但在回覆了深交所的問詢後又主動撤回上市申請。直到今年,滬鴿選擇“棄A轉H”,又聘請中金公司和DBS(星展銀行)作為聯席保薦人。
然而,隨著集採等特定因素的影響,疊加市場格局分散等自身屬性,口腔醫療行業的投資價值被市場重新審視,近兩年通策醫療、瑞爾集團、時代天使等上市公司的股價紛紛跌至低位,甚至一級市場的投融資行為也大幅減少。在此背景下,滬鴿口腔也不免受到影響,業績增速放緩,疊加供應商“疑雲”,這位上市“釘子戶”的第六次嘗試能如願嗎?
01
業績放緩又“清倉式”分紅
一顆成本2-3毛,售價9毛,到了終端卻被賣到70元,這是滬鴿口腔主營業務之一的合成樹脂牙,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假牙”、“義齒”。

成本與終端售價的巨大差異,使口腔醫療行業的暴利一覽無餘。過去幾年,滬鴿口腔合成樹脂牙所屬的口腔技工類產品毛利率高達63%,似乎是一門好生意。然而在近年集採的影響下,種植牙價格大幅下降,被視為種植牙“平價替代品”的合成樹脂牙的低價效應不再如過往那樣突出,市場受到影響。2024年前三季度,滬鴿口腔該業務僅增長了0.56%。
而滬鴿口腔另一主營業務——用於牙齒和口腔形態複製的彈性體印模材料(便於後續修復、矯正治療),其業績隨著口腔醫療行業增速的放緩而放緩,2024年前三季度僅增長了14.71%。
與此同時,在口腔醫療行業中,與種植並重的正畸業務,在滬鴿口腔並未得到好的發展。正畸業務作為非剛需醫療消費,自2014年起開始蓬勃發展,直到老牌外企隱適美、國產第一時代天使及正雅等國產新勢力多方混戰,讓滬鴿口腔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近年收入規模幾乎與2021年時差別不大,甚至在2024年前三季度下滑了3%。

這三項業務佔據了滬鴿口腔超60%的收入,因而極大地影響了其業績表現。
2022-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滬鴿口腔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8億元、3.58億元、3.04億元,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分別同比增長37.98%、6.58%;同期淨利潤分別為0.64億元、0.88億元、0.78億元,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分別同比增長分別同比增長27.69%、13.66%。
為了擴寬市場,如滬鴿口腔一般同處行業上游的耗材、器械公司紛紛奔赴海外,去賺國際市場的錢,滬鴿口腔也不例外,在美國、新加坡、印尼均設有子公司。然而從發展歷程來看,滬鴿口腔在海外發展並不一帆風順,2019年海外收入達到1.06億元后便歷經兩年的大幅下跌,直到2022年才有起色,近兩年雖有所增長但仍未達到2019年的收入水平。

事實上,無論是正畸業務受挫還是海外市場不順,均與滬鴿口腔的“彈藥”不足有關。
一般而言,滬鴿口腔因行業准入門檻高、技術壁壘強、產品標準化等特點,更容易參與市場競爭並開拓全球市場,形成規模化效應。但滬鴿口腔作為口腔醫療的上游耗材企業,相比於同屬上游的裝置企業不夠高階,市場競爭較為激烈,同時行業對研發和營銷的需求都較高,無論是研發新的品類還是開拓新的市場,都需要充足的資金投入。
而滬鴿口腔一直以來的資金實力都較為薄弱。2021年末,滬鴿口腔的貨幣資金為1.58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末,滬鴿口腔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1.16億元。
更不要說年初滬鴿口腔在提交港股上市申請前夕決定分紅1.61億元,超出了2024年前三季度末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金額,可謂是“清倉式”分紅,引發了市場對其後續是否能正常經營,及其進資本市場是否為了“圈錢”的質疑。
02
第五大供應商參保人數為2人
此前在創業板申請上市時,滬鴿口腔因三家供應商為其主要產品的關鍵原材料供應商,對這三家公司的具體資訊申請了豁免披露。此次在港股IPO,滬鴿口腔延續並擴大了這個“傳統”,前五大供應商及前五大客戶中的三家公司均未披露。不過,鳳凰網財經《IPO觀察哨》透過對比其此前的招股書及問詢回覆函,發現了一些“貓膩”。
2022-2023年,滬鴿口腔的第五大供應商均為公司G,該公司總部位於廣東省東莞市,於2018年與滬鴿口腔合作,為滬鴿口腔提供矽橡膠原料。對比滬鴿口腔此前的問詢回覆函資訊,同時滿足位於東莞、供應材料為矽橡膠,且與滬鴿口腔合作於2018年三個條件的公司,只有一家——東莞市可揚矽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可揚矽膠”)。該公司成立於2018年,成立即成為了滬鴿口腔的供應商。

在早年的創業板問詢中,深交所曾要求滬鴿口腔說明“報告期內發行人新增供應商的數量、採購金額及佔比,是否存在成立當年或次年即成為發行人供應商的情形”。滬鴿口腔回覆問詢函時,將2018年也納入報告期,卻沒有列出可揚矽膠的當年成立即成為供應商,並於次年成為前十大供應商的情況,這是滬鴿口腔關於供應商問題的第一處不合理。
不過,這畢竟是早期資訊,有所遺漏也有可能,但可揚矽膠作為滬鴿口腔供應商的不合理之處還不僅限於此。
第二處不合理在於,工商資訊顯示,可揚矽膠2023年的參保人數為2人,而這個參保規模的公司為滬鴿口腔提供了452.5萬元的矽橡膠原料。如果這家公司給每一位職工都盡職繳納了社保,那麼可揚矽膠則以2個人的數量創造出四百餘萬的銷售額,人效比已趕上阿里,這在製造業企業中實屬難見。

第三處不合理在於,可揚矽膠的實控人名叫劉金花,而曾經滬鴿口腔的影子股東里有一位名叫劉金蘭。在新三板掛牌期間,滬鴿口腔曾定向增發760萬股,前董事李軍認購的238萬股中,有約74%的股權為替他人代持,涉及57名“影子股東”,劉金蘭就是其中一位,為滬鴿口腔實控人宋欣的朋友。

劉金花與劉金蘭是否存在特殊關係,將成為滬鴿口腔與可揚矽膠的交易是否合理的重要判斷依據,如二者之間是否存在真實交易、是否有特殊利益安排等。對此,鳳凰網財經《IPO觀察哨》已向滬鴿口腔致函求證,截至發稿,並未得到回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