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公告:嚴查個人境外報稅!包括澳洲護照和PR,有華人接通知,補交百萬

中國方面突傳訊息…
近期,中國多個省市的稅務局相繼釋出公告,公開了數起境外收入未申報的典型案例。上海、山東、浙江和湖北稅務部門幾乎在同一時間向社會釋放出一個清晰訊號:境外所得的稅收監管,正在加速推進。

越來越多人的“全球收入”進入監管視野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多中國居民透過海外工作、投資理財、房產交易等方式獲取收入。但“走出去”的腳步越快,稅務合規的腳步也在加緊。
據稅務部門通報,稅收大資料系統透過交叉比對,識別出包括陳某、張某等人在內的數名納稅人,存在境外收入未依法申報的問題。在稅務機關約談與政策輔導後,相關人員依法補繳稅款及滯納金,總金額高達數百萬元。
這標誌著:過去相對模糊的境外所得監管,正被逐步清晰化、具體化。

資料透明時代:海外資產不再“安全隱蔽”

很多人仍存在誤解,認為只有境內收入才需要納稅。但根據中國稅法規定,只要你是“稅收居民”,無論收入來自哪個國家,理論上都應向中國申報納稅。
這背後的關鍵機制之一是 CRS(共同申報準則)
CRS是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起的一項全球稅務資訊自動交換制度。目前已有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加入該體系。簡單來說,如果你在澳大利亞、新加坡或其他CRS參與國擁有金融賬戶,相關資訊將自動報送給中國稅務機關。
被交換的資訊包括:
  • 銀行賬戶餘額
  • 利息、股息收入
  • 投資產品交易收益
  • 納稅人識別號等關鍵身份資訊
正是基於這些透明資料,稅務機關可以準確識別是否存在未申報的境外所得。

哪些人群和哪些收入屬於監管重點?

根據現行《個人所得稅法》,以下群體需對境外所得承擔納稅義務:
  • 在中國有戶籍或經常性居住的個人(即使擁有外籍或外國永久居留身份)
  • 無住所但在境內居住滿183天的外國人或華人
至於境外所得,常見包括:
  • 在境外工作的工資薪金、勞務報酬
  • 海外房產出租收益
  • 外資股息紅利、利息收入
  • 海外公司投資所得或資產轉讓所得
  • 其他由海外機構或非居民支付的偶然收入
對於這類收入,大部分情況下需要與境內所得一併申報,綜合計算應納稅額。但也有部分分類所得(如房租、利息、股息等)單獨計稅。

已在海外繳稅,還需要在中國納稅嗎?

中國的稅法允許 境外已繳稅額抵免,即若在境外已依法繳納所得稅,可在中國應納稅額內按比例抵扣。
但請注意:抵免不是自動進行,而需要個人在納稅年度次年內主動申報,並提供有效繳稅證明和計算資料。超過申報時限,將可能喪失抵免資格。

若未申報,後果如何?

稅務機關有權對未按時申報的個人依法追繳稅款,並加收滯納金或處以罰款,嚴重者還將納入納稅信用黑名單,影響個人信用和未來出入境、貸款等活動。

提醒:合規,是最好的避險

隨著國際稅收資訊壁壘的打破,個人“藏在海外”的資產越來越難以躲過監管視線。CRS的大範圍實施,配合中國稅務機關日益成熟的資料分析系統,境外所得正在被逐步納入可控範圍。
對於有海外投資、工作或資產配置的中國居民來說,儘早進行專業稅務規劃,遵守申報義務,是規避法律風險、維護財務安全的理性之選。
境外收入並非“灰色地帶”,而是一塊需要認真對待的“合規高地”。
中澳之間最新新聞熱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