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10年的中美關係,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分界線,是2016年7月南海對峙。
當時美國以南海仲裁為藉口,企圖動用軍事力量打壓中國,派遣“里根號”和“斯坦尼斯號”兩艘航母,以及10艘護衛艦、導彈驅逐艦,150架戰機進犯南海。
中國則動員東海、南海、北海三大艦隊精銳集結西沙海域,四名上將親臨指揮,東風21D導彈緊急待命,彈藥都下發到了連隊。
7月5日美軍隱藏航母和艦隊座標,雙方戰鬥一觸即發,後因中國公佈轟六K在黃巖島上空巡航照,表明已知曉美軍航母位置,根據“發現即摧毀”原則,美軍只能撤退,才結束了這場冷戰後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軍事對峙。
2016年的南海對峙,中美兩國都在淡化處理,但其實際具有古巴導彈危機一樣的重要歷史意義,將來極有可能,被寫進歷史著作。
第二階段分界線,是2018年中美貿易戰。
南海對峙是奧巴馬政府的事情,美軍不戰而退極大挫敗了美國的威信,使美國倍感危機。
這是美國在冷戰後,首次遇到如此強悍的對手,美國在東南亞僕從國面前顏面掃地,必然會採取報復。
特朗普半年後接任,上任演講時33次提及中國,但2017年11月訪華,中方仍給予他極高規格的接待,雙方還簽署了大量合作協議,結果2018年3月,特朗普翻臉,依據“301”條款,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大規模徵收關稅。
中美關係走到此時,已經不可能再回到親蜜狀態。
之後美國不斷制裁中國科技企業、大學、機構,抓捕孟晚舟、斷絕中國高階晶片供應,美國不斷主動向中國挑釁,火藥味越來越濃。
中國則一直勸美方保持冷靜,不要發癲,癲來癲去,最後只會癲到自己。
這幾年時間中國人心惶惶,有部分悲觀情緒在民間泛起,不少民眾認為中美必有一戰,我深圳幾個朋友,都焦慮得在地下室儲存物資,連戰時逃生路線都想好了。
這次對抗式競爭的最高潮,是2022年8月佩洛西竄訪臺灣,中國以圍島軍演回應,一度達到中美關係最緊張的時刻。
後因俄烏戰爭和巴以衝突,美國主要精力被牽制,美國對中國打壓略微下降,到2024年9月後,烈度再次降低。
因為那年9月,中國試射了一枚導彈。
第三階段分界線,就是2024年9月中國試射洲際導彈。
特朗普本來會正常連任,因為防疫不力,拜登意外接手,其上任後基本保持了特朗普對華基調,沒有取消關稅,也對華增加制裁。
但民主黨的好處是情緒穩定,拜登也在多個場合屢次宣告“中國是美國最大的競爭者,俄羅斯是美國當前最大的威脅”。
拜登這句話並不是場面話,是民主黨精英對外政策的濃縮。
我已經寫了七年國際政治,寫國政寫久了,常常要琢磨各國領導人的談話,琢磨久了,你就慢慢能摸索感知出來,他們在公共場合說的,哪些話是真話,哪些話是假話。
我多年的職業直覺告訴我,拜登這句話是肺腑之言,並不是為了麻痺我們。
為了保住美國冷戰果實,團結歐洲強國,拜登政府操縱了俄烏戰爭,將主要精力放在壓制俄國,對中國打壓的烈度略微降低。
因為支援俄烏戰爭、突發疫情、無限QE,美國內部矛盾加劇,拜登在任這四年通貨膨脹爆炸,美國人民的生活質量快速下跌,拜登政府四年,對外主要亂俄烏,對內主要壓通脹,和中國保持冷漠敵視但不至於過度惡化,沒有出現武力對峙的極端情況。
而中國之所以在2024年9月試射那枚價值8億的洲際導彈,跟美國通脹有關,為了扼制通脹,美國停止加息,開啟降息週期,降息後國際資本會緩慢離開美國本土,進入其它國家。
而通常這時候資本流入國會被有意做局,以驅趕國際資本再回到美國。
2024年9月18日,美國本輪第一次降息開始。
9月25日早上8:44分,美國降息一週後,中國40年來第一次試射洲際導彈,導彈飛行1.2萬公里後,精準落入太平洋預定海域。
這枚導彈的意思是:任何人別想動我們,敢動,我們打得著你。
這次試射導彈型號並未正式對外公佈,群眾們猜測是東風-41,發射前也是通知過美國的,美國那邊對導彈試射的新聞報告,少有的客客氣氣。
試射之後,美國國內忙於大選,對外精力還在俄烏與巴以之間,中美之間再無大事發生。
中美第四階段分界線,是2024年12月底到特朗普上任這段時間。
2024年12月底中國軍工衝業績,猛爆各式新裝備,包括成飛、沈飛的兩款六代機(官方低調沉默)、西飛空警3000預警機、電磁彈射兩棲攻擊艦076、時速450公里全新高鐵。
加上之前公佈的反隱身預警無人機、星地雷射100Gbps超高速高分辨遙感影像傳輸、機器狗、機器狼、智慧無人機等,極大地衝擊到了美國高層對中國的看法。
這還沒完,中國在農曆新年前後,還秀了秀機器人和deepseek。
特朗普在競選前,對中國的表態是“加60%關稅”,他上任後一個多月,到現在對中國幾乎沒怎麼公開談論過,唯一做的是加徵10%的關稅,跟競選前說的60%相差甚遠。
特朗普另同時要加徵墨西哥和加拿大25%的關稅,暫緩延期一個月。
美國每年從加拿大、墨西哥、中國進口1.2萬億美元的商品,佔美國進口總額43%,也佔美國GDP的5%。
跟特朗普第一任剛上班,就怒氣衝衝殺向中國不一樣的是——
整個美國高層現在對中國的態度明顯有變化,從2017年的憤怒,變成了2025年的平靜。
我個人推測,美國高層基本已經認命了。
常人面對創傷事件,通常要經歷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五個心理階段。
其實一個國家也是這樣的。
2016年中美南海對峙,美國自蘇聯解體後,第一次無法採用暴力壓制一個國家,美國對中國崛起是否認的。
之後美國心態轉向憤怒,對中國實施大規模製裁,這期間我們像一個冷靜的醫生,看著一個平時生活幸福,但突然身患絕症而失態的患者,只是好心勸對方不要發癲,而沒有跟對方一起砸東西。
美國最為憤怒的表現,是2022年8月佩洛西竄訪臺灣,現在回頭查閱歷史,這是中美最有可能爆發戰爭的危急時刻,但中國依然決定冷靜處理,以事後連續圍臺軍演應對,避免了一場世界大戰。
面對這八年時間的糾纏,中國這邊的態度就是,你鬧事我不鳥你,你搞事我對等制裁你,你要好好談生意,那可以,隨時歡迎過來。
像這次美國給中國加10%的關稅,中國就對等反擊,對美國出口的原油、煤炭、天然氣等產品加徵15%的關稅,對農業機械、大排量汽車、皮卡加徵10%的關稅,對美國13家軍工企業及高階管理人員採取反制措施,嚴控鎵、鍺、銻、石墨、超硬材料對美出口。
要好好談,就好好談;要成天搞事,就對等回擊。
在發洩後完憤怒後,美國繼續拿tiktok、關稅、中概股、臺灣等問題跟中國討價還價,中國一概不做理會。
2024年到現在,這一波中國科技大爆發,應該把美國高層心態給搞崩了。
從2018年開打貿易戰,到2025年這七年時間,美國多方對中國進行圍堵,把中國堵成了全球第一汽車出口國、全球最大的晶片生產國,總出口額還提升了35%。
開打貿易戰時,中國晶片出口額是5600億元,現在是1.1萬億,2023年已佔全球晶片出口的26%,比美國還高3個點,2024年生產的晶片,預估超過2萬億人民幣。
2018年中國汽車出口共115萬輛,2024年出口共641萬輛。
2018年中國只有一艘航母、15艘驅逐艦,2024年中國有了3艘航母、60艘驅逐艦。
2018年中國只有20架殲20,2024年中國預估有了300-400架殲20。
被針對最狠的華為,2021年時營業額掉到6368億,2024年又回到了8600億,差不多回到了2019-2020年的水平。
美國打壓這麼久,中國反而日益強大,白白辛苦這麼多年。
特朗普這一次做總統,跟八年前氣勢洶洶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我認為他已經直接度過了沮喪期,進入了接受期。
美國現在還有什麼領先全球的?
最大的領先是美元這個世界貨幣,其次是生物製藥、高階晶片、軟體設計等,許多科技產業已經開始落後於中國。
中美關係,不是美蘇關係。
冷戰時的美蘇,老死不相往來,雙方沒有任何溝通,而中美之間一直沒有走到那一步,中國的公司還在美國上市,美國的特斯拉還是中國給救活的。
中國一直很冷靜,只想好好發展,但也不懼你上門搞事。
美國那邊發癲要抓中國科技軍工人才的時候,中國都沒有反抓美國科學家。
所以民主黨定位中國是“最強大的競爭者”,而不是“最大的威脅”,其實是沒錯的。
特朗普這一次上臺後,我個人感覺,美國對華髮癲期應該過完了。
美國已經認命了,確實摁不住,以舉國之力都摁不動,就這麼過吧,收拾其他事情更重要。
特朗普這一次明顯沒把重心放在對付中國,他在忙著砍部門、壓貪汙、裁公務員、停俄烏戰爭、替以色列搶加沙、向全世界加關稅。
中國是當前世界體系的受益者,我們是希望這套體系不要崩得那麼快,還要在其中好好發育十年。
我們甚至不希望美國崩得太快,讓美國有序退守美洲才是收益最大的路徑。
美國好像也意識到,對自己最有利的模式是和平退守美洲,所以特朗普看加拿大和墨西哥越看越不順眼。
中國這邊,也沒流露出任何做世界霸主的態度,世界新的體系還在摸索構建當中。
我相信未來二十年左右,舊的雅爾塔體系才會消失,新的世界體系才會形成。
世界正在急速變化,印度和印尼經濟總量,將在未來兩三年超過日本和韓國,巴西也將要超過義大利,直追法國,俄羅斯也快要得到喘息之機,德法英日正在快速下降,亞洲發展中國家快速崛起。
世界強國將集中在亞洲區域,後面是亞洲的世界了。
不開玩笑的說,美國後面三十年,最大的敵人是印度,因為印度,將會跟美國在金融、軟體、第三產業展開對攻。
回首這些年中美髮生的事情,最危險的其實就兩件事,一是南海對峙,二是佩洛西竄訪臺灣。
還好中國做出了最有戰略定力的選擇,還好,我們平安度過了這十年,相對艱難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