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讀者來留言說,人在飛書,已經中招了,等待賠償中,由於涉及的人數不少,賠償金都是統一標準,上下的空間不大,也就無所謂爭取不爭取了,已經開始刷題了,準備另謀生路了。
看了眼網際網路八卦中心某脈,果然飛書精簡最佳化這件事成了熱榜頭條。
飛書CEO謝欣在3月26日也發了全員信,宣佈適當精簡規模,進行新一輪組織調整。
原話是這樣的,“我們也發現了組織自身存在的問題:團隊規模比較大,但組織不夠精幹,大家也感受到效率在變低,力量不夠聚焦,這不利於業務的長期發展。”
近幾年飛書人員規模不斷增長。從2021年的超2000人,增長至2022年超8000人。而現在這個數字,在5000人左右。
我算是飛書的高頻使用者,而且用的很早,18年在位元組實習的時候就用這個產品,當時應該還是內部的文件工具,後來不斷的加了很多新的功能,最終成為了一個面向外界的產品。
現在日常整理資料也是在使用飛書,並不覺得飛書有多好用,只是幾個其它的對手太弱了不禁打,使得可用的選擇並不多。如果讓寫出自己使用飛書時都難受體驗,我肯定也是能洋洋灑灑寫出一篇文章的。
飛書為什麼裁員?我的淺見就是,飛書沒有掙到足夠的錢,去支撐起如此龐大員工規模。
它的主要競爭對手是釘釘和企業微信,都不簡單。
前者基本搞定了大大小小的傳統企業、機構機關,後者背靠著日活十億巨獸,都有自己深且寬的護城河。
工具這東西,一個機構一旦長期的使用後,別管它多挫多難用,切換成本真的是難以想象。作業系統的地位為什麼難以撼動,也有這方面的因素存在。
如果新產品的體驗升級,沒有遠遠超過新舊產品切換所帶來的痛感,那大機率新產品的推廣是一件極其難的事情,即使已經優秀了不少,還是遠遠不夠,先發優勢在有些場景就是核心競爭力。
再者說了,飛書有句口號,先進企業用飛書,請問先進企業多佔比是多少,給個百分之一的比例都算高了吧,二八定律永遠有效,如果是想賺使用者賺市場的錢,接地氣是最重要的,是否先進倒是在其次。
再再者說了,有人說飛書很好用,搞定了員工,這句話對了,但也有潛在的意思是說飛書沒有搞定老闆。
舉個例子,在有些企業,老闆就是天,說話深不可測的,可能前後都不一樣,指望透過飛書詳實的會議記錄功能,來溝通說老闆你之前是這樣指示的呀,我們就是按這個推進的呀。你猜此刻有了其他想法的老闆會開心的說,對對對你說的對嗎。
這事情太複雜了,再生產力上飛書當然是做到了一些先進之處,但在如何巧妙的匹配匹配市場需求上,飛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後,這篇文章其實是拿飛書寫的。

關鍵詞
就是
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