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作者:板栗媽媽
來源:板栗媽媽呀(ID:gh_15b159ded4ae)

又到了檢驗學習成果的考試季,媽媽群裡常聽到家長感慨:
“孩子垂頭喪氣回來,說‘考不好沒關係’怕他不上心,批評又怕傷自尊,到底怎麼溝通呢?”
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面對失敗時的態度,70%取決於父母的第一反應。
比起空洞的安慰,不如學學高段位的父母,用三句話搭建“挫折修復系統”,讓一時的失利成為向上的階梯。
01
“你看起來有點失落,願意和我聊聊嗎”
——先接住情緒,再解決問題
斯坦福大學曾做過追蹤實驗:考砸後被直接安慰的孩子,62%會在下次考試前產生焦慮迴避行為;而被接納情緒的孩子,89%能主動分析問題。
鄰居曉雯的做法值得借鑑。
女兒數學單元測不及格,她蹲下來平視孩子:“媽媽看到你攥著卷子的手在發抖,是不是很難過?媽媽讀書時也有過考砸到躲在被子裡哭的經歷。”
女兒眼眶一下子紅了,原來是擔心辜負媽媽期待。當孩子感受到“被看見”,就會卸下防禦機制,主動說出:“計算總出錯,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肢體語言的力量遠超語言:拍拍後背的溫度,比“別哭了”更治癒;遞張紙巾的沉默,比“下次加油”更有力量。
此時家長只需做兩件事:開啟傾聽模式,用“嗯”“媽媽理解”回應;等孩子說完後,輕輕問一句:“現在感覺好點了嗎?”
02
“這次考試有讓你覺得可以更好的地方”
——用提問代替評判,引導孩子反思
家庭教育作家劉稱蓮在《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中寫過:
“指責會讓孩子大腦處於‘戰鬥狀態’,而提問能啟動‘思考程式’。”
同事張姐的做法堪稱教科書。兒子科學考了78分,她指著錯題本問:
“這道關於月相的題,你考前複習時明明說掌握了,現在看來是哪裡卡殼了?”
孩子盯著試卷說:“考試時把‘上弦月’和‘下弦月’記反了。”
張姐順勢引導:“那我們試試用‘上右缺、下左缺’的口訣來記?”母子倆當場畫了張記憶圖。
這裡有個黃金法則:把“粗心”細化為具體行為。
比如不說“你總是粗心”,而是問:“這次是漏看了單位,還是計算步驟寫錯了?”哈佛大學研究顯示,這種“問題具象化”溝通,能讓孩子解決問題的效率提升40%。
03
“下次想怎麼調整?需要我做什麼”
——把主動權還給孩子,讓成長髮生
日本教育學家岸見一郎在《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
“孩子只有在‘自己決定’的事情中,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動力。”
新聞裡一位爸爸的做法讓人眼前一亮。
女兒初二物理不及格,他沒有直接報補習班,而是問:“你覺得現在上課能跟上嗎?需要爸爸幫你做什麼?”
女兒想了想說:“公式總是記混,能不能每天睡前幫我抽背5個?”後來孩子主動提出每週做2套實驗題,期末成績提升了23分。
關鍵點在於:用“選擇題”代替“填空題”。
比如不說“你必須每天刷題”,而是問:“你想每天放學後先整理錯題,還是週末集中覆盤?需要我幫忙準備錯題本嗎?”當孩子說出“我想試試”時,執行力會提升3倍以上。
這又讓我想起了最近,北大數學天才韋東奕開賬號日漲千萬粉上熱搜的事。比起他帶來的巨大流量,我更關注他在數學領域取得的矚目成就。他對數學的熱愛和執著,完全是源於內心的自驅力。
他的成長經歷也啟示家長們,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要注重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而不是一味地施加外部壓力。
04
不同成長階段的溝通心法
小學初段(7-9歲):具象化引導,比如指著錯題問:“這個數字如果寫大點,是不是就不會看錯了?”用“進步本”記錄每一點小改進。
小學高段(10-12歲):引入“成長型思維”,如說:“這次沒掌握,說明我們又找到一個進步的機會。”
初中生(13-15歲):保護自尊心,私下溝通時說:“我相信你對自己有要求,需要我怎麼配合?”
高中生(16-18歲):做“資源型家長”,問:“聽說你們班學霸有個複習提綱,需要我幫你聯絡影印嗎?”
考後溝通的四個“不能踩”雷區:
橫向比較:“你看同桌又考了滿分”(潛臺詞:你不如別人)
翻舊賬:“上次就提醒過你”(否定當下的改變可能)
貼標籤:“你就是不認真”(固化行為而非就事論事)
過度焦慮:“這樣下去怎麼得了”(傳遞恐慌情緒)
05
作家龍應臺說:“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而且很短,只有十年。”
在孩子願意向我們敞開心扉的時光裡,與其做“糾錯機”,不如當“腳手架”——用接納托住情緒,用提問引發思考,用支援賦予力量。
下次孩子帶著失意回家時,請記得,比成績更重要的,是讓他看見:哪怕世界偶爾崩塌,父母永遠是最溫暖的修復力。
畢竟,真正的教育不是避免失敗,而是讓孩子在愛與信任中,學會自己長出抵禦風雨的翅膀。
你準備好對孩子說這三句話了嗎?或者,你曾用哪句話打動過考砸的孩子呢?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育兒智慧”,讓我們一起做成長型父母!
-END-
來源:板栗媽媽呀(ID:gh_15b159ded4ae),中文系媽媽,親子閱讀推廣人。分享親子溝通經驗、高認知育兒方法,想用一本書解決一個育兒難題,同步實現自我成長。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贊”和“在看”,我都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