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君 · 主播 | 週週

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週週。
今天,我們繼續來共讀乒壇名將鄧亞萍的代表作《心力》。
上一節,我們講了在關鍵場合,遭遇壓力時的三個應對策略,分別是:用思維阻斷法清空雜念,把注意力集中在要做的事情本身上;
提前準備失敗清單,讓自己對可能出現的意外狀況做好預判和應對措施;
給自己設計一些專屬的小動作、小儀式,在重要場合提升掌控感,讓心態更輕鬆。
那麼,在這一節中,我們來講講,怎麼利用角色定位和特定動作,喚醒自己的強大人格,激發潛能,找到最好的狀態。

利用角色定位讓自己更強
什麼叫“角色定位”呢?
這個理論是美國著名營銷專家艾·里斯與傑克·特勞特提出來的,意思是說,人的自信,有時來自於“我是誰”的設定。
你要幫自己找到一個好角色,然後用這個角色的心態去面對挑戰。
舉個例子,你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職場人,每天到點上下班,好幾年沒有技能上的長進,薪水也平平。
假如你給自己設定一個“角色定位”,並且不斷向這個角色靠攏。
比方說,定位自己是一個“有著極強的學習力,能飛速提升專業技能”的職場人,用這個角色的心態去工作,漸漸地,你會發現,自己跟以前不一樣了,正在向著你設定的角色轉變。
利用“角色定位”,我們不但可以提升自信心,還能找到比平常更強大的自己。
比如籃球運動員科比,他有個綽號叫“黑曼巴”,這是一種毒蛇,體型纖細,攻擊速度極快。
為什麼科比要給自己起這麼一個綽號呢?這其實就是他給自己的角色定位。
他希望自己在球場上,能夠像“黑曼巴”一樣,速度極快、攻擊力極強,最好是讓對手都怕他,見到他就秒慫。
給自己一個好的角色定位,可以幫你發現“你是誰”,讓你有更直觀的目標和方向,去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成就更好的自己。


用特定動作喚醒“強大人格”
除了“角色定位”,我們還可以用特定動作喚醒自己內在的強大人格。
心理治療專家梅欽鮑姆提出了認知行為矯正法,認為行為可以塑造自我認知。
簡單打個比方,你攙扶老人過馬路,這個行為讓你覺得自己是個好人。
當我們找到一個讓自己更自信的人設,並且刻意去做和這個人設相符的事,就會加強自我設定,相信自己就是這樣的人,發揮出極致的潛能。
舉個例子,鄧亞萍曾在劍橋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漫漫求學路,一讀就是五年,終於就要等到博士論文答辯的時刻了。
在英國,博士論文答辯只有一次機會,如果沒過,就會被當場“斃掉”。
鄧亞萍去問自己的指導教授,答辯會持續多久?
教授說,不知道,有的人可能一小時就結束,有的人可能會答辯一整天。
鄧亞萍又問,那審查委員們會問什麼問題?
教授還是不知道。
鄧亞萍最後又問,能不能去旁聽同學們的答辯,瞭解一下情況?
教授告訴她,不行。
在完全不瞭解情況的狀態下去答辯,鄧亞萍的壓力超級大,最後實在沒轍了,她就用了這個心理學技巧,用特定動作喚醒自己的強大人格,結果還真管用。
答辯前,她努力做足了準備,答辯當天,走進教室,一上發言臺,鄧亞萍就把書包裡裝著的論文“啪”地一聲放在桌上。
然後從容地對答辯委員們說,論文裡的內容,都在她腦子裡,不需要再看論文了,請大家儘管問!
神奇的是,做了“扔書包”的這個動作後,鄧亞萍覺得,自己彷佛又回到了當年的乒乓球場上,找回了那個霸氣且自信的自己。
接下來,答辯進行了三個小時,非常順利。
你看,當我們想要讓自己內心覺得更強大時,就刻意去做一些符合“強大人設”的事,用行動去操縱自我認知,喚醒內在特定的人格。
就像鄧亞萍在答辯開始前“丟書包”、不看論文直接答辯,這些舉動,是不是特別霸氣、顯得信心十足?
正是因為她刻意去做了這樣霸氣的事,所以整個人的狀態也就跟著霸氣了起來。也就是說,她利用一系列霸氣的行為,喚醒了內在霸氣的自己。
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也深諳此道,從職業生涯初期開始,打每場比賽前,他都會往空中撒止滑粉,然後張開雙臂,在紛紛落下的粉末中,就像接受膜拜的帝王一樣。
這個著名的賽前儀式,也是一種加強人設的方法,詹姆斯用這個動作,喚醒好勝的自己,向對手宣告,這場球他志在必得!
向這些優秀的運動員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應用人設強化自信心,發掘隱藏的強大人格。
首先,你要找到一個讓自己更自信的人設,可以是霸氣的、聰明的、細心的,等等。
然後,去做和這個人設符合的事,用一些特定的動作,顯著提升自信心。


好的對手會讓你遇強則強
想讓自己更強,除了從自身找方法,還可以透過競爭實現。
良性競爭能帶來動力增長,激發我們的潛能。
不過,我們要用正確的態度去看待競爭,競爭不是“威脅”,而是“挑戰”。
作為運動員,有一個好對手,對於每個運動員來說都非常重要。
比如,同樣身為乒乓球奧運冠軍的張怡寧,在巔峰時期的水平大家有目共睹,我們都說,看張怡寧打球毫無懸念,她本人比賽的表現也非常淡定。
但是,在2004年之前,張怡寧尚未達到今天說的“無敵是多麼寂寞”的狀態。
當時,王楠曾多次戰勝過張怡寧。
從1999年到2003年,在張怡寧達到運動生涯巔峰之前,可以說,王楠壓制了她很多年。
和王楠比賽的這些年,是張怡寧走過的最艱難的一段路,但也正是因為有戰勝王楠這個目標,她的整體實力才能迅速提高。
這就是好的對手帶來的力量。
美團創始人王興曾經說過:
“競爭的意義在於競,不是爭。
不是為了擊敗商業上的對手,而是為了比對手更早達到目標。”
他還打了這麼一個比方:我們和競爭對手的關係就像在開車,你要時不時看一眼後視鏡,但是你不能盯著後視鏡開車。
對於競爭,你死我活永遠不是最終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不斷挑戰和進取,透過反思和超越,不斷自我成長。


一招找到自己的好狀態
接下來,我們要給大家介紹一個方法,可以幫你迅速找回好狀態。
在比賽中,運動員之所以覺得很順利,運氣好,比賽難度降低,很多時候是因為內在信心的累積,他們產生了一種自己“很強大”的感覺。
同樣道理,對我們普通人來說,不管是要和客戶談判了,要上臺演講了,還是要參加考試了,如果你想調節自己的狀態,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製造或者強化自己很厲害的感覺,從而打造自己的高能時刻。
說到高能時刻,鄧亞萍有過很多類似的體驗。
在1991年的世乒賽女單決賽上,鄧亞萍對戰朝鮮運動員李粉姬。
兩年前,她曾經輸給過李粉姬,而且當時已經打到決賽了,身體本應很疲倦,但是,那場比賽,鄧亞萍說,她至今都印象深刻,因為自己全場都打得很順。
對手的球有些明明很難接,但她就是能接到,還能殺回去,感覺自己的反應非常敏銳,氣勢越來越盛,進入高能狀態,最後順利地3∶1獲勝。
在高能狀態下,我們常常有著最佳表現,匈牙利知名心理學家、積極心理學奠基人之一的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把這種狀態稱作“心流”。
他指出,這種最佳狀態,本質上就是一種 “自信心的迴圈”。
那麼,有什麼辦法能幫我們進入這種高能時刻呢?
前面說過,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對自己充滿信心。
但是,只是口頭上說有信心是不行的,這裡告訴你一個秘訣,也是優秀運動員常用的方法,叫作嘗試“挑戰清單”。
也就是在任務開始前,先嚐試一些比平常難做一點的事,嘗試那些很有挑戰,但失敗了也不會怎樣的事,讓自己快速進入狀態。
比如,NBA的金州勇士隊當家球星斯蒂芬·庫裡,在比賽開始的幾分鐘,經常會去投一些特別離譜的球,比如在很遠的地方投三分,或是明明有很多人防守,他還硬要投籃。
他把這個技巧叫作“檢查手感熱度”,如果很難的球都能投進,那代表他今天手感很好,接下來打的每一個球,都會很有自信,當自信來了,就很容易進入高能狀態。
那如果那些很難的球沒投進呢?答案是沒有影響。
因為原本就很難進,屬於挑戰,投不進也很正常,對自己的狀態沒有任何影響,接下來穩紮穩打地發揮就好了。
好,我們總結一下:好狀態其實是一種自信心的迴圈,要說服自己相信“自己狀態很好”需要一些客觀的證據。
你可以利用挑戰清單先做一些有難度的事,如果做好了,就會信心倍增。
好了,講完了怎麼讓自己更強大,下一節,我們再來聊聊怎麼克服拖延症,更加高效地生活和工作。
讓我們下節不見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