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姐妹們,你們聽說過“窩囊文學”嗎?
“我惹到我,那你算是踢到……棉花了” “你給我等著,等我過兩天就忘了”。“如果你觸碰到了我的底線,那麼我就會放低我的底線。”

圖源小紅書
它能火起來,就是因為現實中,有太多人迴避,甚至是害怕衝突的。
不光大人,很多孩子也會有類似的困擾。
比如被同學說了難聽的話,明明心裡很不舒服,嘴上還要說沒事;
或者被安排了不想做的事,自己想拒絕,最後還是硬著頭皮點了頭。

心理學上有個說法:所有恐懼,本質上都是“過往經歷”在當下的投射。
對他們來說,這是一種近乎本能的選擇。

害怕衝突
因為沒人給自己撐腰
網上有個叫@銀玫瑰的女孩,分享了自己維權的經歷,被譽為“麥當勞爽文”,還獲得300多萬點贊。

高考結束後不久,她和家人去麥當勞吃飯。
期間兩個男孩打鬧,不小心把可樂撒了女孩一身。
就算不是故意的,但至少要說句對不起吧?
結果一個男孩直接跑了,另一個男孩站在原地不說話,
反倒是女孩媽媽主動圓場:“沒事,這能洗掉。”
男孩就借坡下驢,說:“能能能”,轉身就回座位了。
其實最讓女孩難受的,是自己爸媽的態度。
因為被潑了水,女孩的臉色不太好看,爸媽卻說她“小肚雞腸”。
所以原本只想對方道歉的女孩,去找那兩個男孩正面溝通了:
“你好,兩位,我的衣服,褲子,因為你們倆的過失被弄髒了。 我需要清洗,我需要你們賠我30塊錢乾洗費,你們倆商量一下到底是均攤還是怎麼出?”
全程微笑,語氣溫和,但態度堅定。
最後兩個男孩招架不住,乖乖轉了錢,也補上了遲來的道歉。

這段經歷,之所以能引發這麼多人的共鳴。
有人讚揚女孩的勇敢,也有很多人說自己也有女孩同款喜歡“息事寧人”的父母。
其實很多父母會替孩子說“沒關係”,是因為站在他的角度,這真的是件小事兒。
衣服髒了洗洗就乾淨了,何必影響心情、浪費時間去做爭執呢。
這類父母可能自己本身是大度的人,也可能是怕麻煩、不善於討價還價的人。
但站在孩子的視角,這並不是小事一樁。
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過一個“課題分離”的概念,用大白話解釋就一句:
“誰的事,誰負責;誰的情緒,誰承擔”。就像手機欠費要自己充話費,不能指望別人替你交錢。
孩子她作為當事者,她的態度和感受,是最不應該被忽略的。
如果孩子覺得沒關係,那才就是沒關係,父母不用替孩子抱不平。
如果孩子覺得受到了冒犯、受到了委屈,那就是她要解決的課題。無論她要求道歉,還是賠償,都是正常的訴求。
父母要做的不是勸她大度,而是需要堅定的跟她站在一邊。

因為如果連父母都在幫別人,那在孩子心裡,衝突本身就是一種“錯”。
他們沒有機會學習如何守護自己的邊界,表達自己的訴求。
長此以往,孩子容易變成了別人的“老好人”,總是受窩囊氣。

“害怕衝突”的孩子不是高情商,反而很受傷
我們總覺得:情緒穩定的孩子,核心更穩;顧全大局的孩子,更招人喜歡。
但情緒穩定不是完全沒脾氣,大度體面也不是忍氣吞聲。
這兩點,本身和“敢於面對衝突並不矛盾”。
甚至有時候,適當的衝突,還能讓別人正視你的訴求,尊重你的感受。
看過一個網友分享自己的經歷:
他的女友新買的手機,出現了質量問題,兩個人去商場退貨退款。
剛開始,兩個人態度很好,一直和店員擺事實、講道理。
店員也承認手機有問題,但一直在推諉,意思就是“你自認倒黴吧”。
女友越說越生氣,終於忍不住,在商場裡大聲質問對方,引來了不少人圍觀。
網友呢,也聲稱要給市場監控部門電話,投訴店家的行為。
結果這麼一鬧,店員態度反倒好了,事情也很快得到了解決。
所以說,很多時候,發脾氣可要比一昧的講理要管用。
退一步來說,如果孩子總是生悶氣,他的壞情緒也不會憑空消失。

將來某一天,它們會以更可怕的方式爆發出來:
有的人變成了“討好型”人格,極度敏感,別人說話衝點,他都得難受半天;
有的人習慣性“被動攻擊”,有話不好好說,總是靠摔門、冷暴力來發洩;
有的人像一顆不定時炸彈,平時挺隨和,卻會因為一點小事突然爆發;還有人成了“窩裡橫”,在外面忍氣吞聲,回家卻對最親的人撒氣。
這些擰巴的性格,其實都是在為自己過去的沉默買單。

教會孩子
如何恰當表達“攻擊性”
人生在世,很難避免衝突和矛盾。
真正強大的人,不是不會生氣,而是知道怎麼合理地生氣。
不是迴避衝突,而是懂得如何在衝突中守住自己的邊界。
所以,除了教孩子“溫良恭儉讓”,我們更要教會他們:
如何正確地表達攻擊性。
比如說,怎麼和人發脾氣。
我們得讓孩子明白:
發脾氣,並不意味著要怒吼、摔東西、說難聽話。
我們是為了表達立場,而不是製造衝突。

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只要說清楚:
誰做了什麼,自己為什麼不舒服,希望對方怎麼做,這就足夠了。
在心理學上,有個XYZ陳述法,格式是:當你在Y 情境下做 X 的時候,我感到 Z。
比如當你一直模仿我說話時,我覺得被嘲笑,有點難過。
這種直擊要害的表達,要比沉默或哭鬧更有力量。
如何得體的拒絕人,同樣是孩子必學的一門功課。

最近網上大火的“三明治拒絕法”,就適合教給孩子。它分為三個步驟:
①肯定對方的意圖;
②明確拒絕;
③找補:給出原因、找出替代方案、或者傳達善意。
比方說親戚暑假找你輔導孩子功課,你不想,可以說:
謝謝您信得過我哈,但我真的沒法去,這個假期我要實習,您還是找專業的老師輔導效果會更好。
這樣既表達了自己的態度,明面上也不會太難看。

最後,想分享一段話給大家:
第一次張嘴你可能會嚐到鐵鏽味的恐懼;
第五次你會發現,你的世界根本就沒有因此而崩塌,反而會更好;
第十次你的聲音將長出牙齒。
衝突本身不可怕,用好了,它就是一塊磨刀石,幫孩子把內心磨得更堅韌、更完整。
希望我們的孩子,既有菩薩心腸,又有金剛手段。
既不讓別人為難,也不為難自己,成為真正溫柔而強大的人。

文章之後,跟姐妹們預告一下暑假英語福利。每年暑假都是提升孩子英語的黃金期,如果姐妹們家裡有3-18歲孩子,想讓孩子接觸一下原版教材、讓北美外教1V1有針對性的教學,一定要關注一下咱們24號和25號的直播,我給大家爭取來了超划算的試聽福利,也會分享很多實用的提升孩子英語能力的好方法。
這周的免費贈書活動也在進行中。只要掃碼入群,就可以參加抽獎(已經在群裡的姐妹不用重複新增)持續參與,中獎率更高哈。


🔔客廳板凳已擺好!
速速點選關注樹媽影片號
謝謝你們的小愛心
往期精選
01
02
03
04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

往期精選
01
02
03
04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

往期精選
01
|
02
|
03
|
04
|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