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群嘲的大阪世博會,真的拉胯?實地探訪後,我們有了這份攻略

在工作日去,避開週末人流,才能完整體驗。
三天前,大阪世博會官方釋出訊息,慶祝遊客突破第100萬人大關,幸運兒是位大阪本地人,獲贈一個水晶打造的脈脈手辦。
差不多同一天,我從大阪回到了浦東機場,雖然遺憾和“第100萬”擦肩而過,仍從世博帶回了一大堆脈脈周邊。
這個看著有點宮崎英高既視感的變異吉祥物,大多數人不太能get,但真到大阪夢洲走一遭,看著看著也就萌了起來。
換種更好理解的說法:螢幕前的各位,能不查資料立刻說出上屆世博會在哪兒辦的嗎?
脈脈的醜萌出圈,作用就在這裡,它此時此刻留下的記憶可能會久遠持續。
就像人們一提到太陽塔,還會想起1970年的那個迷幻盛夏,以至於幾十年後還能在《20世紀少年》和《蠟筆小新》中看見它的蹤跡。
在出發去這屆世博會之前,坦白說我是相當忐忑的。畢竟從搭建伊始到開幕,大阪世博的訊息我們始終緊跟,擔心軟硬體都有不完備之處。
例如世博開幕當日風雨交加,人數超負荷體驗極差;大屋根圓環部分受海水侵蝕,防護牆垮塌;甚至就在昨日,還出現了有人因為排隊中暑去世的新聞。
那麼,大阪世博的實際體驗到底如何?這次去了現場,我找到了一部分答案。
比如位於圓環正中心的中國館,是現場排隊最長的國家館之一,也就排了四十分鐘順利入場。熟悉的“央視風格”,讓人有種回家的感覺。
如果你也對世博會有興趣,可以來看看這些更直觀的小貼士,避開很多早鳥遊客踩過的坑。
預約機制繁瑣
儘量工作日去
大阪世博會的官網門票預約系統,可以想見是以現場人流控制為目的,做到了儘量精細化, 但仍會讓外國遊客一頭霧水。
我們趕在開幕門票下線之前一天,買到了價格4000日元(每位成人)的低價票,在買票的同時就要求先約好精確到小時的入園時間。
隨後便是預約場館,共有提前兩個月、七天、三天和當天入場後四次預約機會,每次像填高考志願一樣填五個你最想去的場館,第一順位沒中則再抽第二順位以此類推,五個抽籤最多中一個。
實際體驗下來,熱門場館如高達館、日本館的中籤機率非常低。其他容易中的場館,要麼就參觀體驗平平,要麼就現場稍排一會就能進,意義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諸如中國館、美國館這些大型的人氣場館,都不在抽籤之列,只能現場排隊。
至於哪些場館需要抽籤,當時在官網抽籤介面找不到列表,甚至需要邊看著某紅書攻略邊手打場館名字,不太靠譜。

大阪世博會體驗好壞的關鍵,就在於人流量,這裡強烈建議各位錯開節假日和週末,選擇工作日預約門票,排隊時間會友善很多。
以我們自己的體驗為例,選擇了週一上午11點東門入場。1020就位排隊,11:30開始放行檢票,11:10過完安檢正式入場,已經算相當順利了。
入場排隊全程露天暴曬,如果有計劃暑假去的朋友,請務必做好防護措施。
當天下午的中國館,排隊時我們正好站在60分鐘標誌處。

志願者小哥告訴我們也可能等待1個半小時,最終排了40分鐘就提前進場。這讓曾經歷過上海世博會四五個小時排沙特館的我父母鬆了一大口氣。
相比一樓大廳中殷商國寶複製品等大型展品,二樓的“月壤”吸引了中外遊客的更多關注。

整體來說,中國館內部是中規中矩的熟悉風格,更多是為外國遊客展示中國歷史和當下的現代化發展,以及二十四節氣等傳統文化。
飯不好吃
廁所很漂亮
人流量決定的另一個重點在於,你能夠享受到多少世博園內的公共設施。
從整個夢洲世博園區的硬體配置而言,主辦方已經見縫插針提供了一切能想象到的便利措施,包括大量兒童遊樂設施。
當你走累了想要歇歇腳,環顧四周,一定會有座椅。整個大屋根圓環的底部、園區都有各式各樣的休息位置,以及功能完整的有頂棚的休憩區。
身處圓環內任何地區,在目之所及的範圍內,都有足夠的飲料自動販賣機。
至於吃飯問題,做到了不用看地圖找,就能隨處偶遇餐廳的密度。工作日不必太擔心飯點排隊的時長,和午餐時你寫字樓底下食堂排隊的時間差不多。
這些餐廳都以日式簡餐為主,種類不外乎烏冬麵、咖哩飯、鰻魚飯這些快捷主食,偶爾能見到韓料、日式中華料理或者日式意餐。
大家可以根據圖片上來感受一下價格,基本和園外持平,但價效比很低,因為味道著實不太行。
畢竟都是流水線加熱的預製菜,鰻魚飯沒醬汁,章魚小丸子和雞塊早上炸完保溫放一天的那種。
值得一提的是,這屆大阪世博會從進門紀念品商店開始,到餐館、販賣機、坐園區擺渡車,都是“無現金支付”。
整個園區需要用西瓜卡、ICOCA等卡片支付,以及信用卡和Alipay等電子支付。在每個餐廳都會設定機器,用來投入現金為卡片充值。
公共廁所的數量非常充足,而且有很多造型的設計非常漂亮,從建築外形都看不出是廁所,像是小場館一樣,這些都出自日本新興建築設計師之手。
大型郊野公園
不排館也很有趣
從現場觀感上來說,這是一屆特別“本地”的大會。人造島“夢洲”距離大阪市區很近,坐中央線直達,所以開幕沒多久,來這裡就成了本地人的週末日常。
世博會是大阪中小學生集體春遊的最佳選擇,在外圍排隊處就有專門的團隊入園區域,能看到大批大批的穿著不同學校制服的學生。
園區裡學生們四散遊玩,在大屋根樓頂或者水邊草坪席地而坐,在休憩區裡三五好友扎堆,他們對場館排隊似乎興趣不大,就是來某個郊野公園享受春光罷了。
你能在園區裡看到好多日本老年人,甚至顫顫巍巍撐著柺杖單獨來的,手中大都拿著報紙、超市廣告送的夢洲地圖。
這時我不禁會想象,上次大阪開世博會,他們或許也是親歷者。
對於日本人和外國遊客,夢洲似乎提供了兩種不同的遊玩方式。
對這些本地群體來說,這裡是可以隨時都來的超大公園,腳步閒散,不爭不趕,享受公園20分鐘效應,是每個週末都能來的日常。
遊客們就要緊張得多,畢竟難得來一次,一進園就開啟手機上列得密密麻麻的路線攻略,先排哪個館再看哪個表演,這是考驗腳力的時刻。
如果時間安排夠緊湊,即便不預約,一天從早到晚也能看上十幾個館。
另一方面,就算不以進館參觀為目標,並不代表這次世博會白來了,相反,你有了大量時間來感受園區裡的奇妙建築和公共空間。
大部分場館,都允許你走過路過也錯過,從外部看一樣趣味十足。
比如這次特別出圈的“穿越天空”的Expo Hall,以及超級科幻的Null²。
大到我們中國館的書簡,西班牙館的網紅階梯,韓國館超有科幻感的3D大螢幕,小到亞塞拜然館的水邊旋轉雕塑……每個場館從建築外來看,都有各自迷人的巧思。
滿街老外的大阪
濃濃的世博氛圍
相比我去年年底上一次去大阪,這次再來,能感受到不一樣的城市氛圍,這是世博所帶來的。
上海人可能更好理解這個比喻:最近的大阪,像極了剛開放144小時過境籤的上海,滿街都是不同膚色的老外。
當然,大阪本來就是熱門旅遊目的地,但如今的遊客量級激增是肉眼可見的。
像黑門市場這樣因為價格離譜而沒落的景點,這一陣都天天爆滿。
彷彿在和東京別苗頭一樣,大阪自身這幾年也在持續進化。
比如梅田的大規模更新,中之島聚攏的藝術空間氛圍,為遊客提供了心齋橋、道頓堀以外更多可能,這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作用。
世博紀念品商店遍佈了所有的重要商圈和景點,從高檔商場心齋橋Parco到梅田藍天觀景臺。
你能在登頂大阪視野最高峰的同時,找到別處已經賣空的某個搶手的脈脈玩具。
距離夢洲40公里之外的萬博紀念公園,是1970年大阪世博會的舉辦地,最近也迎來了大量遊客造訪,其中夾雜著極少數沒做攻略跑錯地方的糊塗蛋。
去夢洲之前,我們在萬博紀念公園偶遇了脈脈,這是一場頗有社群感的開幕慶典活動,大阪各個學校的舞蹈隊依次登場,陪著大活寶又唱又跳。
場地中不時穿插著優雅的禮儀小姐,身著1970年的世博制服,在這個場景中顯得非常穿越。
那是一屆極其科幻的世博會,展示的建築比今時今日更有想象力,有些回頭看簡直瘋狂。
如今,上屆世博會的完整痕跡,只剩下了岡本太郎設計的太陽塔。
丹下健三名噪一時的金屬架大屋頂,現在還留下一塊小樁,像棵大樹一樣,沉默地看著55年後的人來人往。
大阪世博會tips
  • 儘量選擇工作日去,體驗會好很多。
  • 園區很難找到熱水,為家裡老年人做好準備。
  • 注意防曬,尤其是週末節假日,入口排隊時可以帶個小折凳。
  • 包裡帶點乾糧,週末節假日餐廳、便利店排隊會很長。
  • 提前準備好信用卡或電子支付,全場“無現金支付”。
  • 中央線地鐵預約東門進方便,遊客大巴預約西門進,西門人更少。
  • 提前準備好門票二維碼截圖,人多時訊號不好。
  • 別執著於排隊進場館,大部分場館都可看可不看,多享受戶外的時光。
  • 圓環外圍的擺渡巴士可以幫你節省很多力氣,而且沿途風景很美。
  • 日落時到大屋根西側屋頂上,能看到漂亮的落日視野。
  • 儘量待到晚上,晚上建築風景很漂亮,還能偶遇焰火、噴泉表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