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10月13日,大阪迎來世博會。
日本上一次主辦世博會的時間是1970年,也在大阪。在上一次大阪世博會舉辦前,1964年,日本舉辦了東京奧運會。
1964年東京奧運會,緊接著1970年大阪世博會。
而這次是2021年東京奧運會,緊接著2025年大阪世博會。
歷史走回到一個原點。
上一次,日本期待著戰後復興,這一次,它在期待什麼?
也許是,像中國所走過的路那樣,期待中小企業為它的經濟與科技復興助力。


歷史上的世博會,大多展示三大類內容:
第一類,是全球各國的文化、科技、社會發展,因此才會有我們的“中國館”,每個國家都會藉此機會,展出自己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未來的想象力;
第二類,為主辦國的國家形象展示,例如此次大阪世博會的“日本館”以及各類與日本大企業合作設立的民間館;
第三類,展示的是主辦地的地域特色,在大阪世博會這裡,便是展示關西各個城市的產業優勢和旅遊資源的“關西館”,“大阪健康館(大阪ヘルスケアパビリオン Osaka Healthcare Pavilion)”等等。
在第三類的本地特色展示館裡,該展示什麼,或者說,該帶什麼“貨”?
值得關注的是大阪健康館的RebornChallenge專案,在約160平方米的展示空間內,輪流展示約441家中小企業的創新技術和產品,並且每週都更換一批企業和展示的主題。

所有參展企業都聚焦於生物醫療和環保科技,當你查閱它們的資料時,會驚訝於很多企業位於吹田市、八尾市、茨木市、岸和田市等這些不到20萬人口的城市,它們在日本的地位類似於中國的常熟、紹興、泉州。同時,你也會驚訝於它們的“年紀”——許多企業已創辦超過30年,卻仍然追著時髦,瞄準於前沿科技。
例如,有家公司位於吹田市,透過分析毛髮來檢測人體糖化程度,並且將其用於慢病管理和預防醫學中的糖化評估,目前員工僅20人,卻創立於1930年,在同一個行業鑽研了快100年,上上下下從管理層到員工,不知退休了多少輪;
還有家企業,在京都的某個郡(相當於我們中國的城鄉結合部)研發軟骨傳導(透過顱骨軟骨結構傳遞聲音的一種新型技術)關鍵零件,擁有全球軟骨傳導技術的大部分獨佔實施權;
還有公司身在堺市,把“自動駕駛”的理念往海上交通領域延伸,研究的是“自律航行(Autonomous Navigation)。
雖然我們無法一眼判定或一概而論它們在科技上的絕對高度,但它們都在做一些比較新的事情,希望為市場帶來新鮮感。
把這些企業聚集到一起,讓它們面向全球展示,這或許不是大阪世博會的最大亮點,卻也能讓我們窺見日本商業的獨特特質與它正在經歷的變化。

怎麼把中小企業“打包”起來?
2019年,大阪成立了一個新的組織——大阪產業局。雖然名為產業局,但它在官網上明確寫著職責:推動大阪地區產業發展,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創新轉型、科技研發和市場拓展,具體例如提供政策支援、技術支援、融資服務等。
這些科創服務在中國聽起來司空見慣,卻是大阪在2019年才推出的。
不過,這並不代表著日本對於科技與創新的支援極其滯後。在中小企業的扶持方面,大阪略落後於東京,早在1977年,東京中小企業支援公社問世,大阪最早的創投基金也可以追溯到2000年。
實際上,大阪產業局的創辦與世博會的程序有關。2018年11月,日本大阪獲得了世博會舉辦權,2019年1月便開始著手籌備和規劃展覽會的各項細節,大阪產業局的成立或許正是應運而生。畢竟,大阪世博會是關西經濟界乃至日本政府成果展示的重要帶貨場所。
大阪產業局與大阪商工會議所共同設立了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展出企劃推進委員會,並主辦了針對中小企業的獎項——HeCNOS AWARD(ヘクノス・アワード),專門面向醫療和溫室解決方案領域的高科技企業進行募集。獲得獎項的企業可獲得以下兩項權益:第一,在大阪健康館Reborn Challenge環節展示自己最先進的產品和技術;第二,接受政府提供的“個別支援”,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開拓客戶並談融資。

可以看出,大阪府及周邊八個府縣將441家企業推向了世界舞臺,希望它們成為此次世博會重要的“共演者”。

大阪世博會從籌辦開始,就決定與新銳的創業公司一起“吃螃蟹”。這算是個不大不小的壯舉。
大阪世博會從2023年底就推出了一項名為“TEAM EXPO 2025”的線上論壇,邀請創業公司創始人參加名為SBP online pitch的線上討論(SBP指Startup Best Project),一方面展示產品,另一方面分享對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

這些Startup不同於日本以往意義的“中小企業”,它們更加新銳,依賴於前沿科技,有些企業甚至是外國人所創辦。這些企業正是日本經濟轉型中的“理想型”,它們有希望成為日本經濟轉型的重要驅動力,這一點如中國曾經經歷的一樣。
除了展示,還有“籌辦”。在世博會的籌辦過程中,主辦方積極甚至有些大膽地與一些創業公司合作。
在這裡,我們更願意稱它們為“創業公司”而非“中小企業”,因為它們的成立時間相對較短,有些甚至在短短幾年內獲得了大筆融資。
一家名為SkyDrive的公司計劃在會場西南側的夢洲南口設定飛行汽車起降平臺,在大阪世博會現場進行飛行演示,飛行距離約為500米。乘客將乘坐雙人座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從入口飛往中心廣場,全程約3分鐘。這不僅是技術演示,還是社會接受度測試的一環。每一趟飛行都將在嚴格的飛行管制和觀眾安全控制下進行,乘客需提前預訂且實名登記。
SkyDrive這家公司位於愛知縣豐田市,目前已經融資到C+輪,前幾次融資總額超過80億日元(約合4億人民幣)。SkyDrive最初起步於豐田的工程師內部孵化團隊,如今已成為日本空中出行(UAM)領域的明星企業。
另一家與此次世博會合作的日本創業公司是Hypolygon株式會社,總部位於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成立於2024年1月。它專注於利用Unreal Editor for Fortnite開發原創遊戲內容,創作者包括曾製作Fortnite官方HUB並擁有超過1700萬次遊戲體驗的MNECO等。

Hypolygon也是目前少數基於Fortnite平臺開發遊戲的公司之一,曾與聯想(Lenovo)合作開發“Lenovo SPEEDRUN”地圖,玩家可以在虛擬工廠中體驗跑酷並展示聯想產品,還與多位知名YouTuber合作,開發了包含這些創作者特色的遊戲地圖“Youtuber Edit Map”,彙集了18位總訂閱數超過1000萬的YouTuber的個性化關卡。
再比如,專注於生態農業的企業リージョナルフィッシュ株式會社(Regional Fish Inc.)正在與大阪世博會EARTH MART館的“食與生命”主題合作。這也是一家融資明星公司,從2020年8月的A輪融資到2024年12月的C輪融資,累計融資超過65億日元(約合3.2億人民幣)。
這家位於京都的公司致力於推動區域性海鮮產業,透過高科技水產養殖技術提升生產效率和海鮮運輸,結合基因編輯技術和智慧養殖系統,目標是開發適應全球變暖的高溫耐性水產物種。PR TIMES就曾報道,它推出了全球首個基因編輯動物食品——可食部增量真鯛“22世紀鯛”和高成長性河豚“22世紀河豚”。
先不說鯛與河豚,這些企業與大阪世博會的合作,倒是讓雙方都嘗試了新東西,算是“吃了第一口螃蟹”。

世人對日本的印象多停留在一些大品牌和大公司上,日本人將它們稱為“大手”。看看世博會的展館名稱,就知道背後都是哪些大企業:
NTT館(日本最大通訊公司之一NTT);
住友館(日本最大的綜合跨國企業集團之一住友);
三菱未來館(日本歷史最悠久、橫跨重工、汽車、金融、化學等多個領域的集團三菱);
Panasonic Group Pavilion「ノモの國」館(松下幸之助創立的日本代表性製造企業松下電器);
吉本笑藝未來館(日本最大娛樂公司之一吉本興業);
PASONA NATUREVERSE館(著名人力資源服務公司PASONA)等。
那麼,中小企業在哪兒呢?日本的中小企業對日本經濟意義非凡。中小企業佔日本國內所有企業總數的約99.7%,這一比例並不比美國、德國和中國高太多。但是日本中小企業卻吸納了超過70%的就業,這一比例遠高於美國、德國和中國。日本的國有企業較少,中小企業是經濟的中堅力量,尤其是散落在各個不知名城市的中小企業。
日本中小企業的特點是“又小又老”。很多公司成立二三十年,卻一直保持著較小的規模。然而,它們的生存能力卻非常強。根據日本中小企業庁及相關經濟調查報告,超過5萬家企業已經運營超過100年,其中大部分是中小企業。
以往,日本的中小企業普遍聚焦於傳統制造業和服務業,而且每家活得都還不錯。但是,今天的日本正在經歷一場產業結構的緩慢但持續的“軟性轉型”,從傳統制造業和服務業向“技術密集型”領域擴充套件的現象越來越多。很多原本只做零件加工的小廠,開始自研感測器、材料,開發自動化裝置,轉向小型醫療器械,然後逐漸增加機器人模組、IoT硬體,高附加值領域;它們也在尋求著技術突破,大量中小企業參與到大學科研成果的商業化之中。
這與日本“失落的30年”有關,也與近年的中小企業倒閉潮有關。來自東京商エリサーチ(一家專門從事企業信用調查和市場分析的日本權威機構)的數字是,2024年日本企業倒閉的數量是比2023年增長了12%。
那麼,新增的企業數量呢?2023年較2022年,新設法人(新註冊公司)的增加為7.8%,2024年的資料尚未出爐。有多少倒閉企業是遭遇了經濟危機,有多少倒閉企業則是經歷了創業後1-2年的自然淘汰而倒閉,這些我們目前無法判斷。
然而,“百年老店”的積極轉型也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筆者在求職時遇到過一家在鎌倉的老企業,1988年創辦,近40年間經歷了3位CEO,從一家建築設計事務所,生生轉型成了一家國際化的健康食品研發企業,招募了外國員工並希望將產品賣到全球,下一個市場便是中國。
目前日本中小企業所得到的扶持與曝光,歸根結底,是因為日本對未來仍抱有期許。誰不希望在下一個科技前沿創造出自己的陣地?誰不希望孵化出一個Deepseek呢?
所以,對這些登上大阪世博會舞臺的中小企業而言,真正的挑戰並不止於展館中那幾天的曝光。它們面臨的,是真正的長期市場競爭、技術突破、融資壓力,甚至人才瓶頸。尤其當戰場不只是日本國內,而是國際市場的情況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