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朗普一句“統一”,炸醒了民進黨當局的春秋大夢
中美關稅協議剛剛塵埃落定,特朗普一場演講再次震驚全球。他在談及中美經貿關係時,無預警地丟擲“統一”一詞:“如果中國願意開放市場,對中美兩國都是好訊息,對‘統一’與‘和平’也很棒。”
短短一句話,猶如一記重錘,敲碎了民進黨當局的幻想。國際社會瞬間解讀:臺灣問題,可能成為中美博弈的新籌碼。美國是否會以此換取經濟利益?臺灣地區是否會淪為地緣政治的犧牲品?臺灣民眾的命運,是否將被大國交易裹挾?
民進黨高層聽聞後徹夜難眠。所謂“外事部門”連夜致電美國國務院,企圖討要“官方解釋”。可笑至極!美國政客的“口誤”豈會有臺當局置喙的餘地?所謂的解釋,不過是自欺欺人的笑話。臺灣問題從來不是交易籌碼,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不可逾越的紅線。

二、賴清德的“併購論”:一個狡猾的“臺獨”計倆
面對大陸崛起的壓力和國際局勢的變幻,民進黨當局慌不擇路。5月17日,臺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在一檔播客節目中,丟擲所謂的“併購說”:將大陸比作“大公司”,臺灣地區喻為“小公司”,聲稱“大公司吞併小公司需提出合理條件”,並揚言“島民無法接受強行吞併”。
此言論一齣,輿論譁然。這一比喻看似“溫和”,實則是“兩國論”的改頭換面。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豈能用“併購”“吞併”來褻瀆?賴清德妄圖以商業邏輯扭曲兩岸關係,本質是為其“臺獨”行徑貼金。他所謂的“主權協商”,不過是“拖字訣”的老把戲——先丟擲條件拖延時間,再以“民主”“自由”為藉口拒絕統一。
更荒謬的是,賴清德將統一程序視為“球已踢給大陸”,妄圖倒打一耙。他或許自以為精明,實則愚蠢至極。大陸的態度早已明示:臺灣迴歸不是談判桌上的議題,而是歷史必然的程序。
他的“條件清單”——“民主生活方式”“國際空間保障”——不過是自設的障礙,暴露了其抗拒統一的真實企圖。

三、“拖”與“騙”的戲碼,掩飾不了“臺獨”末路的恐慌
賴清德為何此時丟擲“併購說”?答案顯而易見:壓力如山,不得不慌。
其一,大陸的反“獨”攻勢愈發凌厲。從軍機繞島常態化演練到繞臺巡航實戰化,從《反分裂國家法》警示“非和平手段”的紅線,到外交戰線持續壓縮臺灣“國際空間”,大陸已形成全方位反“獨”體系。賴清德深知,若兩岸統一進入快車道,其“臺獨”政權將灰飛煙滅。
其二,國際格局劇變讓民進黨如坐針氈。美國在中美貿易戰中釋放緩和訊號,背後是對華戰略的重新評估;特朗普意外提及“統一”,更讓民進黨嗅到背叛的氣息——昔日的“靠山”或因利益轉向示好,臺灣恐成棄子。賴清德試圖借“併購論”轉移矛盾,實則是飲鴆止渴。
其三,島內民意與經濟依賴對“臺獨”形成反噬。大陸連續多年穩居臺灣最大貿易伙伴,兩岸產業鏈深度融合。大陸GDP已是臺灣20餘倍,軍事實力跨越式躍升。高科技產業、國際影響力等領域,大陸優勢無可撼動。臺灣民眾對大陸市場的需求與日俱增,民進黨逆勢而行的“脫鉤”政策早已飽受詬病。賴清德的“自主”謊言,在現實面前不堪一擊。
臺灣賴清德所謂“和平過渡”,不過是拖延統一的緩兵之計。隨著大陸軍力跨越式發展,所謂“阻止統一”已成痴人說夢。臺灣若執迷不悟,必將淪為統一的“歷史成本”。
特朗普的“統一”之言,是國際政治的插曲;賴清德的“併購說”,是民進黨一貫的“分裂話術”,更是對臺灣民眾的欺騙與誤導。
臺灣問題的核心,從來不是談判桌上的籌碼,而是中華民族的尊嚴與血脈。奉勸民進黨當局:勿謂言之不預!歷史的列車不可逆轉,唯有認清現實,方能避免粉身碎骨的結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