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是中美博弈的棋子!

臺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宣稱在未來美國和中國大陸的激烈博弈中,臺灣“是棋手,不會是棋子”,他何來說這話的底氣?圍繞相關問題,觀察者網同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邱毅進行了對話。
觀察者網:就現在的美、俄談判過程來看,本以為自己會坐在談判桌旁的烏克蘭,更像是被放在桌上的一道菜。之前臺灣島內不斷出現“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的聲音。賴清德在2月14日宣稱“我們是棋手,不會是棋子”。您認為他說這話的底氣來自於哪裡?
一、賴清德覺得自己有什麼籌碼,可以同特朗普做“交易”?
邱毅:臺灣的政治人物,尤其是地位越高的,有一個本領是一定得學的,那就是吹牛。由於臺灣是一個靠選舉上位的社會,所以你必須要學會虛張聲勢、講大話,這樣才能激發民粹、得到選票。

賴清德和我在“立法院”共事了十多年,所以我知道他這個人沒什麼國際觀,既不瞭解美國,也不瞭解歐洲,對於臺灣以外的世界可以說是完全一無所知。儘管他在學歷上有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碩士的頭銜,但他的學習方式並非到美國深造,而是透過類似補習班的方式在臺灣完成。因此,形容他為“井底之蛙”應該不是過苛的批評。

“臺灣不是棋子,臺灣是棋手”,這話蔡英文也曾說過,而她在世界上走過一些地方,對外界有一定的瞭解,因此她說這話時多少有些心虛,你可以發現她在眨眼。賴清德的情況則比蔡英文更嚴重,他像一個“土孩子”,是真的自以為是。換句話說,他就是一個標準的草包,以前在“立法院”時是,現在仍是,但他並不知道自己是,因為他當上了領導人,所以他認為自己已經成功了。

蔡英文和賴清德 

在我看來,賴清德所謂的“底氣”來自三個方面。

一是自認臺灣的戰略地位很重要,是美國在西太平洋“不沉的航空母艦”。這是由兩蔣時代的國民黨到民進黨一貫宣傳的觀點,賴清德也是在國民黨教育之下長大的,所以他基本也相信臺灣真的是西太平洋“不沉的航空母艦”,是美國要去遏制、圍堵中國大陸最重要的馬前卒,為此美國一定會責無旁貸地保護臺灣。

二是基於臺灣的經濟實力。臺灣地方雖小,但外匯儲備曾一度位居世界第二,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處於世界第三,雖然現在排在第六,但仍高達5778億美元。賴清德認為臺灣很有錢,而“有錢能使鬼推磨”,可以收買很多窮國在聯合國替臺灣說話,可以買通很多國際人士幫“捍衛”臺灣,甚至可以邀請美國重要人物如彭斯、佩洛西、蓬佩奧等到臺灣來。

三是因為“護臺神山”臺積電。臺積電對全球晶片供應至關重要,一度佔據全球市場的93%,即使這幾年降至85%,仍是很高的份額。因此,賴清德認為美國為了保護臺積電,必然會保護臺灣的安全。

賴清德本就是“井底之蛙”,不瞭解國際形勢變化和兩岸關係複雜性,又長期沉浸在“抗中保臺”的民粹主義氛圍中,深信臺灣安全無虞。雖然有人提醒他,現在的特朗普跟以前的拜登不太一樣,拜登會搞價值同盟,而特朗普更注重“交易論”,可能會用交易的眼光來衡量保護臺灣是不是有價值的,進而要求臺灣提供更多的“保護費”。不過賴清德認為臺灣有錢,至少短期內可以滿足特朗普的需求。

從理性角度看,賴清德的底氣是非常虛弱的,是經不起現實考驗的。
觀察者網:您剛說到臺灣的戰略地位,特朗普提名的五角大樓“三號人物”、負責政策的國防部副部長科爾比說,臺灣不應認為自己對美國來說必不可少。賴清德不知道這一警告嗎?
邱毅:你要知道賴清德是看不大懂英文的,英文的聽說讀寫都很差,所以他對國際事務的瞭解主要來自安全部門每天送給他的安全日報。
就像澤連斯基批評特朗普所說的那樣,大家都生活在自己所瞭解的資訊泡泡中,也就是你們大陸說的“資訊繭房”。

而他接觸到的資訊,通常是他手下的人按照他們認為合適的方式呈報給他的。因此,他看到的通常是他喜歡聽的那些內容。像佩洛西和蓬佩奧到臺灣時,講了許多他喜歡聽的話,這讓他高興,因此給了蓬佩奧很多錢;後來彭斯到臺灣,也說了很多他喜歡聽的話。

所以,你提到科爾比的話,這話是有,實際上在此之前,特朗普的“筆桿子”達倫·貝蒂(Darren Beattie)也說過類似的話,但這些不見得會在賴清德的思維框架裡佔多大的比重。
科爾比在文章中直言,“沒有臺灣,美國人也能活下去”,“美國領導人不太可能要求美國兒女為臺灣而戰”
二、臺灣軍購問題之多,遠超一般人想象
觀察者網:您剛剛也說到臺灣有很多外匯儲備,前幾天有新聞說臺灣擬再花約100億美元購買美國的軍事武器,但值得提及的是,臺灣很早前跟美國訂的逾200億美元的單子都還沒有到貨。對於這筆新的大額支出,臺灣島內有反對的聲音嗎?
邱毅:有反對的聲音又有什麼用?他認為自己已經贏得了選舉,掌握了權力,掌控了錢財,因此對於反對意見,他都選擇置之不理。現在,臺灣島內的媒體也已被他透過金錢和威權所控制,基本上沒有任何監督力了。

與大陸更加註重長期規劃不同,臺灣地區總在選舉,賴清德於去年5月20日上任,他現在的目標是先拿下明年年底的“九合一”選舉,再爭取2028年的連任。因此,他的思維方式是,儘量在自己的任期內不出事,確保連任,至於未來怎麼樣,連任以後再說。這種短期思維在選舉社會中是常見的,形象地說,就是“寅吃卯糧”。

說回軍購,目前臺灣的防務預算大約為每年6000億臺幣,佔臺灣GDP的2.4%左右。如果按科爾比之前提出的要求升到5%,就需2至3萬億臺幣;而按特朗普此前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說的“臺灣應該花費(GDP的)10%”,那就要漲到4萬億臺幣。臺灣的總預算是三兆多,在野黨削減2000億臺幣,民進黨就因此哀嚎“活不下去”,並引發了大規模的罷免運動。如果按特朗普的要求,讓防務預算達到兩兆多,民進黨政府還維持得下去嗎?

所以,民進黨的做法和特朗普所要求的實際是不同的概念。賴清德為了慶賀特朗普重返白宮,所以給了美國一個大單,但這只是一次性的滿足,而不是持續的軍費投入。

臺灣這些政治人物的思維是“我先過了今天再說,今天過不了就不要談明天的事”。美國知道臺灣的這種短期思維,所以在應對臺灣時也有了相應的策略,因此也衍生出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臺灣已向美國付了錢,但美國沒有給貨。

到現在為止,有200多億美元躺在美國的賬戶裡。很多大陸媒體認為這是美國在壓迫臺灣或臺灣不負責任,但實際上,這種情況是臺灣與美國之間某種“勾結”所導致的結果。打個比方,如果解放軍真的要登陸臺灣,擔心的人要跑去美國,那麼這筆錢就可以動用。當然,這200多億美元他們不能全數動用,但可以跟美國分,和美國談判,至少保證自己後半輩子可以在美國過富貴逍遙的生活。

實際上,這種現象從李登輝時代便存在了,馬英九上來後我也和他提過這個問題,建議查賬,當時還只是100多億。結果他們都不回應,就混過去。
第二個問題是,臺灣要買很多武器,但美國一直沒有給貨,拖了很久;等到真給貨的時候,給的其實是已經過時了的武器。

比如臺灣向美國買的M1A2T主戰坦克,原本計劃部署在新竹的湖口基地,但這些坦克實際上已經過時,根本無法投入使用。而臺灣負責驗收這些武器的官員選擇“裝糊塗”,為什麼?大機率是跟美國這邊談好利益如何分配。
M1A2坦克 資料圖
第三個問題,給臺灣次貨。

例如臺灣購買的F-16V戰機。臺灣最初在1990年購買了F-16A/B戰機,但10年後這些戰機就不再適用了。臺灣就想買F-16C/D,但美國不肯賣。後來,臺灣看到F-35戰機出來了,便提出購買F-35,美國同樣不給。最終,雙方達成協議,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臺灣生產F-16V戰機。然而,這些F-16V戰機並非美國本土生產,交付時也不確定能不能用。給臺灣的幾架樣機,後來在演習時都出現故障了。
第四個問題,就是你想要的,他不給你。臺灣一直很想要F-35,但美國從來沒有考慮給臺灣這型號戰機。

總的說來,臺灣在軍購方面花費了大量資金,結果卻是冤大頭:先是被拖著不給貨,再是被延遲發貨;即使美國給貨了,給的往往還是次貨;這些武器即便交到臺灣手中,往往也無法有效使用,甚至出現一系列問題。

實際上,在軍購方面,臺灣所承擔的真正成本遠超你的問題中提到的資料。這軍售總額看上去已經很高,然而這還僅僅是個開始,這筆錢只是“頭期款”,相當於大陸所說的首付款。接下來,美國會提出一系列後續要求:
首先,臺灣的飛行員需要接受特殊訓練,因此必須派遣飛行員前往美國進行深造,這一過程的費用相當高昂;

訓練完成後,美國會說這些訓練還不大管用,於是他們會派遣顧問團隊到臺灣來,而這些顧問不僅自己前來,還會攜家帶口,他們在臺灣享受的生活和待遇甚至超過了“將軍”級別;

此外,美國還會提出,臺灣購買的武器需要每年進行維修。但為了避免臺灣方面瞭解武器的內部構造,維修工作必須在美國進行

這樣一來,軍售之後,又會產生研發費用、訓練費用、零部件費用、維修費用以及顧問費用等一系列額外的開支。
觀察者網:您剛談道“這些武器即便交到臺灣手中,往往也無法有效使用,甚至出現一系列問題”,這點能否再詳細說說?
邱毅:前面提到的軍購問題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問題遠比這嚴重。

臺灣從美國購買了武器,誰來使用這些武器呢?武器的效能需要人來發揮。然而,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想當兵。

如這幾天爆出新聞的王大陸,他現在33歲,已經逃避兵役很久了。很多人覺得奇怪,你王大陸只需要當一年的兵,不像我們那時候當兩年多的兵,而且我們那時當兵還苦,現在都是“少爺兵”“草莓兵”,王大陸為什麼還要逃兵役?其實從王大陸這裡就可以一葉知秋。很多年輕人在做民調時都表示願意拿起武器跟解放軍對著幹;可是,都還沒有真的打仗,他們已經不敢也不想當兵了,想方設法地當逃兵。

這種情況下,即使臺灣擁有先進的武器,也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例如,臺灣曾發生雄三導彈誤射事件,這款號稱“航母殺手”的導彈因一個小兵的誤操作而炸燬了漁船。

另外,在一次“漢光演習”中,美國剛送來的M1A2坦克在過橋時壓斷了橋樑,導致後續部隊全都過不來。於是內部開始檢討,要是打仗時發生這情況,自己的坦克導致交通堵塞,阻礙兵員的調動,那不是更糟?

再給你個例子。臺灣1990年曾向法國購買了約120架幻影2000戰機。後來法國不生產這款戰機了,就跟臺灣提了一個條件:要不然法國開設一條專門為臺灣服務的生產線,但得由臺灣出資。臺灣認為不划算,就沒有答應。之後法國停產了幻影2000,連零配件也不再生產。你知道臺灣空軍的幻影2000戰機怎麼飛嗎?比如機棚裡有10架飛機,今天有兩架要執勤,需要的零部件就從其他八架飛機裡拆下來。
2024年9月10日,臺空軍一架幻影戰機在夜航訓練時失事墜海。資料圖:臺灣中時新聞網

我在空軍服役的時候,當時我們的“總司令”特別喜歡我,讓我去做“中央財產官”。我那時也是志向高遠,想要把臺灣所有的飛機都好好地檢查一遍,看看到底有多少戰力、哪裡需要改善,結果檢查一通後發現,真正可以用的飛機其實不到兩成。

臺灣軍購存在這麼多問題,花了這麼多錢,武器到底有沒有用好,對此“立法院”都不能夠進行有效監督。只要你一質詢、一提出不同的意見,你就會受到排山倒海般的攻擊,民進黨就會馬上扣帽子,說“你是不是想知道里面的秘密,然後透露給大陸”,進而說你“賣臺”、是“中共同路人”。大家不想惹麻煩,後來就不了了之。

而對於某些人來講,軍購的核心並不在於武器能否真正使用,而在於其象徵意義和展示效果。當美國運來新的黑鷹直升機、核潛艇、坦克等武器時,它們可以展示、上新聞。像“愛國者”-3導彈就常被拿來作表演道具,而實際使用的則是臺灣自制的武器。

在選舉出來的人看來,“我管那麼多幹嘛?等你發現的時候,我已經卸任了,到時責任就由下一任來背。”然後,下一任又開始遮掩了。選舉制度導致臺灣這些政治人物的思考也都短期化,修路建橋做工程,還不如請周杰倫、蔡依林來唱歌或放煙火,而且放煙火還沒有工程驗收。
三、特朗普內閣反華,未必代表“親臺”
觀察者網:確實。說回賴清德,就民進黨當局和美國政客的互動來看,相比蔡英文時期,賴清德團隊處理得似乎問題重重?賴清德在特朗普當選總統後提名內閣成員時,曾表示獲提名的這些人,尤其是魯比奧,“與臺灣有深厚關係”,還稱“‘臺美關係’史上最好”。不過,《紐約時報》在2月13日引述幾位不願具名的人士指出,去年12月和今年1月,臺灣官員多次試圖與特朗普陣營核心人物建立聯絡,卻收效甚微。在您看來,其中有哪些影響因素?
邱毅:如我一開始所指出,賴清德是個對美國情況不瞭解的老土。蔡英文為了彌補他的不足,特意安排了蕭美琴在他身邊作為助手。然而,賴清德基本上並不信任蕭美琴,他原本想用的副手是鄭麗君。但由於他要接蔡英文的班,所以需要顧及蔡英文的意願,還是讓蕭美琴留在了他的團隊中。

後來,蕭美琴離開了“駐美代表”的位置,蔡英文便從歐盟那邊找來了俞大㵢。但賴清德同樣不相信俞大㵢,因為他發自內心地不喜歡蔡英文。於是,他讓自己的御用週刊《鏡週刊》(前身是黎智英辦的《壹週刊》)報道了俞大㵢濫用公款等違法行為的新聞。後來,賴清德還是勉強留下了俞大㵢,當作給俞的重大恩惠;但同時,還安排了自己的人楊懿珊擔任“臺灣駐美代表處”的副主任,負責實際的業務工作,儘管楊懿珊並沒有處理過國際事務的經驗。

原本,蔡英文希望蕭美琴和俞大㵢能夠彌補賴清德對美國瞭解不夠的問題,但由於中間發生了這些波折,蕭美琴對此也感到不滿。當兩人之間存在隔閡時,資訊流通就會受阻,而且他們可能也想看賴清德的笑話。
蕭美琴 資料圖:《紐約時報》

最終的結果是,賴清德在前往南太平洋時,雖然爭取到了在夏威夷“過境”的機會——他想“過境”美國本土,但沒有成功,美國原本只答應他經過關島,後來讓他經過夏威夷,這算不錯的了,好歹也是美國的一個州——但他發現除了夏威夷州長和“美國在臺協會”(AIT)的一個理事外,沒有任何一位在美國知名的政治人物理他。

要知道,蔡英文是一上任不到一個月就可以去美國,而且可以“途經”東西岸,中間還能和魯比奧見面,很是風光。賴清德當然想和蔡英文較勁,但沒成功。據說當時的局面讓他非常生氣,因為身邊還有媒體跟隨,這讓他覺得很丟臉。於是,他身邊的人緊張地向蕭美琴求助,蕭美琴便推薦了他與佩洛西通話。

賴清德與佩洛西在夏威夷通了大約二十幾分鐘的電話後非常高興,並要求隨行人員釋出新聞稿。然而,在宣傳之後,他才發現反應很差,因為他那時才知道佩洛西是特朗普的敵人,而且是特朗普非常痛恨、準備用司法部門去整肅調查的敵人。

回到臺灣後,賴清德想要彌補此行的不足,因此他希望能夠邀請一位美國重量級的人物來臺。他並未注意到妮基·黑利的到來機會,而是透過一個實為“臺獨”側翼的基金會介紹,邀請了蓬佩奧。他們付出了很多錢,蓬佩奧才願意來。蓬佩奧在臺灣福華飯店發表了演講,賴清德也正式接待了他,整個活動搞得非常熱鬧,併發布了新聞。

之後,賴清德又邀請了彭斯,於是對外宣傳稱他不比蔡英文差,因為他能夠邀請到美國前副總統、前國務卿以及前駐聯合國大使等重量級人物來臺。然而沒過多久,白宮就公佈了一份黑名單,而蓬佩奧、彭斯等人都位列其中。這意味著賴清德並沒有一個真正能夠幫助他了解美國的智囊團或情報系統。

提到魯比奧,在美國國會中長期存在一個名為“臺灣聯線”的組織,該組織的很多成員收取臺灣提供的政治獻金。到了蔡英文時期,魯比奧特別地受歡迎,所以蔡英文每次到美國,他再忙都會抽空與蔡英文見面,給蔡英文面子,並應蔡英文邀請到臺灣來。因此,魯比奧號稱“與臺灣最友好的參議員”。

當魯比奧成為美國國務卿時,賴清德當然就非常高興。蔡英文卸任時,也將與魯比奧透過Line聯絡的方式留給了賴清德。然而,當賴清德想向新任國務卿道喜時,卻發現自己已被魯比奧拉黑。

蔡英文所交接下來的“美臺關係”基礎,無論是人脈還是渠道,現在基本上都已消失。

再比如,蔡英文在特朗普第一次勝選時,還可以花一筆可觀的錢,透過和特朗普、共和黨關係親密的葉望輝(Stephen Yates)與處在候任階段的特朗普通話十幾分鍾。這次賴清德也求了葉望輝,還把葉望輝請到臺灣去,但是葉望輝說愛莫能助。

AIT的羅森伯格也是他們花了很長時間培養關係的人物,但他只做了1年10個月就走了,任期遠少於前面幾任。按理說,AIT是民間組織,不是官方機構,不需要嚴守跟老闆走的慣例,結果連羅森伯格都沒有了,賴清德現在要與華盛頓聯絡基本上是非常困難的。

其中,蕭美琴可能確實要承擔一些責任。因為過去蔡英文也是靠蕭美琴執行相關工作,而蕭美琴被交給賴清德後,兩人之間的關係並未處理好。

另外,更為重要的是,特朗普的整個內閣中,雖然有些人反華,但反華並不一定代表他們“親臺”,即使“親臺”,也不一定親賴清德。而且,這些人都是一心想當官的,他們現在知道整個美國的大權在特朗普一人手中,因此他們都會看特朗普的動向行事,特朗普說向右走,他們就一起向右走,本來想向左的,也會自我調整向右走,自主性比過去低了很多。例如,魯比奧原來是反俄羅斯的,反得很厲害,結果你看最近,魯比奧的論調變緩和了。
當地時間2月18日下午,美國代表團在結束與俄羅斯代表團的會談後在沙特利雅得召開簡短記者見面會。居中者為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圖自:央視新聞

達倫·貝蒂一直是特朗普身邊的親信,去年5月25日和7月17日,他在X平臺分別發表了兩篇文章。在這些文章中,貝蒂提出中國大陸“接管”臺灣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因此他反對投入大量資源去“防衛”臺灣。更進一步地,他認為美國可以與中國大陸進行交易,如果中國大陸願意將在非洲和南極洲的某些利益轉讓給美國,美國可以考慮默許大陸“接管”臺灣。這種觀點體現了典型的交易思維。

然而,當賴清德得知這一訊息後,他竟誤以為這只是貝蒂的個人意見。但事實上,貝蒂作為特朗普長期的文件撰稿人,他的言論往往反映了特朗普的立場和意圖。這一次,特朗普將貝蒂提拔為次國務卿,更是明確了貝蒂作為特朗普傳聲筒的角色。然而,賴清德卻對此一無所知。
觀察者網:您說特朗普的內閣反華,但未必代表“親臺”,那為什麼他們還要刪除“不支援‘臺獨’”的表述?
邱毅:特朗普上臺後,美國國務院官網對於對臺政策的部分進行了調整,刪除了“不支援‘臺獨’”的表述。這一變化讓民進黨高興得不得了,認為美國支援“臺獨”。實際上,這想法是大錯特錯。美國國務院雖然刪除了“不支援‘臺獨’”的表述,但在後面加上一段——“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期待兩岸能夠以和平方式、不受脅迫、兩岸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解決分歧”。

關於“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從邏輯上講,並非僅針對大陸用非和平手段統一臺灣,而是兩邊都不可以片面改變現狀。

郭正亮1999年幫民進黨寫的《臺灣前途決議文》,裡面有這樣一句話:臺灣“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由臺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馬英九上來之後也口口聲聲說臺灣前途是由臺灣2300萬人民決定的。現在美國說“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實際上也是反對臺灣以所謂“公投”的手段自行決定臺灣的前途。而增加的內容,更像是在告訴臺灣,臺灣的前途應由兩岸人民共同決定。

我判斷,美國國務院此次調整對臺政策表述,可能是內部權力結構未定、不同意見交織的結果。魯比奧可能主張刪除“不支援‘臺獨’”的表述,而貝蒂則可能主張新增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的內容。

至於貝蒂的意見是否代表特朗普的“交易說”,暫不確定,但特朗普確實擅長在交易中不掀底牌,喊價從高、還價從低。
觀察者網:也就是說,這次改動,有可能是特朗普在暗示中國大陸,只要滿足他的一些要求,美國就不會繼續幹涉兩岸統一問題?
邱毅:是的,特朗普政府的這一處理,既給民進黨一點希望,又強調不能片面決定臺灣未來,既否定“臺獨”也否定“獨臺”,實則是在與大陸尋求交易。如果交易妥當,他可能讓美軍後撤,甚至退出第一島鏈。

今天“臺獨”之所以能夠負隅頑抗,是因為覺得背後有美國支撐。但如果美國在交易情況下願意放手,比如從第一島鏈退到第二島鏈上,“臺獨”就沒有依靠了,既沒有“倚美謀獨”的可能,也沒有以美拒統的可能,那時對“臺獨”來講,接受和平統一是最好的一條路。

而當美國放棄臺海,臺灣人民也會覺得“臺獨”是沒有希望的,這時在臺灣島內,接受和平統一就會成為一種顯學——臺灣人愛面子,不少人口頭倔強,但對於武力統一,心裡怕得要死。等大家都開始接受和平統一,兩岸就可以探討“一國兩制”臺灣方案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