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下流、人肉打碼,它在B站刷屏一點都不奇怪

這是“頑石”的第 573 篇文章
B站有這樣一個影片,up主只有不到1w粉絲、語言還是小眾的法語。
居然有300萬播放量、1.6w條彈幕、7.3w條評論,無論你何時點開,都有人正在看。

整部劇不關彈幕是看不到人的,因為每一寸螢幕都被彈幕填滿了。
我還是頭一次看到影片結束大家都在用雙語刷安可。
它就是法國音樂劇:
《搖滾莫扎特》
提起“音樂劇”,總感覺這種高雅藝術一聽就讓人提不起興趣。
但《搖滾莫扎特》不是那種幾個人扯著嗓子的美聲大合唱。
它能出圈的一大原因就是夠黃暴
親親小嘴、露露大腿都不算啥,人體鋼琴、用大腿拉大提琴,你見過直接在臺上演SM群戲的嗎?

《搖滾莫扎特》的第二個特點是搖滾。
不只是把莫扎特的古典樂改成搖滾版,而是直接把整個搖滾樂隊拉到舞臺上。
整部劇第一支出圈的就是搖滾小黃歌《紋我》,歌詞全是攛掇貴婦幽會帥小的偷情聖曲。09年剛面世便連續5周位列法國歌曲排行榜首位。
最後再說主角,“莫扎特”這個名字太有名了,但他也像大部分名人一樣,最後只剩個名字。他是誰、做了啥事反而不重要了。
莫扎特出生音樂世家、頂著音樂神童的名號長大,卻在35歲那年死於貧病交,死後連屍骨都找不到。
所以《搖滾莫扎特》並不是為他立傳的爽劇,而是一齣“天賦殺人”的慘劇。
如果莫扎特是個平凡人,他不會被愛人利用、不會被世俗覬覦、不會被貴族驅逐、甚至不會被死神盯上。
但你看完整部劇又能強烈感覺到,即使他這一生半生屈辱,不虧。
《搖滾莫扎特》的最大創新,是它從反派“薩列裡”的視角來寫莫扎特。
歷史上兩人的關係撲朔迷離。
有傳言說薩列裡害了莫扎特,但他又是莫扎特兒子的音樂老師。
《搖滾莫扎特》直接把兩人定義成精神SM關係。
當反派唱完3首歌,你會明白為啥最後是莫扎特的名字被留了下來。
甜痛
表面上看,薩列裡和莫扎特,世俗地位天差地別。
裡是宮廷音樂家,莫扎特是街頭藝人。
裡點頭同意,莫扎特才有資格辦場音樂會。本來他已經準備好,無論莫扎特曲子有多好,自己都不會同意。
但看到曲譜的那瞬間,他被征服了。
他嫉妒莫扎特的能力,又不自覺被音樂打動。理智告訴他必須打垮莫扎特,感情卻讓他臣服。
現場一秒變成SM群戲。
而SM只關乎一件事:誰是主人,誰是奴隸?
舞臺更高處一直是莫扎特在指揮,這不是為了體現兩人基情,莫扎特用一首歌,精神強暴了薩列裡。

死亡交響曲

薩列裡的第二首歌,主題是暴力。
莫扎特那個時代,搞音樂的如果不為貴族唱讚歌,活得和乞丐沒兩樣。
出生“樂二代”的莫扎特早已預定世俗成功。可他不想拍貴族馬屁、不想成為御用傳聲筒。
他想為普通人寫歌,想寫點人類共通的情感,他成了民間頂流,卻一直被上流階層排擠。
直到國王聽說莫扎特的大名,指名要他演奏一曲。
最安全的做法自然是歌頌貴族,但莫扎特卻想在國王面前表演諷刺貴族的《費加羅的婚禮》。
他不是激進的社會改革家,他只是被劇本所傳達出的美吸引:
用真實的情感,為活著的人寫歌。
可音樂從和政治脫不開關係,即使莫扎特並無諷刺上流階級的意思。但人做的事、說的話都是可以被二次加工的。
薩列裡逮到好機會,到處散播莫扎特忤逆貴族的謠言。只從結果上看,他贏了,徹底打倒了莫扎特。
但他卻絲毫高興不起來,因為他用如此卑劣的手法打倒了音樂上的唯一知音。
《搖滾莫扎特》整部戲好就好在,它沒有臉譜化的好人或壞人。
莫扎特荒淫、間接害死父母,這樣一個道德充滿瑕疵的人,你又能強烈感覺到他對音樂的赤誠。
而“薩列裡”就是莫扎特的另一面。
他極度渴求世俗的成功,為此不惜做出背後捅刀這種自己都鄙視自己的事。
但他又極度熱愛音樂,他的自尊只允許自己在音樂上打倒莫扎特,而不是靠小動作。
他獲得了絕對成功,卻恥辱的想自殺。
這種恥感化作一把有形的刀,餘生他都將承擔鈍刀割肉之痛,一刻不得解脫。
所以“薩列裡”這個人物最有深意的判詞是“我成了自己榮耀的犧牲者”。
不是一個具體的薩列裡害死了莫扎特,而是那個音樂家只能舔貴族屁股的年代。
在一個只允許唱讚歌的環境裡,為普通人唱歌本身就有罪。
莫扎特悲劇的命運,恰恰就在於他完全浪費了自己的天賦,沒把音樂當成向上爬的工具。
而《搖滾莫扎特》最諷刺的一幕,是所有“害了”莫扎特的兇手從臺上跑向臺下,穿梭在觀眾之間,要求觀眾為他們罪惡的勝利鼓掌。
臺下觀眾也成了演出的一部分,我們代表的是“愚民”。
無意中,你也成了殺害莫扎特的兇手。

縱情生活

這是莫扎特的催命歌。
他接了個活,有人出重金要他寫《彌撒曲》。
《彌撒曲》是宗教歌曲,一般在婚喪儀式上使用,有人說這是死神讓莫扎特為自己所作的歌。
而莫扎特也確實沒寫完,一代天才最後竟然落的屍骨無存。
從世俗標準看,莫扎特這一生不值得。
但這正是《搖滾莫扎特》這部劇的核心:
人的一生,到底該論長度,還是深度?
現在人的平均壽命70多,幾個人敢說自己的人生比只活了35歲的莫扎特精彩呢?
《搖滾莫扎特》並不是因為“音樂劇”受眾小,硬蹭“搖滾”的熱度。
而是莫扎特這個人、這整部劇都是有搖滾核心的。
劇裡莫扎特臨死前唱的這首《縱情生活》,歌詞特別打動我:
如果我們只能死去,最好精彩活過再死去
留下一切,再將一切付之一炬
如果我們只能死去,我想在墓碑上刻下
我們放肆大笑
嘲弄死亡與時間
歌詞唱到這一句時,彈幕齊齊刷了“嘲弄死亡與時間”整整2秒。
這是一段雙人演唱,演唱者正是莫扎特和薩列裡。你可能好奇兩個死對頭為啥又和好了?
或許兩人曾鬥了一輩子,但這一切在死亡面前都顯得太輕飄飄了。
他們因為世俗互相憎恨,又感受到對方對音樂的愛,因此能超越個體得失而相愛。
歌曲最後莫扎特在聖光籠罩下,消失在宅門內。
這是《聖經》上的說法,窄門引導人進入永生。
肉體的莫扎特已經消亡,精神卻得以永生。
而此刻彈幕都在刷“您的音樂永垂不朽”。
莫扎特這一生,首先抗拒了天才的既定命運,天賦對他來說幾乎等於詛咒;
接著嘲笑了整個上流階級,當每個人都在裝腔作勢時,他肆無忌憚的唱小黃歌、為區別於貴族的“賤民”寫歌,為此被主流社會放逐;
他不是甘於貧賤只為顯示自己與眾不同的那種人,他也想過好生活、想要被認可,但他無法抵抗音樂真實之美的更高維度的召喚,於是他把自己獻祭出去。
看完《搖滾莫扎特》的那個晚上我真實被觸動了。
打動我的不是莫扎特,還是他引發的拷問:
身處九泉之下,我們又能操心什麼呢?
乾脆縱情生活。
如果我們只能死去,我想在墓碑上刻下:
我們的歡笑,嘲諷了死亡,愚弄了時光。
順便說一句,搖滾X音樂劇,已經是現代音樂劇的潮流。
用搖滾核心把名人“拉下神壇”,還原成真實的人,觀眾能看下去,才是真的傳承。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本文已完結
作者:滾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