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如何稱呼吉米歐陽呢?
他中文名歐陽萬成,英文名Jimmy O. Yang,觀眾最熟知的叫法是“Jimmy啊”——英文名後一定要加個上海口音的“啊”,這是這一稱呼的精髓。但是為了方便,本文我們暫且稱呼他吉米。
吉米在美國火,是慢慢積累的,從2011年起,他就開始在脫口秀與好萊塢片場奮鬥了十數年,在一些熱門影視劇裡演出的角色,令人印象深刻。


▲ 吉米擔綱主演了一部知名美劇《唐人街內景》,而在熱門電影《摘金奇緣》裡演出一名戴金鍊子的亞洲富家子弟。
紅到中國,則是因為網路上他說的段子流傳甚廣,被很多人喜歡,今年1月他入駐小紅書,目前已經有粉絲67.7萬。

在世界範圍內,就脫口秀演員而言,他現在是亞裔的頂流,不但經常在一些知名的脫口秀節目中出現,而且目前他的脫口秀專場也開遍世界,從洛杉磯到溫哥華到倫敦……聲勢過人,場場爆滿。



▲ 上個月吉米在溫哥華的四場演出全部爆滿,曾經阻撓兒子加入娛樂圈的父親很為兒子驕傲。
香港知名電影人、編劇、喜劇人谷德昭稱吉米是他心中的HERO,因為知道華裔在美國混出頭有多難,還要自己擔綱劇集,“將心比心,知道引人笑有幾難,尤其是在英語世界中,以笑發光,更加難上加難”。



溫哥華場的粉絲包括鄧紫棋:

3月回國一趟,跟大家的偶像周潤發、黃子華等合影也不在話下。


▲ 吉米在巡演中有兩三禮拜的假期,就來了香港、上海、北京玩,在香港還見到了港派脫口秀鼻祖黃子華、他最崇拜的表演巨星星爺,還有港片巨星周潤發。
該名男子,眼睛小小,個子不到一米七,皮膚白嫩,到底魅力何在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令到他揚名立萬的段子。
吉米以善於吐槽亞洲父母精準狙中無數年輕人的心。
他說,當父親想要鼓勵他,會說“雖然你很慢,雖然你很弱,雖然你很爛,但是你能幹好……”讓人分不清這到底是鼓勵還是羞辱,意圖和行為完全脫離嘛。

▲ 吉米說:我這輩子就沒聽過一句別人的肯定,從沒人跟我說過“吉米你很厲害,你能做到”,他們一般會說“別搞砸了”。
他也提到母親對他外貌的挑剔,見面第一句往往就是:你臉不好看你穿得不好看你頭髮不好看……媽媽眼睛毒,嘴也毒,招招斃命。在自傳裡,吉米這麼寫:由於常年被批評,我的自我認同是一個肥胖的無家可歸的同性戀者。

▲ 語氣詞“哦呦”是關鍵,一定要用吉米媽媽的上海口音說出來,飽含著親切與嫌棄。
最後吉米這麼歸納:不言自明,我的自尊從小備受打擊,因為我是被亞洲父母養大的。
如果脫離文化語境看這些事,可能有點慘慘的,但作為東亞兒女,吉米也深知父母對他的愛毋庸置疑,他們為他付出一切……愛與羞辱並存就是我們的現狀,能怎麼辦呢?那就只好吐槽一下吧。
每當吉米在臺上吐槽,臺下的東亞兒女狠狠鼓掌:這話我們經常聽到!我們有一樣的父母!
吉米前些天回到上海,接受了《週末畫報》的採訪,在預熱影片裡,吉米一人飾四角,能說一口地道的上海話、廣東話,美式英語還有流利的普通話,隨著行程進行中,人們發現原來民國時期著名的味精品牌、還有即將要播出的電影《醬園弄》居然都和他祖上的老上海家族有關。


▲ 吉米與父母說上海話,跟哥哥講廣東話,和朋友們交流說英語,現在也在努力學普通話。
是怎樣的生活經歷造就了現在的他?
他在老上海的家族,又有著怎樣輝煌的過去,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吉米的故事。

從HK到LA,東亞父母養大的美國小孩
谷德昭說吉米是香港仔,倒也不是瞎說,畢竟吉米在香港長到13歲。
他是在2000年才隨父母從香港移民洛杉磯。
之前他的祖父和姑姑早就移民美國,在洛杉磯住了十多年了。

▲ 吉米家原來是一個典型的一家四口的香港富裕家庭,父親做代理商,母親Amy,父親Richard,哥哥Roger和他。

▲ 小時候的吉米,軟糯白嫩。

▲ 打乒乓球得獎,還跟曾志偉合影過。
移民之後的吉米發現生活不易。
東亞乖乖仔吉米外表清秀瘦小,擅長數學,成績很好,拉小提琴,打乒乓球,在香港的生活很快樂,他有一幫朋友,喜歡運動,愛去球場踢球,也愛打籃球,一度他以為自己籃球打得還可以,但到了美國,看到同學的身高和扣籃之後放棄了這個想法。
吉米的英語不算好,同學跟他打招呼說“what's up”(你怎麼樣),他以為別人問上面有什麼,老老實實抬頭觀察天空。他在香港學校裡也學英文,但是書上不教俚語用法啊。
這樣的小孩難免被嘲笑被欺負,吉米懵懵懂懂,不懂為什麼不能穿緊身白色內衣而要穿四角褲,也不懂為什麼褲子要垮著穿。但有一次他被激怒,憤而以李小龍的姿勢做了一個迴旋踢和一個手刀,不知殺傷力如何,但同學被嚇到,大喊“他是李小龍”!他們以為這位來自東方的小孩傳承了李小龍的功夫,以後再不惹他。

▲ 月度優秀學生吉米,成績好對他不費力。他回憶自己看起來像個8歲女孩。
吉米渴望融入美國,但他的家庭和生活方式非常中國。
幼年在香港,吉米和哥哥在20樓的公寓陽臺上養過三隻寵物雞,看它們一天天長大,給它們起了名字,他最愛那隻叫Gary的。
一天他回家發現籠子空掉,爸爸指了指炒鍋,裡面的雞肉正滋滋作響。那天晚餐小吉米邊吃邊哭,覺得再也不會愛了。長大後他試圖給這段故事加一個搞笑的結局,使它顯得不那麼悲傷,他說:我必須承認,Gary很好吃。

▲ 吉米曬出的1997年舊照,他10歲,在香港,環境相當不錯的,這一點父母親居功至偉,畢竟是到香港後白手起家。
從香港去美國是為了更好的學習環境,父母說是為了他和哥哥的未來,他們為此拋棄了自己在香港的事業。
父親到了美國還好,在著名的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謀得一份穩定的金融顧問工作。
母親英文不好,只能在一家中資銀行做出納,薪資微薄,她很不開心,之前她在香港是一名時髦OL高管,在高階服裝店做總經理的。
到美國兩年後,母親得到一個機會,可以去著名華人藝術家開的時裝店做總經理,唯一的問題是工作地在上海,丈夫和兒子都希望她留在美國,但她選擇了獨自回上海,之後十年,每年只回美國一個月。


▲ 吉米的父母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曾經開醫療裝置公司香港天成公司,這是他們當時在日本跟當地企業NEC和Chest談合作時的舊照,媽媽是職業女性派頭。
父親照顧吉米,每天給他帶的午餐都是中國菜,豬肚、鱔魚等,放在特百惠飯盒裡。
吉米每晚7點必須回家陪爸爸吃晚餐,否則爸爸的電話會追蹤而至:你死了嗎?如果他表示想在同學家玩,爸爸的下一句話就是:你覺得我死了嗎?一聽這話吉米馬上繳械投降,媽媽走了,哥哥讀大學了,他覺得爸爸一個人吃晚餐太可憐了,他滿心愧疚,但這種愧疚感也是一種創傷。
長大後吉米常常吐槽:父母表達愛意的語言是口頭辱罵,不要跟你媽媽說我愛你,她會以為你得了癌症。但是他也說:他們從不說我愛你,但他們會給你做飯,這是他們的愛。


東亞父母望子成龍,想盡一切辦法給孩子較好的教育。吉米高中讀的是著名的比弗利山莊高中,那是安吉麗娜·朱莉等眾多明星的母校,著名的富人區,吉米的父親用爺爺的地址註冊了學區,讓他得以進入這所學校。
他依然是優等生,但他正在悄悄叛逆,愛上說唱,組了一個樂隊叫“黃豹”,做了一張說唱專輯,賣掉三張,賺得15美元,到大學還賣掉一首歌,被一部色情片買來當配樂。

▲ 高中時代的吉米和朋友。那時吉米也為找不到女朋友而煩惱。
很多中國小孩對於人生想象的終點是考個好大學,吉米的目標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他哥哥進了這個學校。但他失敗了,他成績好,但課外活動不夠,最後被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錄取,機械工程專業,也算是給了父母的“犧牲”一個交待。
這之後,吉米的美國屬性終於藏不住了。他把頭髮留長,從來不去上課,怎麼叛逆怎麼來——他寧可像個壞孩子也不願像個亞裔孩子。
他還從機械專業換了經濟專業,在傳統中國父母心中,工科最佳,商科是其次的、但也是可接受的選擇。最後他大學讀了五年,拿到經濟學位。
這種程度的叛逆還未抵達核心,但終將抵達。那是發生在畢業之後,父親給吉米在著名金融諮詢公司美邦(即Smith Barny,後來被摩根士丹利收購)安排了實習,他在豪華辦公室裡給百萬富翁整理稅務檔案,分析基金,煞有其事,像一場關於成功人士的角色扮演。

▲ 摩根士丹利,被稱為“大摩”,華爾街著名金融服務公司,類似的頂級投行還有高盛。
裝乖是東亞小孩的天賦,儘管吉米每天做噩夢,但從外在表現上,他在美邦幹得不錯,父親收到訊息,公司打算給他提供一份全職工作。父親開心極了,吉米萬分沮喪,因為他將做出令他爸爸傷心的選擇,打碎他對於兒子的期待,背叛他多年的犧牲。
後來人們問吉米:你怎麼開始做單口喜劇的?他回答:因為我陷入了絕望。他不得不那麼做,他不能再過那樣的生活,他承受不住了。
吉米太知道如何做好亞洲小孩,他總結過五條原則,極精闢:第一,任何情況下不要挑戰父母長輩。第二,教育最重要,勝過獨立、幸福和性。第三,你生下來就欠父母,工作後要報答父母,你就是父母的養老金。第四,即使沒有任何親戚關係,也要叫長輩叔叔阿姨。第五,家庭第一,金錢第二,永不追夢。

▲ 摘自吉米自傳《如何成為美國人》,這本書副標題是吉米的自嘲:教你如何令父母失望。
吉米生活在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的價值觀之間。
他的美國教育告訴他:獨立和自由最重要,去做你喜歡做的事。
他的中國教育告訴他:要重視家庭,要服從。
而他活生生的、從小給他做飯的爸爸告訴他:追求夢想是失敗者所為,做喜歡的事情會讓你變成流浪漢。

▲ 很多人都會認為吉米爸爸的話很有道理。如果不是吉米後來取得了成功,他也永遠不能說服父親。
吉米背叛了他的家庭教育,走向了美國夢。
他在單口喜劇俱樂部外面做門衛,換取十分鐘登臺機會和最低工資,每週五天吃速食麵和廉價香腸,還是養活不了自己,就兼職賣二手車,還跑去脫衣舞俱樂部做DJ,因為演藝生活收入太底,他還同時兼職做uber,當過沙發客。
他有時很開心,有時距離毀滅只有一步之遙,有時也會想起爸爸的話:追求夢想會讓你變成流浪漢。

▲ 拿著微薄薪水堅持說單口喜劇的“流浪漢”吉米。
幸運的是吉米後來成功了。試鏡100多次,獲得《破產姐妹》中客串角色,後來獲得《矽谷》中有名有姓的角色楊建(Jian Yang),性格從呆萌到暗黑,從客串發展成為常駐角色,終於成名。

▲ 吉米在《破產姐妹》中演路人,也是在500個人中突圍而出的,可見在美國亞裔演員生存的囧況,他演過很多個這種路人角色。

▲ 讓吉米真正為人所知是他有份出演著名的喜劇劇集《矽谷》,對他而言演《矽谷》的這六年比上大學還要珍貴,接受採訪時他說,“從一開始只有兩三句臺詞,到三季之後成為主角,又變成反派等等……整整六年,我和最會搞笑的人一起工作,每天都能學到很多東西”。當然,他在劇中飾演的這個角色也被很多人罵,說他強化了東亞男性刻板印象。這是東方面孔在好萊塢影視作品中的困境,很難突破。



▲ 1988年陳沖和《末代皇帝》的男主角尊龍一同頒發了當屆的最佳紀錄片獎,她也因此而被人熟識,但她的機會仍然渺渺,因為不是每一年都有《末代皇帝》這樣的片子。
吉米遵循美國價值觀,實現了自己的美國夢,也得到了自己東亞父母的認可。父親跟他說:有你做兒子就像中了彩票……不是百萬大獎,但像20美元的小獎。
在美國獲得成功後再回中國,吉米的心情也同樣坦然起來,他不再需要隱藏自己的亞洲人一面以適應別人,可以鬆弛地感到平靜、親切和自豪。

▲ 《愛國者日》(又名《恐襲波士頓》)首映禮,吉米帶父母參加,紅毯上見到很多明星,他們和著名演員凱文·貝肯合影。吉米說,父母這麼多年的失望隨著這張照片消失了。



▲ 脫口秀男演員很容易得到美女的青睞,他還交了一個美麗成功的女朋友,從事金融業,是烏克蘭人,在他的單口戲劇表演中炫耀過,但近期有分手傳聞,因為他在脫口秀中似乎提到自己單身。
在吉米的眾多搞笑和討喜之處中,很獨特的一點是他有一口熟練且老派的上海話。有上海人驚歎:他跟我爺爺奶奶說的話一樣!好親切!

回到老上海:吉米的家族往事

▲ 因為推薦自家祖上出產的味精,還有人爆梗說自己外公是化工廠的工人。
新一代上海人已經不那麼說話了。而吉米的父母作為早早離開、久居海外的上海人,天天在小家裡說著當年的上海話,像一小塊松脂凝固了時間,竟然在吉米的口音裡儲存了一點老上海的影子。
陳丹燕在《上海的金枝玉葉》裡說:我在彼得堡見到了1950年代的上海,在1990年代的上海遇見的,是1970年代的倫敦。
那個年代去香港去美國的家庭,很多都有深厚的家族背景,而吉米的家族,根據公開資料可以往上追溯七代。
其中最顯赫的是吉米奶奶的爺爺張逸雲。
張逸雲的爺爺叫張梓林,本是寧波鎮海鄉間小販,在渡口擺酒攤,撿到上海江萬興醬園老闆的銀兩,被江老闆帶去上海學做生意,做了掌櫃,江老闆無子,百年後將家當贈予張梓林。其後,張梓林之子張梅仙繼續將產業做大。張逸雲是第三代,不但22歲中了舉人,還將家業擴充套件到九家醬園、數十家分店,成為寧波幫鉅商。

▲ 寧波幫是中國近代最大商幫,主要是指老寧波府旅居外地的商人,他們當年對上海、天津、武漢、香港的繁榮都影響重大,有“無寧不成市”之說。之前我們提到的陸孝佩(關於他的故事,我們之前有說過)的曾外祖父、五金大王葉澄衷也是寧波幫代表人物。

▲ 《繁花》裡遊本昌飾演的寧波爺叔。

▲陳可辛導演、章子怡主演的電影《醬園弄》講了一樁民國奇案,女子殺夫碎屍,最後卻逃出生天,平安終老。這故事與張家無關,但故事發生地醬園弄,是因有一家張振新醬園而得名。這張振新醬園,正是張家所有,是張逸雲之父張梅仙所開。
醬園是家族產業,張逸雲更輝煌的商業成就,還屬天廚系列產業。
1923年,張逸雲出資、化工專家吳蘊初技術入股,共同創辦了天廚味精廠。張逸雲與吳蘊初約定了比較優厚的條件,每磅味精純利潤中提取10%給他做發明專利費,族中其他人還有點不滿,但事實證明,他的決策很英明。
天廚味精廠的利潤高到銷售額的40%,正值五卅運動大家抵制日貨,天廚的佛手牌味精擊敗了日本產的味之素。之後,二人又創辦了天原化工廠以生產味精原料,天盛陶器廠以生產化學容器,天利氮氨廠以處理廢氣,全部盈利,回報優厚。
後來吳蘊初變得更有名氣,但再過幾十年,兩家的輝煌都成為過去,天廚產業部分歸於冠生園,至今冠生園仍設有逸雲亭、逸雲廳等,紀念這兩位當年風雲際會互相成就的往事。

▲ 張逸雲。

▲ 1948年,吳蘊初與李宗仁,左為吳蘊初。吳蘊初1948年出國,1949年10月回國,受到周恩來接見,稱他為“味精大王”,之後他在上海發展化工業,擔任要職,於1953年病逝,享年62歲。

▲ 那時佛手味精廣告:佛手商標,完全國貨。五卅運動後,佛手味精年產量從3000公斤上升為15000公斤。如今佛手味精部分歸入冠生園,部分歸入香港天廚,部分歸入重慶天廚。

▲ 吉米在自己的小紅書上推薦過祖上出產的味精,這個牌子海外很多華裔都在用。

回到當年,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國家危難,張逸雲與吳蘊初都是有愛國心的實業家,他們商定捐出11萬銀元,向德國訂購了一架戰鬥機,命名“天廚”號,捐獻出來。
78年後,賈樟柯受邀為上海世博會拍一部反映上海榮耀的宣傳片,他拍了紀錄片《海上傳奇》,其中張逸雲的孫子張原孫,也就是吉米的舅爺爺接受採訪,也提到了這件事。

▲ 這是那架飛機。由於試飛出了點小故障,德國還賠了一架教練機,他們一併捐獻出來。

▲ 十萬兩銀子應該是口誤,譯作“一小筆財產”對於當年的張家是事實,而戰鬥機的定製方譯作西門子應是筆誤,禪臣洋行是Siemssen,是一家老牌德國貿易公司。
張逸雲1933年去世,享年62歲。
張逸雲有三子。據說因為張逸雲哥哥無子,長子次子都過繼到了哥哥名下,自己只留了三子祖安。長子張祖康做地皮投機且揮霍無度,曾抽走公司70萬元資金,吳蘊初立即反應,將公司改組為有限責任制,讓控制權落入自己之手,但張家也依然是大股東,安享富貴。張逸雲二子祖耀沒有怎麼出現在故事裡,三子張祖安曾拜吳蘊初為師,他,就是吉米的曾外公。

▲ 這是張祖安,看得出吉米的影子。
吉米爸爸稱張原孫為二舅。
張原孫回憶從前富貴生活,父親張祖安,老早已經有遊艇了,遊艇很大,後面還拖兩艘快艇,每艘遊艇可乘6人,從外白渡橋開進來,浪花直濺到身上來。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張家已經有中央空調了,他愛唱京戲,凡是來聽的人都送一罐味精,還有他日常樣樣喜歡外國貨,只有衣裳要穿中式的——這是當年的一種風尚。

▲ 張原孫在《海上傳奇》裡用上海話講述舊事。

▲ 《上海的金枝玉葉》裡提到戴西(左一),上海永安公司郭家四小姐,生於澳洲,在上海教會學校受西化教育,愛好都很西式,英文比中文好,但稍長大也只穿中式衣服。當年宋慶齡姐妹也是這樣。
張原孫說父親一生極好享受,動亂中抄家只留下一張床,是Arts & Crafts傢俱,極其高階,父親毫不介意地把它賣掉,自己睡竹榻,說無所謂了,享福享夠了。怎麼說呢?有名門望族落魄後的豁達,同時確也不是祖先那種幹事業的口氣。
到張原孫這一代,依然舉止優雅,喜愛跳舞,唱著古老的英文歌,身上保留著一些舊時代氣氛。

▲ Arts & Crafts 是當年英國人在上海創立的公司,中文叫美藝公司,以製作西式傢俱聞名,它們的傢俱被視作奢侈品的象徵,很多舊上海名流的回憶裡都會提到某某傢俱或會客室是美藝公司定做或裝潢的。

▲ 這是美藝公司給華懋飯店設計的傢俱。華懋飯店是後來的和平飯店。
張祖安的女兒,也就是吉米的奶奶嫁入歐陽家,生了吉米的爸爸,中文名歐陽少均,後來小紅書上的歐陽爺叔。
時代變化,張祖安和他的兒子留在了上海,而他的女婿即吉米的爺爺卻去了美國,那位張家的女兒據說早逝,吉米13歲去美國是祖父接待,沒有提到祖母。

▲ 中國人一向更重視父系傳承,但如果母系祖先顯赫,我們也能靈活處理,比如提起張愛玲的祖輩,我們常說她是李鴻章的曾外孫女。圖為李鴻章的夫人和女兒李菊耦(張愛玲祖母)。當然,常理推斷,歐陽家必然也是門當戶對。
吉米爸爸歐陽爺叔說自己生得太晚,沒趕得上游艇的日子,但是母親家的客廳、睡房、浴室裡Avant Garde設計裝修和進口Arts & Crafts傢俱,他是親身體驗過的。


▲ Avant Garde是法文,指先鋒藝術或前衛藝術,是那些激進的、帶著實驗性質的作品。這是上世紀30年代的先鋒藝術裝修風格示例。

▲ 這是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淵,在她和張愛玲媽媽黃逸梵的常德公寓裡留影,可以看出當時時髦的現代風格。

時代裡的人:最厲害是活出自己的生命力
二戰後上海的老式家族們紛紛遷移。
上世紀比較集中的人口遷徙發生於四五十年代,那時香港“雲集了整整一個講上海話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在大都市裡生活過的精英階級”。除了包玉剛、邵逸夫、董浩雲等,大家都知道的文化界名人比如張愛玲是1952年從上海跑到了香港,本想去英國,後來移民了美國,王家衛是1963年從上海去香港,已經算遲。



▲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劉嘉玲的父親帶著一家人移居香港,劉嘉玲也是那個時候從內地移居香港的人潮中的一員。
到了七十年代末,吉米爸爸歐陽爺叔終於可以申請移居去香港,那是金宇澄在《繁花》裡寫的另一個時代潮流了。
吉米爸爸愛音樂,喜歡畫畫,更愛烹飪,但他生活的那個年代不允許他擁有這種藝術夢,必須要生存下去,那時香港的經濟蓬勃向上,吉米爸爸來港謀生,一早就進入金融行業做期貨交易員,稱得上很有經濟頭腦。


八十年代初,歐陽爺叔看準機會,他是以聯合碳化物公司(Union Carbide)首席代表身份被派到上海的。

▲ 上世紀80年代初的歐陽少均,穿三件套西裝,吃西餐。


歐陽少均回憶那時經歷與《繁花》中的寶總有很大重合。
他日常也要跟外灘27號打交道,但他對於《繁花》裡汪小姐的設定似乎有點不滿,說當時辦公的女孩斯文穩重,並不像她——一種對自己黃金時代的維護。
他說他們當時是不允許上樓的,不可能像阿寶那樣跑去人家的茶水間,他們都是打電話,外貿公司辦事人員下來大廳溝通。
另外他的辦公地點是錦江飯店六樓,不是爺叔和寶總長期包房的和平飯店。至於黃河路,他是不去的,他說去的人都是暴發戶。

▲ 外灘27號,位於上海中山東一路27號,建於1920年,原來是英商怡和洋行,1955年收歸國有,是上海市外貿局的辦公樓。電視劇《繁花》裡,汪小姐在這裡辦公。

▲ 和平飯店,原名華懋飯店,1929年建成時被稱為“遠東第一樓”,高10層,區域性13層,是美國芝加哥學派哥特式建築。1956年改名和平飯店,1965年與一街之隔的另一座樓合併。無數歷史書上的人住過這裡,如卓別林,馬歇爾,司徒雷登,克林頓夫婦,奧巴馬……

▲ 錦江飯店同樣歷史悠久,它也是哥特式風格,也曾是涉外賓館之最。創始人董竹君人生是個傳奇,做過青樓賣唱女,做過四川督軍夫人,離婚後帶四個女兒到上海創立錦江茶室、錦江菜館,以及錦江飯店,1997年她以97歲高齡去世。
歐陽爺叔很快就創業單幹,他創辦醫療裝置公司,藉助香港地利,成為日本醫療儀器的獨家代理,藉助改開之力,吃到時代上升經濟上行的紅利。


二千年移民美國,再到美國做金融諮詢,與太太做候鳥夫妻,就算退休之後也沒有休息,因為兒子進入影視圈的緣故,他也開始做演員。

▲ 2012年爺叔在二百個人面試中成功突圍而出,他在《小爸爸》裡演一個黑幫,也是重要配角。



▲ 2012《小爸爸》系文章首部改行導演之作,太太馬伊俐演女主角,力捧老公,那個時候的文章也風頭無兩,誰想到一年之後的2013年8月就因為緋聞曝光而漸漸沉寂。
他還參演了好萊塢各種劇集裡的華裔人物。
三分之一是退休後打發時間,當成玩兒,三分之一也是賺錢,三分之一是完成從小的藝術夢想。



在鉅變的時代裡,歐陽爺叔的身段非常靈活,甚至比兒子更靈活。
早在2023年底就以“歐陽爺叔”之名開始探索小紅書,比兒子吉米足足早了一年多,他的小紅書生活充滿煙火氣,到處品嚐美食,閒時畫畫,做飯給家人,見朋友,演戲,與家人聚會,還和年輕一代們玩在一起,充分參與了兒子的演藝生涯,生活豐富得讓人眼花繚亂。

在吉米父子的故事裡,其實更有活力的是吉米的父親。
到吉米這一代,其實距離上海越來越遠。他沒有在上海生活過,第一語言是粵語,第二語言才是上海話,同時他在精神上則幾乎是美國人。
上海氣氛,到他這裡漸漸稀薄。

▲ 吉米回上海時,和脫口秀演員Norah聊了一下上海俚語。
這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對於內地觀眾來說,吉米是一個突然冒出來的很好笑脫口秀演員,背後竟然牽出的是一個千秋家國夢的上海老故事,真的令人感觸萬千。
張愛玲當年總愛問家族舊事,姑姑不太有興趣,說:我們這一代已經把這些都撂開了,到了你們更應當往前看了。可張愛玲寫:她愛他們。他們不干涉她,只靜靜的躺在她血液裡,在她死的時候再死一次。
“他們靜靜躺在她的血液裡”,對一個家族來說,財富隨時代變遷或有斷續,但有一些東西總是稀釋得慢一些,教養、眼界、機會其實都需要代代相傳。
吉米父子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在時代的翻雲覆雨和文化的夾縫中最有活力的那些人總是主動出擊,尋找出路,但無論是誰,都要異常努力與堅強才能生存下來。
吉米成長看起來被父母託舉,但從他的書裡你也可以看到他曾多年受困於自己的膚色、中式家庭的價值觀,這些東西與生俱來,無法擺脫,他一直與它們鬥爭糾結共存,最後化為他脫口秀的養料,成為他最基本的演藝標籤之一。


▲ 吉米最出圈的段子是表演唐人街後廚處亂不驚一口髒話的廣東廚師,有人說像極了周星馳演過的殺豬佬,既表現了廣東人異國求生辛酸的底層生活,又表現了他們的堅忍與樂觀的人生境界。
一直在努力生存,在一個又一個時代浪潮裡尋找機會,吉米和他父親的故事,就是夾縫中的中國人的故事,他們在時代巨浪中輾轉變動,以智慧與毅力求得生存,那些生存奮鬥中長出的自我,成為了他們身上最閃光的部分。


哲學家陳嘉映曾經說過,最卓越的人類不是俗世生活混得如何成功,而是他們喜歡富有魅力的生活,喜歡大自然的美,喜歡生命力洋溢——人最珍貴的是活力,而不是活著。
無論是時代裡身段靈活的求生,還是在不同的地方努力追求自己的夢想,能夠在辛苦的人生碰撞中逐漸知道自己是誰,活出自己的生命力,努力地折騰,讓自己擁有充滿自主與意志力的一生,又非常有現實感,都是極難的事。
能完成這些的人都是這個世界上最有活力的人,也是最珍貴的人。

願大家都成為有活力的人。
作者:言文文、黃小姐
責任編輯:Miss H
出品:藍小姐和黃小姐
文字原創,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