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的中餐館打工,除了廚房之外的工作,一般叫做跑堂🏃♀️➡️
我喜歡跑堂的兼職工作 這是我能感受到能量持續流動的地方 可能也是因為我在不停的移動 在第一桌客人落座之後 幾乎沒有一刻是可以得閒的
識別菜品 列印小條 對應標記(就是把列印小條放到對應菜品上方便大家端) 端菜 收盤子 收桌擦桌子 響應客人需求 偶爾幫看孩子 是一個複雜的multi-task 做一個出色的跑堂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我說的更仔細一些 我們餐廳的出菜口分為熱菜區 和 壽司吧 熱菜區供應蒸物煎炸食、炒菜乾鍋和各色沙拉等 壽司bar就是師傅們做壽司的矩形吧檯 這兩個口各有一個顯示屏 當客人點單後 菜品會立馬傳到顯示屏上 顯示對應桌號點的對應菜品 當大廚幫和廚們、壽司吧師傅們做好食物之後 跑堂需要認出這道菜 順應打印出對應菜品的紙條 然後立馬上給對應桌的客人
這個任務聽上去很“簡單” 但是當落座客人集中點餐的時候(比如十幾二十桌同時)便會出現滿桌的蒸籠盤子火焰乾鍋和遍佈的小紙條 並有老闆在廚房裡催單的“緊張”情況
但是這種緊張是一種響應環境的反應壓力 即時的任務 即刻決策並採取行動 與慢性精神壓力不同。就好像一根彈簧 這是不停的壓了鬆開 彈簧總在彈彈彈 而不是一直壓下去 最後鬆開手來這麼一下子彈起來
我今天和同事姐說我的反應力好像提升了一點,當時我端著兩個尖頭賊沉的木頭盤子 正要拐進後廚 差點兒和端著兩胳膊菜的她迎面撞個滿懷
以前,我的內建時鐘(其實一直)有一種固有思維 即只有讀書學習的時間、複習、寫論文、想問題做專案、運動的時間,才算是不被辜負
當然,也是對的,如果你去做這些,會感覺到不同的度過時間的感覺。但是我後來迭代了一種思維,我總是提醒自己 決定做的任何事情 都要用心用力去做(因此我從不會有失眠睡不著的問題,我坐著都能睡著,因為其他時間都在用力,笑) 都不會是浪費時間 享受每一件事情所帶來的酸甜苦辣 每一件事都不一樣 並沒有一件事比另一件事更浪費時間 藥不然我這碼了半天字兒真是罪過了;)
#這件事是人要做
你若講我們設計機器人,去代替人完成這些工作,是完全可以的,而且程式步驟也不難定義。讓機器人自動完成這些事情,可以做到錯誤更少,然後所謂的把人解放出來做更具有“創造力”的事情 … 但是我想說,人為什麼“需要”做這樣的事情?如果目的是目標本身(比如錯誤少,效率更高),那人在這裡就像是一個工具。但人明顯是主角,或者值得被關懷和在一些活動中獲得愛與成就感的人物,這個就是humanity,人給人創造機會
人本身是一個具身智慧體,在一些多向任務(multi-task)中的智慧行動是意想不到的,不管是什麼型別的工作,我覺得這種變通的智慧行動有某種一般化的特點,並不是規定任務checkmark✅,而是不斷響應環境
人並不是只在高階的工作中才能鍛鍊自己的技能,和收穫愛和滿足。當然社會的主旋律一定是鼓勵人們要志存高遠造火箭、或是掌管幾億的資金做聰明投資人、或是 參與大專案造出個人工智慧體。沒有人會去鼓勵你端盤子做跑堂,或者在酒吧裡做服務員,但是如果你真的幹過,就不會有這些等級觀念,反而還會發現一隻胳膊端7、8道菜太酷了

我覺得能把一些人攢在一起,協力做一件事情,這件事兒特別有魅力。這便是每一個能稱得上是企業家、leader的人應該做的事,當然他們從自己的熱情和目標開始,賦能其他人一起有面包,有時候加一頓烤肉啥的
我挺喜歡我們老闆,雖然他人有點“小氣”,但是他是一個積極向上,對自己的生意有熱情有追求,高興和憤怒都直接寫臉上,員工能和他開的了玩笑的人。他自己也端菜上菜、收盤子、親自上陣頂壽司吧師傅
我最近看凡人歌,最喜歡的部分 就是沈琳去支攤兒賣滷肉 這好像是一種隱喻 無論如何 人總是在嘗試 想方設法折騰點事兒 就是人身上的一種“勁兒” 然後問題和相關的人、解決辦法、以及更多的問題、更多相關的人和解決辦法 便隨之而來more problems, more solutions。支起滷貨小攤、學著吆喝、搞試吃、建社群群、遇到大鬍子惡性競爭、丈夫一頓酒擺平(也讓頹廢丈夫因為這件事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大哥幫忙找工地兒弟兄買滷貨、發展外賣業務…
我其實寫完以後挺煩自己把啥破事兒都叨叨 但寫的時候
還挺快樂的q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