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教授告訴你什麼是好論文

在寫作形式上表現為總分(總),永遠的總分(總)。不僅僅整篇文章要有觀點,文章的每一個部分,都要有觀點。
別以為很多名家沒有使用這個結構。他們只是使用起來已經出神入化了,讓你感受不到總分(總)。
好文章的要素
文|蔡志棟
每到三四月份就會審閱一些畢業論文。平常也會不時收到期刊社或者教育管理部門的審稿要求。每次看完稿子,就會想如果自己寫,會怎麼寫?自己在評判稿件的時候,內心的預設是什麼?
這裡所說的文章,其實主要是論文,而且是中國哲學史方面的論文。原本想寫“好文章的標準”,但“標準”一詞顯然過於獨斷。我所認為的好文章或許在別人那裡還是狗屁不通。
目前,我也就能形成如下認識:
1、主題明確。這體現在標題上,能夠讓讀者明白你要寫什麼。當然,也要和正文高度貼合。有的文章,標題漂亮,但是,內容與標題不相應。老實說,我的幾本書,有好幾本大概有這個問題。比如《個體的時代》,很多讀者表示不知道為什麼要取這個名字。書的正文基本沒討論“個體”這個概念。或許,這是自己文學化追求的一點殘留。我也不想依靠這本書獲得點什麼。不過,如果一篇論文是要發表的,或者作者依靠它要獲得學位的,這種寫法就很危險。也許,哪一天作者成為了學界大佬,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不過,也要做好接受批評的準備。
主題明確,不僅體現在標題上,也體現在目錄和正文中。目錄暫且不說,這裡說正文。尤其是文章的第一段話、第一句話,最好開門見山,圖未窮而匕已見。假設我要寫一篇章太炎如何看待惡的論文,怎麼寫呢?一種寫法是把章太炎作為第一句話的一部分;一種是把惡作為第一句話的一部分。哪一種更好?似乎如此抽象的討論很難有正確答案。但是,如果在章太炎和惡之外再增加一些因素,比如道德論、人性論,等等,我們大概能夠發現這就點離題了。要在短短的一段話中告訴讀者你要幹什麼,並且為此設定一個廣闊的思想史背景。
2、論述嚴密。這就涉及目錄陳列,其實也就是結構安排。無論是學位論文還是期刊論文,都涉及這個問題,差別只是豐富度的問題。目錄必須和題目緊扣。這就是說,題目中的關鍵詞要體現在目錄中。它們也不是散亂的排列的,而是內在的有一條邏輯線索。環環相扣。
切忌講義式的寫作。也就是說,不要把論文寫成講義。先是這個人的思想淵源,接著是這個人關於某個問題的看法,最後是這個人的歷史影響。這是講義式的寫作。不是說這種寫作不可以,而是“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開闢鴻蒙之初,中國哲學這門學科還剛剛草創,這就需要對很多歷史上的哲學家、思想家作基本的介紹。然而,中國哲學這門學科發展到今天,除非我們對研究物件作新的開拓,基本上已經很難有新的材料、新的研究物件,這個時候,基本的介紹就沒必要了。作者最迫切的工作,恰恰是對研究主題做充分的展開,而不是躲躲閃閃,畏手畏腳。老實說,我個人認為,採取講義式的寫作方式,一方面是作者的思維方式的問題,另一方面,其實是作者偷懶,不肯在最難啃的骨頭上下功夫。而為了湊滿字數,只能就生平、影響敷衍文字。如果作者的哲學思維水平是這樣的,那很是可惜。作為學生,浪費了三年的時光;作為專家,如此混飯吃不覺得丟臉嗎?
3、冰山理論。這是接著上文說的。有的朋友會問:既然是研究,難道我只要了解我所要研究的主題就可以了嗎?研究物件的生平、後續我都不管了嗎?如果我不知道研究物件的基本情況,如何正確、深入地展開研究呢?
這是個問題,也不是個問題。我說的是文章的寫作,而不是研究的過程。這是兩個過程,雖然可以高度重合。就像你做飯或者做菜,當然要準備許多食材,但端上桌子的,不可能是全部。可以把豬下水端上桌子,但也必須做成滷煮或者別的什麼好吃的。也沒必要在餐桌上播放你做豬肉的影片,更沒必要播放你如何養豬的影片。冰山理論認為,冰山一角是整個冰山的很少的一部分,有的說是三分之一,有的說是九分之一,總之,海面之下還有很多冰山體。作者的任務是展現冰山一角,而不是把整座冰山都推給我們。海面之下的冰山體是作者為了展現海面之上的冰山一角必須暗地裡培育的,但這種努力不該以最終文章的方式告訴大家。反過來,老練的讀者也能看出作者為了寫這篇文章究竟花了多少功夫,作者推出的究竟是一角還是全體,是菜餚還是原料。
4、客觀規範。這說的是學術規範的問題,但我還要加上一個客觀性的問題。什麼意思?我認為,遵守學術規範的中國哲學文章會有著和理工科論文一樣的客觀性。也就是,只要讀者根據文章提供的參考文獻、註釋一起思考,就會得出和作者一樣的結論。
只要是引用,必須給予出處。只要是觀點,必須給予論證。觀點的論證也分為兩種,一種是自己論證,這也正是寫作的目的、作者的任務;一種是他人論證。有的作者喜歡陳列很多觀點,在此基礎之上提出的自己的觀點,這並非不可以,但他們中很多人忘了對作為前提的觀點提供論證或者註釋。至於有的作者把文章所要論證的觀點和作為出發點的觀點混淆起來,處處以斷言的方式出現,那隻能說他要麼還沒入行,要麼已經是學界權威,不需要論證,只需要提示。
在此我還要說綜述的問題。無論什麼文章,都要有綜述,差別只在於這個綜述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學位論文的綜述是顯性的,期刊論文的綜述是隱性的。綜述不是可有可無的,不是為了敷衍字數,而是為了讓文章活起來。沒有綜述意識的文章,哪怕是長篇大論,其實是不合格的。作者在那裡自言自語。如此而已。對於和自己相同的觀點,作者當然要吸收;不同的觀點呢?不能視而不見,而是要重視,並且進行對話。如果面對不同的觀點,一味堅持自己的立場,那就必須給出強勁的說明。
事實上,對話的過程正是論證的過程,正是寫作的過程。所以千萬不要躲避,不要以為讀者只讀你的文章。雖然部分讀者的確只讀這篇文章,不把自己的專業當回事,但你總會遇到認真的讀者。這個時候就危險了。你可能會被退稿,也可能會被給不及格,影響畢業。學術之路為什麼是學術的?道理之一恐怕也在這裡。
5、讀者意識。永遠替讀者考慮。文章是寫給別人看的,而不是自我欣賞的。論文不可以是“私人語言”,也就是說,只有自己懂得在說什麼;甚至,過了一個月,連自己也不知道當初要說什麼。
在寫作形式上表現為總分(總),永遠的總分(總)。不僅僅整篇文章要有觀點,文章的每一個部分,都要有觀點。眾多小觀點整合起來,邏輯的論證出了大的觀點。把觀點放在第一句話,當然,有時候也可能是第二句話:這個時候,第一句話是為了承上啟下。
至於任何觀點都要有支援(有論證或者有出處),這個不用我多說了。
別以為很多名家沒有使用這個結構。他們只是使用起來已經出神入化了,讓你感受不到總分(總)。想想看,為什麼有的文章讀起來你馬上知道作者要表達什麼呢?因為他是按照人的正常的接受程式寫作的。正常人說話也不是丟給你一堆密集的觀點,它們之中其實有核心觀點,有輔助觀點。至於混在一起講的人,要麼腦子糊塗,要麼想耍花招。
6、研究正規化。記住,你的論文是研究,而不是複述。研究某個人顯然需要複述這個人寫的東西,但不要忘記,你還要更進一步,把他的東西放在某個視野中加以闡釋。這個視野,也可以說是結構,也可以說是問題意識,總之,已經不是這個研究物件本身了,而是要讓研究物件顯示出不同的意義來。
以往我們的研究存在著“以馬解中”、“以西解中”、“以中解中”等正規化。目前為止,前面兩種正規化有著第三種正規化尚未增長出來的優點,那就是研究者無論是心悅誠服還是潛意識中,都知道寫作不是複述,而是要以研究的方式展開研究物件。此刻,研究物件自己話語和結構不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說,不是能夠直接呈現的,而必須在作者自己的視野下展現。必須被肢解,必須被說明,必須被解釋。當然,肢解不是斷章取義,而是賦予研究物件以意義。簡而言之,不要被研究物件牽著鼻子走,不要只使用研究物件自己的話語,而沒有對這些話語給予自己的認定。
這就給作者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你要有自己的一套話語體系。它們本質上是你研究研究物件的工具。這套話語體系可以是學界流行的,也可以是你逐漸摸索出來的。很難,也容易受到批評,但在這方面有自我意識比渾渾噩噩要好,那就是兩個層次的問題。
比如馮契先生的《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作為其研究正規化的不僅有馬克思主義,而且還有西方哲學。他用感性、理性、自然原則、人道原則、知情意等一系列研究正規化來重新刻畫中國古代哲學史,並且讓其構成兩個邏輯的圈。雖然這種做法也受到了一些批評,但是,這和被研究物件牽著鼻子走的做法還是有本質的不同。我們回看那些批評,核心也在馮契所使用的研究正規化的有效性如何,而不是必要性如何。
編輯:摳圖大師
猜你喜歡

衡|好文章的要素
蔡志棟 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傳統思想研究所暨哲學系副教授
關注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