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商環境好,創業就更容易嗎?

本文是圓方的第1100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圓方,未來幾年,營商環境會不會變好了,是不是更適合創業呢?”
這個是在昨天直播的時候,小夥伴們問圓方的一個問題。
從前幾天開的座談會就能夠明確,營商環境的持續最佳化,大機率是一個確定性方向。
而且從圓方聽到的👆資訊源來看,馬上國家就會從上到下推廣一個新的制度,來約束地方政府的檢查等相關問題。
把“要強化執法監督,集中整治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落到實處。
是營商環境改善的,是不是等於更適合創業了呢?先聽聽小夥伴們的答案。
在直播的時候圓方回答:
這個問題,圓方可以給到兩個觀點的思考。
第一,是未來幾年營商環境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好。第二,會不會更好創業呢?並不會,創業這件事情會變得越來越卷。
如何去更好理解這件事兒呢?如九幾年的時候營商環境好吧,營商環境並不好。那個時候想要註冊一個公司,你需要請客,你需要送禮,你需要想各種辦法才能把公司註冊下來。現在不用,現在恨不得求著你去註冊。
是你換個角度想一下,那個時代正是因為營商環境不好。反而競爭者非常少,你幹什麼都是賺錢的。因為營商環境不好,所以但凡能去做點事兒的都能賺到錢。
現在營商環境非常好,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其實賺錢這件事反而變難了。如果你在新興領域,沒有特別多競爭對手的方向,其實是可以創業的。因為這是時代的規律,老一代的企業家其實很難跨越到新時代,去擁抱新時代的資源和能力。如果是進入新興行業,應該是有很大機會的。
如果你是去做一些傳統領域,比如說你去開一個化工廠,搞個鋼鐵廠,或者去做什麼電力成套裝置,那就太難了。
02
九十年初代企業家們,常感慨"那時候註冊公司要跑斷腿",但恰恰是這種"高門檻"形成了天然護城河。
那個時代的老一輩創業者,需要同時具備兩種能力:
突破行政壁壘的政商智慧,以及開拓市場的商業嗅覺。

這就像熱帶雨林中高大的喬木,

必須同時具備穿透板結土壤的根系和爭奪陽光的枝幹。

當下

"零門檻註冊"

看似降低了創業難度,實則開啟了更殘酷的生存競賽。2023年全國新設企業3270萬戶,但存活超過3年的不足30%。

這如同草原生態系統,看似進入容易,但要在百萬株幼苗中長成參天大樹,需要更強大的生命力。
比如杭州直播電商產業園,就是這樣一個生態系統:每天有上百家MCN機構註冊,同時有同等數量企業登出。
這種"高週轉"恰恰是健康市場的特徵。營商環境最佳化如同提升實驗室潔淨度,讓真正有價值的"細胞"在更純粹的環境中裂變生長。徹底的貫徹,物競天擇的進化論(淘汰論)。
但是這種挑戰,是一件壞事嗎?
當然,並不是。

03

營商環境迭代本質是篩選機制的進化。過去四十年,中國其實經歷了三次篩選機制質變:

關係篩選時代(1978-2000):誰能搞定審批蓋章,誰就能獲得市場準入證,大部分的生意都是“許可”的生意。
資本篩選時代(2001-2015):在中國進入WTO開始擴張紅利期,敢貸款敢擴張就能佔據先機。
能力篩選時代(2016-至今):大家比的不再是規模大,而是誰能創新。這一點從前兩天召開的座談會就看得很清楚。
而即將在全國推行的"四亂整治"新政,本質上是在重構市場生態。
就像亞馬遜雨林每年雨季都會淘汰無法適應水位變化的物種,新規將篩選出真正具備現代企業基因的創業者。那些依賴灰色地帶生存的"關係型企業",“資本性企業”或許會像恐龍般,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04
是營商環境的這種變化,其實說明了一個趨勢。
創業正從"草莽時代"進入"職業化時代"。
當市場監管的柵欄變成公平競爭的起跑線,當政策紅利的溫床變為創新能力的試金石,這個時代正在獎勵那些"既懂商業本質,又具創新膽識"的真英雄。
營商環境最佳化如同為賽車手修建更專業的賽道,但不會降低奪冠難度,反而會提高競技水準。
當"找關係"讓位於"拼技術","鑽空子"轉型為"建壁壘",中國創業文明正在完成關鍵進化。
這不是創業黃金時代的終結,而是價值創業元年的開始。未來的商業史冊,只會記載那些在陽光下依然茁壯生長的參天大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