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 | 呂思聰 呂爽 唐澄澄 陳昊 魯政委
本期關注:近年來,中信銀行對公業務發展較優,在利潤增長、信用成本管控等方面均取得亮眼成效。本期我們將結合中信銀行公開資訊,進一步梳理分析該行對公業務的特點及戰略佈局。
從近年來業務表現來看,中信銀行對公業務有以下特點:一是對公業務板塊是中信銀行增長的中流砥柱,對公稅前利潤保持快速增長。二是得益於存貸兩端的較優表現,中信銀行對公存貸利差在主要股份制銀行中排名第1,且優勢不斷擴大。特別是在負債端,中信銀行透過加快推進結算型、交易型、理財型產品協同,提升活期存款穩定性與客戶資金留存能力,對公活期存款佔對公存款的比重相對較高,接近50%。三是對公貸款質量不斷最佳化。近年來,中信銀行對公貸款不良率逐年下降,降幅位列主要股份制銀行中第1。
中信銀行對公業務穩健增長的背後,是其構建了組織能力、客戶經營、產品供給、科技支撐、風險治理、信貸資源配置、集團聯動等多維度的系統性戰略協同體系。
在組織結構方面,中信銀行對公條線形成了“橫向客群經營+縱向產品賦能”的矩陣體系,提升了對公業務的精細化管理水平。在客戶經營方面,中信銀行客戶經營模式從賬戶管理走向生態協同,客戶策略不再是“開戶數”邏輯,而是“全生命週期價值經營”導向。同時,中信銀行還推動“名單制客群經營”與“金字塔分層模型”協同建設,以實現“底部客戶廣覆蓋、中段客戶精扶持、頂部客戶強黏性”的目標。在產品體系建設方面,中信銀行搭建了融合政策主線與客戶全景需求的產品體系。中信銀行在鏈式金融、綠色金融、跨境結算、科技企業融資等重點場景中,形成“融資+交易+理財+服務”一體化打法,兼顧標準化與定製化。在科技支撐方面,中信銀行將數字化建設嵌入業務底層邏輯。生成覆蓋6000+企業的“千企千面”智慧營銷報告,提升供應鏈、科創、跨境等客群的高質量獲客。在風險支撐方面,中信銀行將風控體系前移,強化貸前識別與貸後風險管控聯動機制。在信貸資源配置方面,中信銀行堅持“戰略區域+產業賽道”雙輪驅動,重點配置長三角、大灣區、京津冀、成渝經濟圈四大戰略區塊。在集團聯動方面,中信銀行加快集團生態聯動構建金融服務“協同生態矩陣”。依託中信集團“金融全牌照+實業廣覆蓋”優勢,中信銀行推動“商行+投行+產業+智庫”協同聯動機制落地,提供綜合化、一體化服務。
銀行機構戰略及組織架構調整:1、銀行系AIC增員 股份制銀行陸續入場;2、解碼中信銀行科技金融:專營機構統籌 以“五圈”構建新生態;3、從“數量縮減”到“質量重塑” 2024年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減少195家。
銀行機構產品及業務佈局變化:1、消費貸利率不得低於3%剛滿月,部分銀行繞道現金分期重新“卷”;2、增配科創債:銀行理財進階“耐心資本”新正規化;3、存5年不如存1年利率高,中小銀行存款利率倒掛範圍擴大;4、工行積極最佳化股權服務;5、建設銀行牽頭承銷首批非金融企業“孿生綠債”;6、建設銀行舉辦“健養安”養老金融特色網點擴容升級釋出會暨養老金融產品服務推介會;7、農業銀行創設市場首隻“三農”主題債券籃子;8、交行上海市分行推出“嘉年華”活動激發消費活力;9、郵儲銀行基金服務重磅升級;10、浦發銀行以“浦贏跨境”品牌,打造“跨境+”服務生態圈;11、浙商銀行“鐵路運費貸”啟用“一帶一路” 物流金融新動能;12、上海銀行股權激勵貸助企破局 共築“科技+金融”生態圈;13、北京銀行落地全國首筆自然景物資料資產質押業務;14、南京銀行面向科技型企業開展“首貸擴面”專項行動。
銀行機構數字化創新:1、多家銀行積極推進資料資產入表;2、郵儲銀行落地市場首個投行業務場景AI交易機器人;3、浦發銀行公司網銀全新升級;4、摩根大通完成首筆代幣化國債公開交易。
本文作者:





請登入興業研究APP檢視完整研報
獲取更多許可權,聯絡文末銷售人員。
★
點選圖片購買 “興業研究系列叢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