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度,全國最高溫,人擠人排隊半小時,小夥伴直接熱到中暑。
以上這些,都是差評君這兩天,趕去參加上海世界人工智慧大會( 英文縮寫:WAIC )的關鍵詞。
看看這滿滿當當的人群,我只能說大夥對人工智慧的熱情,比副熱帶高壓還高。
反正在正式逛展之前,差評君就已經先被不少好玩的東西給晃花眼了。
有老哥戴著 Vision Pro 逛展會,簡直不要太時髦好吧。
還有展商們,個個都是諧音梗狂魔。什麼純 AI 戰士、蟻天鑑、模力分身,雞記曉蘭一個比一個溜。
這邊特斯拉則掏出了人氣爆棚的 Cybertruck ,隔壁脖子哥直接上手試駕了一波,咱先給大家秀個預告。
差評君的蛋蛋也上手試了下非侵入式的腦機裝置,看著有種雙腳離地,智商佔領高地的美。
就連大型展覽必備的現場醫療點,都是 AI 加持的,如果大家有不適,直接現場 AI 問診。
而差評君在這兒,也準備廢話不多說,先給大家來個逛展的總結,那就是我發現: AI 應用的落地要比咱們想象的要更快、更深,範圍更廣。但不過。。。與此同時,我覺得也有點割裂。
首先,咱先把好話放在前頭,那就是國內的 AI 確實一片欣欣向榮。
這麼說吧,這次的大會的兩大主角,是大模型應用和人形機器人。
其中,阿里、騰訊還有百度這些個國內 AI 頂流基本都聚齊了,還有不少初創企業也過來混了個臉熟,展廳從底層算力、資料、雲平臺,再到各種模型應用,那叫一個應有盡有。
就比如咱平時接觸得比較多的,各種生活 AI 助手輪番上來刷存在感。
裡面讓我影響比較深的,其實是猿力科技,也就是猿輔導他家,他們推出了一款飛象智慧作業的產品,打眼一看以為又是什麼常見的 AI 輔導作業,但沒想到居然是給老師用的。
據說它能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甚至給學生留的作業,都是不一樣。不是我說,這玩意兒要是放咱小時候,那作業都沒法兒抄了。
還有行業大模型的應用,也已經在我們不太會注意到的地方鋪開了。
特別是在一些更加專業的領域裡,像是醫療、礦產、農業,還有氣象預測啥的,比如國家電網還有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都在嘗試 “ 大模型 +” 的形式。
另外,具身智慧概念的火爆,也讓人形機器人成為了今年大會的焦點之一。
一進入場館,擺在入口處的人形機器人十八金剛,就吸引了不少觀眾打卡,差評君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擠到前排拍照。
有個展廳打眼一望過去全是各式各樣的機器人,每家的展臺都賊拉大,而且基本都在強調自己做的是具身智慧。
特斯拉也搬來了擎天柱二代,說是走路速度快了 30% ,手指還有感知和觸覺,但可惜機器人被關在櫃子裡,咱也不知道它到底是騾子是馬。
有個機器人開源社群給他們產品起名也賊有意思,什麼白虎資料集、朱雀大模型、青龍機器人,活脫脫是把四大神獸給聚齊了。
其他機器人展臺,還有會側空翻的機器狗,能疊衣服、削黃瓜的機械臂,不滿意還能現場給你來個大劈叉,花活兒不是一般的多。
但差評君在現場也 “ 偷聽 ” 到,不少觀眾問機器人到底啥時候能量產出來,結果有展商對機器人的量產計劃支支吾吾,也有說已經進入量產階段,只不過大幾十萬的價格聽起來就不那麼親民了。。
有種小腦缺失的美感
而上面這些東西,相信大夥們這兩天,在不少科技媒體上看到過了。總之相比去年,今年現場有種 AI 遍地開花的感覺,觀眾也異常熱情,展會門口還有黃牛在賣票。。。
但與此同時,差評君卻也發現在這種沸騰的表象下面,藏著很多割裂的地方。
我們簡單總結了下,就是預期和現狀的割裂、理論和現實的割裂、大廠和小廠之間的割裂以及大廠和大廠之間的割裂。
先說預期和現狀的割裂。
最簡單的就是,我們在參加這次大會之前,期待可是相當高的,就想看著國內的大廠們,能不能拿出什麼點新鮮玩意兒來讓大傢伙開開眼。
結果呢,其實是有些失望的。
就這麼說吧,你基本能猜出每個廠商擺了個什麼玩意兒。
左不過一個行業模型、右不過一個文生某類影片文生圖片的 AI ,而大部分叫的上名字的產品,我們編輯部線上也都試過了,要麼針對特定行業特調的,基本也沒什麼新意,很難有那種震撼或者眼前一亮的感覺。
如果說去年的 WAIC 讓人感覺 AI 有盼頭,大家瘋狂期待大廠商們爭奇鬥豔能卷出哪些五花八門的產品,結果短短一年,齊刷刷地長成了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樣子。。。
而兩個掀起 AI 巨浪的國際巨頭谷歌和微軟,反倒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成了小透明,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哪家新來的初創企業,一個不小心就走過了他們的小隔間。
而且它們帶來的產品也都是炒冷飯,算不上有新意,可以說純粹就是來露個臉罷了。
另一邊,理論和現實的割裂也很明顯。
其實不光是展廳裡,過去一年,大家都在想盡辦法讓 AIGC 落地,讓各種應用插上大模型的翅膀,或者說想著法要從 AI 上賺錢了。
編輯部的江江這次也去參加了隔壁的各種論壇,卻發現一些學術大佬們在說,大模型的地基還沒打好,怎麼大家都想著在上面裝修房間收房租了。
而這種大環境的割裂,也的確傳到了每個企業。
首先就是大公司和小公司之間的選擇方向不同。最簡單的劃分,就是展館兩層,上下之別。
一樓主要都是各個網際網路、 AI 大廠門的主陣地,他們清一色地玩通用大模型,然後再搞文生圖、文生影片,主打一個大而全。
而二樓就是劍走偏鋒,玩大模型也走非主流,有著不少 AI 落地的新思路.
比如這個公司專門為蛋白質設計做了一個通用大模型。
這家 AI 櫥窗,雖說還是繞不開文生圖,但你可以在櫥窗裡放實物,讓 AI 自動生成圖片,感覺以後街邊廣告牌都能用這玩意兒來替代了。
還有什麼智慧農場、智慧奶牛場啥的,我們在現場觀察了一會,發現來參展的外國商人,對這些東西尤其感興趣。
再仔細研究下,你就會發現不僅是大公司和小公司路線不同,就連大廠之間也割裂著。
比如李彥宏這段時間,甚至在 WAIC 現場都還在反覆強調,商業化的閉源模型是最能打的;而隔壁的阿里雲則是在力挺開源,至於另一家騰訊,則在前段時間喊著: “ 通用大模型不是模型應用的唯一方向 ” 。
所以總的來說,至少從我們的體感上來看,過去的這一年裡, AI 應用的產品形態並沒有發生太多的變化,同質化相當嚴重。
相反在理論上、路線上出現了割裂。
1903 年萊特兄弟發明第一架飛機,到 1969 年美國實現登月,總共花了不過 60 多年。
生活在 1969 年的人們暢想的是征服宇宙,結果 70 年過去了,當代人反而開始懷疑登月的真假了。
而人類的 AI 潮,有沒有也可能是這樣呢?
去年大家看到大模型的百花齊放,只會想到,短短 1 年時間,大模型就進化成這樣,那什麼 AGI 、什麼機器人掌控世界都是肉眼可見的未來。
最後,會不會和登月一樣,本以為是開始,結果是巔峰。
當然了,我們在逛完展會後,也仔細想了想這個問題,可能是自己多想了,甚至覺得這種割裂感似乎出現得很合理。
因為在過去 2 年裡,整個 AI 屆幾乎天天都有新產品、新功能,對很多媒體朋友來說,都覺得有點看膩了,讀者裡的 “ 懂哥們 ” 也都已經雲淡風輕,不再動不動就炸裂、改變世界了。
但我們真問了來參加展會的一些普通觀眾,他們反而覺得一切都很新奇、到處體驗產品。
比如現場來逛展的小朋友,就覺得很有意思,畢竟自己平時都是在網上看這些 AI 應用,這次大會終於能體驗到了。
也有觀眾覺得,之所以現在大家都在做同樣的應用,很大程度還是因為產品本身不夠好。
另外我們發現,似乎今年的 WAIC 和去年的風向有區別。
去年 WAIC 主要還是為了給大家科普什麼是 AIGC ,把大模型的概念傳播給普通人。
而如今 AIGC 、大模型起碼在行業上已經有了廣泛的應用,和不錯的商業前景。
整個大會其實偏多傾向於採購商和專業聽眾,一樓所謂的千篇一律,其實是廠商們把目前的最優解展現給大家,那正確答案還能長得五花八門嗎?
在我們看來,這次可能有點沉悶的 WAIC ,或許是明年大爆發前的寧靜,畢竟大模型和現實進行互動似乎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
再給 AI 365 天時間,恐怕沒有人能預測那時候會是什麼樣子。
撰文:八戒&西西
編輯:江江
美編:陽光
圖片、資料來源:
部分圖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