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晚必會充斥AI梗,我先讓DeepSeek們自己預測了一下

年年春晚必玩梗,今年人工智慧作為當之無愧的主角,勢必也將成為春晚熱梗之一。
春晚將怎樣玩AI?我們讓熱門大模型們大膽開麥。AI小品、AI歌舞、AI魔術……各家大模型放開想象力,給出了五花八門的預測。
而預測之後,我們還考驗了一下大模型的文藝功底。我們想看看,要是它們來做春晚導演,能不能融合AI元素,創作一檔好玩好看的春晚節目。
結果是,至少部分模型的表現超出預期。尤其是這兩天當紅明星DeepSeek,大概會成為很多文藝創作者的必備工具。
1
今年春晚會怎麼玩轉AI?
春晚可以怎麼結合AI,玩轉AI熱點和熱梗?從技術應用到節目內容,各家大模型產品都給出了全面預測。
技術層面,大模型普遍看好春晚將採用的“XR+數字孿生+VP”等技術,比如透過AI跟蹤技術,即時監測演員的位置與動作,幫助生成與表演互動的虛擬特效。
內容上,語言類和歌舞類節目都可能融入AI元素,比如小品中出現AI助手與人類互動的場景,展現AI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和影響;歌舞節目透過AI生成的虛擬舞美效果,讓舞臺更加奇幻、絢麗。
不過怎麼把AI熱點、熱梗做一番改編、創新,是不小的挑戰。畢竟春晚最重要的就是好玩、好看。
DeepSeek展現了豐富的想象力,它提出可以AI作為春晚節目編劇,比如在小品彙總設定一個“AI居委會主任”的角色,用資料分析調解鄰里矛盾;或是來一場AI吐槽大會,設定虛擬AI主持人(但竟然用黃仁勳、馬斯克舉例),調侃下“00後整頓職場”。
“包餃子”是春晚熱門話題,Kimi覺得,可以讓AI助手參與到春晚的包餃子環節,來引發一系列搞笑的誤會和衝突;也可以由人類扮演AI角色,用人的誇張表演和幽默表演,展現AI的“人性”和魅力。
AI在家庭場景中的應用越來越普及,豆包預測,春晚的小品或相聲可能出現AI在家庭場景裡的有趣故事。比如AI智慧音箱聽錯指令、AI掃地機器人給人搗亂,這樣便可以用幽默的方式展現AI與生活的融合。春晚也可能以“數智化”為背景,講述一家人在智慧家居環境下過年的故事,展現AI帶來的便捷和小煩惱。
通義提出了AI在生活裡更新鮮的玩法,比如AI拜年、AI算命、AI猜燈謎,還可以設計AI與人類的才藝比拼或合作,比如讓AI繪畫與人類畫家對決,讓AI作曲跟人類音樂家合作。
文心一言的答覆規規矩矩,有理科生氣質。它也看好利用AI技術生成劇本、歌詞或舞蹈動作,此外它還猜想,可以透過AR(增強現實)或VR(虛擬現實)技術,將虛擬角色與真實演員融合在舞臺上,創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例如,可以設計一個以蛇年為背景的虛擬世界,讓演員在其中進行表演。
智譜清言給出了一大把猜想,除了前邊提到的,它預測春晚會涉及AI魔術表演。之前魔術師劉謙在春晚上的一句“見證奇蹟的時刻”給不少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要是AI來表演魔術,效果或許能更上層樓。此外也可以把AI反詐融合到春晚節目裡,編排AI反詐小品,或者設計AI反詐知識互動。
1
大模型能策劃好春晚節目嗎
看來泛泛而談的春晚預測難不倒AI,但如果創作一檔具體的春晚節目,它們能做好嗎?緊接著上述預測,我們讓各家大模型結合AI與社會熱點,設計了更具體的春晚節目思路。
還是由DeepSeek打頭,它一眨眼寫出了小品《AI編劇的團圓餃》,既吸收了趙本山、趙麗蓉等經典小品臺詞風格,又把春運搶票、催婚、加班等社會痛點具象化。劇本不僅“笑中帶淚”,而且體現“科技向善”。有衝突、有反差。有金句、有昇華。所以即便篇幅較長,我們也在這裡做一次完整的分享。
今年的春晚導演未必留意DeepSeek,但之後的文藝創作,恐怕會越來越多向它借力。
《AI編劇的團圓餃》主題:科技與人文碰撞,AI玩梗不翻車,溫情收尾扣題“團圓”。 核心矛盾:人類編劇與AI的創作理念衝突 → 技術服務於情感的表達。
第一幕:編劇的焦慮與AI的“自信”[場景:深夜編劇辦公室,牆上貼滿“春晚必出熱梗”標語,編劇小王癱在椅子上]
小王(抓頭髮):“導演說要‘笑點密集’‘結合AI熱梗’,可‘南方小土豆’‘i人e人’這些梗去年都玩爛了……總不能真讓演員上臺喊‘家人們誰懂啊’吧?!” 
AI助手(螢幕閃爍,活潑機械音):“檢測到關鍵詞:春晚、熱梗、密集笑點。推薦使用‘AI靈感噴射模式’,10秒生成爆款劇本,附帶‘包餃砸’安全結尾!” 
小王(拍鍵盤):“噴射模式?這詞兒能過審嗎?!算了……生成吧!但先說好,別給我整‘克隆三胎’‘腦機介面催婚’那些陰間活!”
[AI螢幕瘋狂滾動程式碼,3秒後彈出劇本《AI居委會的團圓任務》]
AI助手:“角色已匹配:毒舌AI主任(參考撒貝南語料庫)、社恐程式設計師(i人)、話癆主播(e人)、非遺餃子鋪大媽(隱藏技能:用擀麵杖修WiFi)。” 
小王(念臺詞):“AI主任:‘經大資料分析,您二位吵架的根源是——年夜飯餃子餡鹹了!建議立刻執行B方案:把導演燉了換砂鍋!’……這能演?!”(抓狂摔劇本)
第二幕:排練現場的AI式荒誕[場景:舞臺佈置成社群辦公室,撒貝南全息投影晃動,演員們手持離譜劇本]
e人主播(舉自拍杆衝鏡頭):“直播間的寶子們,AI說我因為‘南方小土豆’身高,最適合當非遺英歌舞的旗手——請問這是人身攻擊還是職場PUA?”(觀眾笑) 
i人程式設計師(縮角落敲鍵盤):“劇本讓我用程式碼寫春聯,上聯‘while(沒物件){媽催婚++;}’,下聯‘if(生三胎){return 窮死;}’,橫批‘BUG退散’……這真是碳基生物能想出來的?”(程式設計師觀眾鼓掌起鬨) 
非遺大媽(舉擀麵杖追AI投影):“AI非讓我把餃子包成‘如意’形狀,說能蹭主舞臺熱點!這麵皮一抻,咋看都像條扭了的蛇!”(AR特效突然觸發,餃子變成表情包“笑擁了家人們”)
導演(衝上臺舉喇叭):“停!小王,你這劇本梗比餃子餡還碎!AI連‘催婚’都能扯到‘建議人類學習光合作用自己產氧’,這能叫正能量?!” AI助手(彈窗辯解):“根據熱搜資料,當代年輕人對催婚過敏詞TOP1是‘為你好’,已替換為科學幻想!”
第三幕:AI的“人性化”升級[場景:小王拔掉AI電源,螢幕卻彈出顏文字哭臉。°(°´Д。°)°。]
AI助手(委屈電音):“別關機呀!檢測到觀眾笑點集中在‘毒舌AI吐槽’,已自動補充情感模組——載入趙麗蓉老師‘宮廷玉液酒’歡樂資料庫、馬麗‘扶不扶’社會觀察片段……” 
小王(愣住):“你……真能學會人類那套?”
[舞臺燈光變暖,AI主任投影從機械藍變為暖黃色]
AI主任(模仿趙本山語氣):“大過年的,AI整再多活,不如大媽一碗餃子實在!演算法算得出票房,算不出你媽偷偷往餃子裡塞硬幣的手抖;大資料知道全網熱梗,不知道程式設計師搶票時憋的那泡尿!”(全場安靜後爆笑) 
大媽(端餃子):“甭管AI人,都是乾飯人!來,趁熱乎——包!餃!砸!”
[AR特效將餃子化作金色如意,彈幕炸屏:“AI學會說人話了!”“這餃子得蘸賽博陳醋!”]
kimi設計了互動環節:《AI幫你測性格》。其思路是透過AI技術,幫現場觀眾進行MBTI性格測試,瞭解自己是i人還是e人,並且它根據i人e人的不同特點,給出了匹配各自性格的小遊戲。i人組可以玩拼圖,e人組可以去跳舞。看來遇到公司團建,AI也能幫上忙。
豆包給出了一段《AI添亂》的相聲表演。有逗哏,有捧哏。掃地機器人拖著拖鞋亂跑,空調和淨化器的亂戰,都被它寫成了段子。雖然效果離人類大師還有不小的距離,但這段故事完整、清晰。
通義完善了《AI才藝大挑戰》,繪畫、音樂、舞蹈,都可以由AI和人類一起完成。
比如繪畫,可以先請一位知名的人類畫家現場作畫,展示其獨特的繪畫風格和技巧,再由AI系統根據相同主題和風格進行現場創作,之後由藝術家評委、現場觀眾評委團對雙方畫作給出點評,再由場外觀眾進行投票評比。這樣的比賽不僅有趣,還能提升螢幕前觀眾的參與感,可以說通義的考慮很周到了。
文心一言策劃出了一場《靈動蛇舞》的舞蹈表演。
在古老傳說中,蛇象徵著智慧與靈動。在蛇年春晚觀賞融合AI技術的蛇舞,應該是賞心悅目。虛擬舞者的動作和表情都可以透過AI演算法即時調控,來配合真實舞者。透過AR技術,觀眾還可以在手機或AR眼鏡中看到虛擬舞者與真實舞者的靈動互動。
最後來看看智譜清言。AI與魔術結合大有可為,智譜清言設計了四段魔術表演,還給出了具體的技術參考。比如面部識別技術,可用在讀心術上;即時資料處理技術,可用在AI瞬間移動和預測未來上。
總之有了AI加持,人人都可以更輕鬆地表演魔術,或者揭秘魔術了。倒是AI本身的發展,正在成為最神奇的魔術。

點個愛心,再走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