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催婚的日子

圖:Jinhee Lee

前幾天和我媽發生了一次小小的衝突。
我們倆閒聊,談起十多年前的事。
我突然腦子一抽,開始抱怨她當年催婚力度很大。
有時半夜睡著覺,突然就坐起來催…
“給我造成了太大的壓力、痛苦…我當時一邊哭一工作blabla"
我講這番話時沒過腦子。
我媽卻很憤怒,覺得我在翻舊賬,指責她。

她說:
“你現在就是有錢了、厲害了。
回頭看你當年的狀況,眼看快30的人了,沒房沒物件沒多少錢,哪個父母不焦慮不催婚?”
“愛孩子的父母都會這麼做…blabla…咱倆別聊天了…我不愛聽!"
我只好閉上了嘴,成年人的吵架點到為止。
雖然當初我是真痛苦…我那時甚至每天跑5公里10公里,跑了大半年。
為了釋放壓力——然後把膝蓋也跑壞了。
我有個冷血的感受。

成年的兒女和父母間,是有微妙對抗的。
你強我弱,你弱我強。
以前我媽總覺得她很強大,可以全方位罩著我,一旦做不到了她就開始焦慮,然後push我,要求我過“正常日子”。
著我年齡增長了,經濟實力強了,即便人不怎麼正常,但也過得還行。她又常常覺得被我壓制了,懷疑我看不上她嫌棄她了

會委屈,不服氣,要證明自己。
每回吵架,我媽拿來證明自己的一個有力武器就是:
她有退休金,每月1800多(且每年上漲)。
她不用靠我養,讓我別趾高氣昂…
雖然這錢她不花,但到賬那一刻安全感很強。她會一直催我幫她把錢取出來,做做理財。
我覺得收益微乎其微,沒必要。
但會乖乖照做。
我翻舊賬的那些話,其實嚴重挑戰了她吧…
所以我也不再抬槓了,這事就過去了。
倒是正好用我倆這個小事,回覆一下前幾天讀者的問題——
要不要幫父母多交養老金?
我的回答一定是:
當然要了。
首先,養老金的財務回報很牛X、快速回本;
重要的是,現金流會幫父母建立巨大的心理安全感。
這是我們年輕時不會深刻感觸到的。
有個容易忽視、但非常值得注意的是:
「持續現金流」會比資產」更好。
人有一份資產,容易被惦念。
啥意思?

小紅書上的人很喜歡討論身價。
我看過一個A8.4的貼子(四千萬身價),引發了很多人討論。

貼子大意說:
“我的男朋友有7套房,屬於A8.4,不知道在北京算不算有錢人?”
這7套房是怎麼算的呢。
男朋友姥姥奶奶家各有一套房,舅舅名下兩套房,離婚無娃男朋友自己家三套房,男朋友自己是獨生子。
網友忍不住說:
“這是玩抽象吧,可能舅舅本人都不知道房子要留給外甥呢。”

haha…
從法律角度來說,外甥並不是法定繼承人,舅舅的房子和外甥是沒關係的。
這顯然是被惦記了。
A7,意思是家庭資產有百萬級;A8是千萬級,A9是億級;
我難免站在舅舅這個角度思考:
如果一個人,選擇丁克生活一輩子。
這種惦念還挺讓人不爽的。
腹黑一點,或許舅舅可以考慮這麼安排:將自己的資產換成社保、年金…
自己每年領錢。
一直領到去世那一刻。
然後,所有的財產隨著自己的去世而消逝。
以房養老了,haha~
現金流和資產是兩種特性的事物。
會種出不同的果。
如果有一份現金流。
身邊人會祝福你身體健康,關心你身體,希望能和你有愉悅的相處氛圍。
祝你笑口常開。
我朋友說過一句毒舌的話:
“大家都希望一臺ATM機保養得當,良好運營下去。會日常多多關注,時刻檢修。”

如果是一份資產,可能人上了年紀,“部分親人”可能會飄過一種想法:
什麼時候能繼承獲得呢?
哪怕是殷勤的關心,或許也沾上了功利的人性。
我認識的朋友,經歷了一件事。
她叔叔年輕時離開北京前往美國求學,待了幾十年,期間幾乎從不回國探親。
她父親承擔起了照顧爺爺的義務。
直到爺爺病重、去世前後,叔叔開始頻繁回國。
敘敘舊,追憶青年時光。
敘來敘去,叔叔的話題總會繞到:
“老人的這套北京房產,自己終究是有一份。”
PS.
不僅老人。
現金流的意義,也廣泛存在中年人、小孩身上。
比如小孩子。
好幾個媽媽私下問我——小朋友患有抑鬱症,怕自己萬一有意外,小朋友將來無法獨立生活。
怎麼辦?
大S去世之後,這樣的問詢密集出現。
最好的方法是:給小朋友做規劃時,做成定期領錢。
錢和小朋友本人的存活繫結好。
。。。
至於中年人,現金流的意義非凡。
要克服失業的焦慮,最好的方式是——年輕時儘早地多攢收息資產。
萬一失業,自己能有持續現金流,焦慮感也會大大減弱。
我這邊讀者的反饋也是,凡是失業後雲淡風輕的,幾乎都是攢了不少現金流資產的。

定期有錢入賬,不管多少,心態都能好不少。
似乎,過於以灰暗的心理來揣度人性了。
但,愛的深切,有時難免會從最壞的角度去作安排。
很多事情互成因果。
不同因,種出不同的果。與其對抗人性,倒不如看通透後,做好妥當安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