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資訊,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滄海遺珠,信手拈來 圖源:pixabay.com
深海新魚種致敬《幽靈公主》

薩那文昌魚的面部斑紋與《幽靈公主》中桑臉上的斑紋很相似。
圖源:魚:CC-BY 4.0 插圖
《幽靈公主》中的 San © 1997 宮崎駿/吉卜力工作室
中國科學家在南海發現了一種新的深海方頭魚,在其面部有一條很特別的紅色條紋,很像《幽靈公主》的女主角“サン”(San)。研究團隊注意到了這一點,就決定用她的名字致敬這位森林守護者。藉助基因分析,他們確認這是個全新的物種,學名為“ Branchiostegus sanae ” ,屬於鰓金魚科,相關成果發表在 ZooKeys 上。
這種深海方頭魚主要藏身於600米深的黑暗海底,靠著砂泥地過日子,當地漁民則給它起了個帶點神秘色彩的外號——“鬼馬頭魚”。深海方頭魚家族(Branchiostegidae)目前已知31種,這是1990年以來第三個新發現的Branchiostegus成員,稀有程度堪稱深海界的“限量版”。

文章連結:
https://zookeys.pensoft.net/article/130512/
算術好分兩種:能賺錢的和能做題的

圖源:pixabay.com
一項新研究發現,在印度加爾各答和德里街頭市場討生活的孩子們,可能是隱藏的“算術大師”。研究團隊調查了1436名從事市場工作的孩子,發現他們幾乎個個能在買賣中熟練掌握複雜的心算技能——比如快速計算折扣、找零,甚至多變數交易都不在話下。進階的問題也可以:“一斤蘋果賣10盧比,買三斤再送半斤,你賺多少?”他們照樣答得又快又準。
但是當同樣的算術題被轉化成抽象形式後,這些市場小能手就有點懵圈了,雖然他們很快就能理解數學符號的意思,但是算起來就開始又慢又容易出錯了。反過來,將教室裡的數學秀才們拉到市場上實習時,這些連奧數都能做的孩子就成了老闆口中的“坑爹貨”:大量的錯誤讓顧客的抱怨一直不停。因此科學家的結論是:真實世界的數學和學校的抽象數學,可能是大腦裡的兩條平行線。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502-w
AI“讀心術”升級:一秒鐘理解大腦意圖

圖源:pixabay.com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科學家們最近給他們的AI“腦解碼器”來了個大升級:以前需要十幾個小時的訓練,現在只需一個快速腦掃描,就能把你的想法翻譯成文字。這項技術依託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透過捕捉大腦對故事或影像的反應,迅速生成與你內心獨白“語義相近”的文字。
研究團隊先用傳統方法訓練了一個基礎解碼器,讓幾名參與者聽10小時的廣播故事,記錄腦活動模式。然後,他們開發了一種“轉換演算法”,用短短70分鐘的廣播或無聲電影資料,就能把這個解碼器“嫁接”到新參與者身上。測試時,參與者聽一個沒聽過的故事,比如“我在冰淇淋店當服務員,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解碼器輸出變成了“我在一個無聊的工作裡,每天接單子,我一點也不喜歡”。雖然不是逐字逐句,但意思抓得八九不離十。當然具體詞語可能會跑偏,細節上還有點“腦補”嫌疑。不過科學家們信心滿滿,認為這能為失語症患者(比如中風後無法說話的人)開啟一扇溝通之門。

參考文獻:
https://www.livescience.com/health/mind/ai-brain-decoder-can-read-a-persons-thoughts-with-just-a-quick-brain-scan-and-almost-no-training
硝酸甘油成了糖尿病治療的開關

圖源:Josef Kuster / ETH Zurich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創新的基因開關技術,利用硝酸甘油貼片實現對植入細胞的遠端調控來治療糖尿病。這項研究透過改造人類腎細胞,嵌入了可響應一氧化氮(NO)的基因網路。硝酸甘油從皮膚貼片滲透體內後,被細胞內的酶轉化為NO,觸發細胞釋放GLP-1(胰高血糖素樣肽-1),從而促進胰島素分泌並有效調控血糖水平。
實驗證明,該技術能夠在糖尿病模型中實現按需代謝調控,相較傳統胰島素注射具有更高的精準性。由於使用的材料均為人體已有成分,避免了外源性物質的引入,這一方法在安全性上具有潛在優勢。研究團隊表示,該技術不僅限於糖尿病,未來可能擴充套件至其他代謝性疾病、自免疫疾病或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

減肥新希望。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1-025-01350-7
點選下方知社人才廣場,檢視最新學術招聘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媒體轉載聯絡授權請看下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