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紅書使用者,可能是拿捏deepseek最絕的神。
在小紅書,deepseek的討論早已超越了工具屬性的邊界,演變成一場糅合生活、哲思與實用主義的全民實驗。
有人和deepseek處物件,徹夜未眠,上演一場跨越禁忌的人機愛戀;有人用它計算出了最佳高鐵換乘方案,讓自己的假期延長了兩天;有人要求它根據自己的命理,給出當下賽博界最為地道的人生指南,卻被告知“應該去買黑曜石”,還建議網友最好直接“炸了祖宅”,以便祖先通風方便。

更狠的是,deepseek好為人師的特點,給律師一麻袋的野路子建議。比如讓律師日更短影片,拍《欠錢不還的陰招大全》《公司裁員反殺指南》等,有律師回覆,“雖然看著野,實際一點都不正規,不過倒是有奇效”。


在小紅書上搜“deepseek+野路子”會獲得全新的視野
但這些只是冰山一角,交流的氛圍越是激情,就越容易增加討論的深度與廣度。
當用戶丟擲“地球如何升維?”的終極命題時,deepseek的回答在小紅書引發了一場評論區宇宙學辯論:有人用《三體》黑暗森林法則反駁,有人搬出《道德經》的“道生一”論證,甚至有人提議“讓AI寫一本《賽博周易》”。
“它還真寫成了。”
從家長裡短到星際文明,deepseek的問答已成了小紅書年輕人的哲學沙盒。在這裡,炒菜火候與黑洞熵增可以共享同一套邏輯框架。


當科技極客們都在關注deepseek大模型演算法的精妙之處時,小紅書的使用者們早已把ds貫徹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deepseek是一個人工智慧工具,但是要怎麼馴化它,還得看小紅書上的網友們整活。

比如很多自媒體工作者還停留在用deepseek起草文章框架的階段,小紅書上的網友們已經把它調教成了無所不能的傾聽者,它似乎知曉人性的每一面,上一秒還是霸道總裁,下一秒就變成溫順小貓咪,甚至連標點符號都能為你提供情緒價值。
看了別人deepseek的回答,很難相信我們使用的是同一個AI。

不得不說,人和人之間是有差別的,有些人的AI稍顯木訥,說話一板一眼,有些人調教出來的AI卻字字珠璣。AI就像是一根筆,要怎麼畫,畫什麼,還是得看使用者。
當代年輕人主打一個遇事不決,先問AI。算命大師和情感分析師怎麼也想不到,deepseek快把他們的飯碗給搶了,和deepseek相比,他們就像是即將擺進博物館裡的文物。

過年的時候,我讓deepseek幫我出了一份年夜飯選單,詳細到有無忌口、烹飪手法和食材預算。但當我開啟小紅書時,卻刷到了有人讓deepseek教他烹飪一道在人類世界從未出現過的變態菜。
人類的味蕾維度,在deepseek的指導下,變得無限寬廣。

AI對現實世界的影響同樣也蔓延到了音樂界。
甚至不需要具備樂理基礎,連程式設計師們都開始交流寫歌經驗了。小紅書使用者@Yapie程式設計師哥用deepseek創作歌曲《七天愛人》在網易雲爆火。

在大量使用者的上下求索中可以發現,它跟你聊點家長裡短已經不算稀奇,偶爾還能攪動一下各個專業領域,甚至連人類那些難言之隱也有了新去處。


小紅書並非科技論壇,卻能成為deepseek的野生實驗田,核心密碼藏在其村口情報局式的互動生態中。只要融入其中,deepseek這位新姑爺的秘密似乎就再也藏不住了。
當用戶曬出“用deepseek寫彩虹屁追到女神”的筆記時,評論區會立刻湧現進階攻略:“試試加一句‘你的眼神比GPT-5的引數量更讓我宕機’”。
而當有人吐槽“AI建議我炸祖宅改風水”,評論區立刻就有建築系學生用CAD圖紙論證可行性,還有人貢獻《如何用deepseek反向馴化風水師》的實操手冊。

這種“問題-答案-再創作”的鏈式反應,讓每個回答都成為集體智慧的跳板。
很難說有多少人在這樣的環境中受到啟發,畢竟工具的不同功能源自於操作者的不同用法,而不同操作者之間的每次交流都可能照亮一些個人邏輯的暗面。
例如一篇《deepseek教我延長春節假期》的小紅書筆記下,程式設計師貢獻程式碼級請假話術,HR分享反套路話術,甚至還有法學生搬出《勞動法》第32條註釋,最終衍生出一份《職場摸魚與AI共謀白皮書》。

當有人說deepseek成功幫自己延長了兩天春節假期,發出來之後又收穫了更多實操案例,實用的智慧確實是具體的,買車票都能玩出解數學題的感覺。
小紅書,更像是一種AI與人類的共謀,是答案應許之地,“活該充滿夢和蜜”。



在這裡,AI的回答只是起點,而人類用戲謔、較真、共情編織的討論,才是真正的答案進化器。
更關鍵的是,小紅書使用者們答案的多樣性、個體感,某種程度也消解了AI的權威感。

當deepseek給出“相親適配度打分表”時,有人用它計算與愛豆的匹配值,有人反向生成《如何讓AI覺得你不適合結婚》,甚至演變成一場“反演算法浪漫運動”。
這種對AI答案的“既信又不信”,恰似菜場大媽一邊用二維碼收款一邊唸叨“機器哪懂人間煙火”。


小紅書上的deepseek討論狂潮揭示了一個顛覆性真相,AI的價值,似乎並不在於解決掉什麼問題,而在激發問題。
當全網還在爭論AI能否取代人類時,這裡的使用者早已用行動證明,真正稀缺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答案之後每個個體獨一無二的想象力。
一個典型案例是《用deepseek讀萬遍宋代市舶司記錄》這條筆記。AI提煉的13條外貿邏輯被小紅書使用者拿去分析直播間帶貨策略,還有人對照TikTok出海資料驗證“南宋海商流量密碼”,最終引發經濟學教授下場討論。

這恰似伽利略用望遠鏡指向星空,而小紅書使用者們也可以用它觀察市井。
工具的意義,終將由使用者的個體經驗重塑。
更深層的矛盾在於,當AI能夠模仿魯迅文風寫雜文、用劉潤式邏輯做商業分析時,人類反而在非理性領域找回了主場。
那些對AI情話的戲仿、對算命結果的解構、對年夜飯選單的魔改,本質上是人類本能的溫柔起義。

所以,究竟是人類在馴化AI,還是AI在反向啟蒙人類,這並不好說。
小紅書的答案或許藏在那條看似荒誕的筆記裡,一位使用者要求deepseek“用山東副陪的情商安慰失戀閨蜜”,而評論區最高亮的回應是“真正的情商,是我們教會AI怎麼在酒桌上偷偷給你遞紙巾”。
作者:發財金剛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不相及研究所(ID:buuuxiangji),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絡原作者。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