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算八字是真有一手!”
“我媽開始用DeepSeek給我匹配相親物件了!”
“考公群每天都在用DeepSeek測算哪個城市上岸價效比最高!”
如果說過去AI還是個技術宅們玩的高階玩具,現在它已經成了社交網路裡的全民話題。

20天,2000萬DAU,比ChatGPT快13倍。春節期間國產大模型DeepSeek以狂飆姿態完成破圈的同時,也被玩出了各種花樣。
原本應該是個“最強學霸”,但沒想到,大家的用法一個比一個離譜……

01 “連50歲的叔叔嬸嬸都在用”
過去,AI再厲害,好像也只屬於程式設計師、創業者、科幻迷,普通人頂多玩兩天就解除安裝。
但DeepSeek,直接打破了這個壁壘。

老師們用DeepSeek設計教案、寫評語、寫論文……

醫學生用DeepSeek搞科研。

打工人用DeepSeek研究“怎麼克走領導?”……

上班族用DeepSeek,輔助規劃“如何儘快攢100萬?”

更離譜的是,一些網友的爸媽剛裝上AI,第一件事就是:
“我兒子35歲還沒結婚正常嗎?”

“女兒不考編怎麼辦?”

讓DeepSeek變成了全國AI親子顧問。
甚至“如何出櫃?”它也能給出系統化的步驟建議。

得益於DeepSeek深度思考模式,不用編寫複雜的提示詞,這些極具日常感的問題,正是大家真正開始“使用”AI的起點。
02 “這AI,比銀行職員還懂理財”
過去,大家對AI工具的評價往往是“中看不中用”。
寫論文?內容空洞無物。聊理財?給的建議不是太泛就是一堆雞湯。談感情?回答機械得像個客服。
這也使得大家對於AI工具的使用,只停留在簡單嚐鮮。

有人吐槽AI工具的體驗:“一個1000字的作文,光提示詞我就給他了他500字,寫出來還是不能直接用。”
“有用”無疑是大家最基礎,也是最核心的訴求。而DeepSeek破圈背後便是“有用”心智的建立。

有的人用DeepSeek規劃提前還貸的決策,DeepSeek給出的答案,讓她覺得比銀行職員還詳細。

一個考了6年還沒考上事業編的考公人,更是覺得DeepSeek給出的上岸計劃,參考性拉滿。

家長覺得DeepSeek規劃的養娃整體思路,很有參考價值。

當評價共同指向“是真有用”時,一個個場景自此完成了閉環。
當然,DeepSeek也還有很多需要最佳化的地方。
有使用者在進行教案寫作時,就發現DeepSeek雖然已經很絕了,但也不失離譜,存在資料庫有限,專業度不夠等問題。

但一個個70分的答案,就足以讓更多人養成先DeepSeek一下的習慣。
更何況它還很懂人情世故。

03 DeepSeek,成了大家的“情感樹洞”
前有媽媽用DeepSeek花式催相親,後有女兒把DeepSeek當成“情感樹洞”吐槽相親。

有人向DeepSeek傾訴婚姻危機,問“沒有愛了要不要離婚?”

有人想念離開的父親,問:“為什麼他始終不來夢中和我相見?”

有人困於斷崖式分手的情感內耗,靠與DeepSeek聊天疏解。

有人焦慮於生活現狀,不想內卷,也不敢躺平,尋求DeepSeek的寬慰。

本來是一個AI助手,結果憑藉溫度和共情能力,成了心理諮詢師。
有網友感嘆:“人類從未給過我的關愛,DeepSeek給了。”
當然,它有時候也會被人類惹煩……

從ChatGPT到Kimi、豆包、文心一言……AI工具層出不窮,於大眾而言早已不算新鮮。
DeepSeek的成功,不僅證明了國產大模型的技術實力,更揭示了一個趨勢:AI的下一步競爭,拼的不是引數規模,而是“落地能力”。
從資訊獲取到決策最佳化,從生產力提升到情感陪伴,AI工具的真正價值,正在於它能否融入使用者的真實需求,而不僅僅是展示技術肌肉。

DeepSeek的崛起,或許只是國產AI突圍的一個開始。在未來,AI將如何改變個體、企業乃至整個社會的運作方式?
我們明白,最偉大的技術,終將成為人類生活的背景噪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