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雨谷
來源:驚蟄研究所(ID:jingzheyanjiusuo)
2025年開年,一場由AI大模型引發的生產力變革,加速席捲千行百業。
起初還只是網友們用Deepseek體驗角色扮演、搞玄學,如今國內科技大廠紛紛下場宣佈接入Deepseek,正試圖將這款“國運級”產品從網路熱點變成國民級AI化應用。
從雲服務到手機、汽車,從華為、騰訊、阿里到字節跳動,當AI的“火種”落入商業創新的“乾草垛”,生產力提升引發的一系列生態爭奪戰旋即上演。
2月初,當大多數國人還沉浸在春節假期的歡樂氣氛中,雲服務商們就已經忙著追趕Deepseek的熱點。
先是在2月1日,華為雲率先宣佈,與矽基流動聯合首發並上線基於華為雲昇騰雲服務的DeepseekR1/V3推理服務。隔天,騰訊雲宣佈Deepseek-R1大模型一鍵部署至騰訊雲“HAI”上,開發者僅需3分鐘就能接入呼叫。
2月3日百度智慧雲千帆平臺正式上架Deepseek-R1和Deepseek-V3模型。同日,阿里雲PAIModelGallery也官宣支援雲上一鍵部署Deepseek-V3、Deepseek-R1。2月4日,火山引擎宣佈將支援V3/R1等不同尺寸的Deepseek開源模型,包括滿血版的R1。
對於當時還在忙著用Deepseek“整活”的網友們,雲服務商們緊跟熱點的步伐或許還沒有太大吸引力。但緊接著,手機廠商、汽車廠商的連番入局,讓“Deepseek接入潮”的規模逐漸擴大。
2月5日,節後上班第一天,華為宣佈基於原生鴻蒙作業系統的小藝助手App已經接入Deepseek。3天后,榮耀YOYO智慧體商店在2月8日上線Deepseek-R1嚐鮮版。同一天,OPPO公司宣佈,將於2月釋出的摺疊旗艦OPPO Find N5將正式接入Deepseek-R1。之後在不到一週的時間內,努比亞、聯想moto、小米等手機廠商相繼宣佈接入Deepseek。
向來愛和科技圈搶熱點的汽車廠商們,也幾乎在同一時間段集體上陣。在2月6日吉利汽車率先官宣,其自研的星睿大模型與Deepseek-R1模型完成深度融合後,極氪、寶駿、嵐圖、智己、零跑、長城、廣汽、長安、奇瑞等多家汽車廠商,接連宣佈“Deepseek已上車”。
僅僅兩週的時間,Deepseek憑藉低成本推理能力與端側部署優勢,成為智慧化轉型的“加速器”,被國內知名企業“接”了個遍。但是當微信搜尋框下面出現一行“AI搜尋”的小字時,網友們才真切地意識到,這一波“AI革命”恐怕真的要來了。
2月15日,有使用者發現微信搜尋已經上線“AI搜尋”功能,而據騰訊集團回應,微信搜一搜在呼叫混元大模型豐富ai搜尋的同時,正式灰度測試接入Deepseek。隨後,百度也宣佈搜尋平臺正在進行灰度測試,已接入Deepseek深度搜索功能,並於2月18日0時正式上線了AI搜尋功能。
對比2022年11月ChatGPT引發的AI熱潮不難發現,眼下進行得如火如荼的“Deepseek接入潮”有種AI從天而降、全面普及的即視感。
特別是作為網際網路“基建”的搜尋場景也被接入Deepseek時,AI不再是一個需要使用門檻的技術,而是普通人隨手可得,甚至“無感”使用的底層功能。
當然,一切商業行為都是由利益驅動的,大廠們為使用者帶來“AI改變生活”的實感,他們也在試圖透過搶灘Deepseek達成自身的戰略目標。
Deepseek之所以會火,本質上因為其在成本和功能上的獨特優勢。
ChatGPT橫空出世後,人人都驚歎於AI的神奇,但同時也對AI高昂的成本望而卻步。相比之下,主動“內卷”的Deepseek,憑藉“活兒好、錢少”脫穎而出。
國泰君安證券的研報顯示,訓練Deepseek V3(671B引數滿血版)的成本為557.6萬美元(約合4070萬人民幣),僅為Meta公司的大語言模型Llama 3的7%,而OpenAI訓練ChatGPT-4o所花費的成本高達7800萬美元甚至是1億美元,並且還需要上萬張H100晶片。而Deepseek-V3訓練時使用的是效能被閹割過的特供AI晶片——英偉達H800。
換言之,Deepseek-R1只用GPT不到5%的成本,就實現了相當於OpenAI頂尖推理模型o1的同等能力。而這種“低成本AI大模型算力正規化”從技術源頭帶來的成本降低,也使得更多企業能夠負擔AI技術的應用,特別是在推理算力需求激增的即時互動、內容生成等場景,提升產品體驗。
據PConline旗下出行欄目“智行駕道”報道,吉利將DeepSeek-R1的頂尖認知能力注入星睿車控FunctionCall大模型及主動互動端側大模型,開發出“雙腦協同”能力。該模式下,互動響應速度提升40%,意圖識別準確率達98%,而成本僅為傳統方案的1/3。
除了憑藉“低成本解決方案”推動各行業的AI應用落地,由於Deepseek模型涵蓋了從1.5B到70B等各級引數版本,支援中小容量硬體適配,這意味著包括車機、個人電腦、手機等終端裝置都有可能實現Deepseek的本地部署,從而推動端側AI的規模化和“個人化”。
另外,Deepseek的開源生態也大大降低了AI的商用門檻。在企業管理、金融、醫療等領域,可以直接藉助Deepseek強大的邏輯推理能力訓練出本行業適用的AI智慧體。
業務範圍更廣的大廠也可以藉助開源模型完成私有化部署,兼顧資料隱私和定製化需求,並在此基礎上藉助開源模型的能力,彌補自身的技術短板、提升產品體驗、嘗試功能創新。例如微信和百度透過接入Deepseek,在其原有的搜尋功能之上,新增了深度分析能力,用有限的成本拔高產品價值,實現“四兩撥千斤”式的產品升級。
此外,Deepseek推動的端側AI普及還有能力引發硬體市場的創新升級。
鑑於大模型對引數容量的要求,未來需要本地化部署的手機、電腦等計算終端,需要更大的記憶體,而目前16G的DRAM已是AI手機最低基本配置,微軟釋出的AIPC記憶體容量也是16GB起步,搭載新處理器的AIPC已普遍將記憶體提升至32GB。
從訓練成本的下降導致商用門檻的降低,再到大廠“接入潮”誘發的AI普及,Deepseek就像是古希臘神話裡的普羅米修斯,把AI的火種帶給人類,而大廠們一連串不自覺的行動產生的蝴蝶效應,推動了各行各業基礎設施的完善、升級和迭代,由此又創造了新市場、新產品和新增長。
大廠爭先恐後接入Deepseek,不僅僅是因為看到了技術趨勢可能給行業帶來的變化,也有搶先實現生態佈局,完成市場卡位的意圖。
例如在雲服務市場,Deepseek帶來的新熱點和低成本優勢,成為打破市場價格戰的突破口,誰能更快接入Deepseek,就能借助行業熱點和價格優惠鞏固現有市場,爭取新客戶。
因此,騰訊雲TI平臺推出開發者大禮包,包括DeepSeek全系模型一鍵部署,還對部分模型限免體驗;百度智慧雲針對此次模型上線提供的推理價格低至DeepSeek官方刊例價3-5折,同樣有限時免費服務;火山引擎則提供了兩週限時5折優惠,助力企業暢享“滿血版”DeepSeek-R1。
至於手機、汽車等終端廠商,一方面藉助Deepseek完成功能升級,另一方面也能利用開源大模型補齊短板,開啟差異化競爭。拋開AI手機、AIPC等新產品創造的新市場暫且不談,“語音喚醒+本地化AI”帶來的互動體驗升級,就足夠成為現有產品的新亮點。
如吉利藉助DeepSeek-R1開發出的“雙腦協同”能力,能夠精準解析使用者模糊指令,不需要乘客主動發出溫度調節指令,系統檢測到如“有點悶熱”等相關對話,就會自動開啟空調新風模式,讓智慧語音互動從被動對話升級為主動關懷式的“無感智慧”。透過AI大模型強化智慧座艙功能,傳統車企也擁有了在智慧體驗方面追平新勢力、爭奪“第三空間”入口的能力。
在內容領域,同樣可以利用AI應用打通自身生態實現價值重構。
知乎旗下AI搜尋產品知乎直答接入“滿血版”DeepSeek-R1,能夠充分識別使用者意圖,提供更符合使用者需求的搜尋結果,同時提升平臺資料庫資料利用率,最佳化知識庫管理,提升使用者體驗。而在大模型最擅長的內容生成方面,閱文集團將旗下作家輔助創作產品整合獨立部署的DeepSeek-R1大模型,輔助網文創作。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具有豐富業務生態的大廠來說,僅僅是AI搜尋功能就能夠充分利用生態資訊,提高業務協同效率、創造差異化優勢。如騰訊元寶提供的DeepSeek支援聯網搜尋,並整合了微信公眾號、影片號等騰訊生態資訊源,能為使用者提供更穩定、即時、全面、準確的回答,也重塑了自身的生態價值。
站在技術發展的角度來看,Deepseek的低成本、高效能引發了“接入潮”的出現,也促進了AI普惠與模型平權,為各行業帶來價值重構,大模型應用自身也因此從通用能力向垂直領域的專業化模型迭代。
需要注意的是,“Deepseek接入潮”的背後可能會存在技術同質化的問題。當大部分人都用同一個模型,在相同的行業、相同的市場推出相似的產品或服務,難免會出現“一個師傅教的,破不了招”的情況。而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要麼比競爭對手更快,要麼結合自身優勢實行定製化、差異化的發展策略。
另外,AI的本地化部署也有可能引發使用者對本地資料安全的隱憂。不過硬體廠商們更應該提前意識到:技術迭代雖然帶來了產品創新的新思路,但最終上線的產品能否滿足終端市場的需求變化,仍然取決於使用者個體的綜合考量。
換言之,雖然知道新市場終有一日會出現,但如何調節商業化程序,準確捕捉到市場機遇還需要廠商憑藉自身經驗自行判斷。
總的來說,大廠搶灘Deepseek不僅是技術競賽,更是生態話語權的爭奪戰,AI能否持續撬動新增長,取決於技術迭代、政策適配與商業模式的協同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