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藝術留學中最熱門的專業,毫無疑問一定是互動設計。
作為一門被國家留學基金委點名扶持的新興專業,互動設計從興起之日開始就備受追捧,不少人都在跨專業轉申互動。
不過有一個問題:互動設計似乎在綜合大學和藝術院校中都有開設,
那麼普通藝術生應該如何選擇?哪些院校的互動專業更適合藝術生跨專業申請呢?
相信但凡對互動設計有一丁點了解的同學,應該都聽說過全球公認的互動設計排名第一的院校:卡耐基梅隆大學。
作為世界上最早開設人機互動專業課程的院校,卡梅在互動領域的研究距今已經有30年的歷史,擁有包括蘋果、微軟、谷歌等一眾知名合作企業。
因此,雖然其他院校的學科排名“各花入各眼”,但卡梅的地位卻沒有任何爭議。
但是,互動領域超高的地位,外加卡梅本身也位列USNews美國最佳大學Top25,申請難度也稱得上“眾望所歸”:
且不說過超高的語言要求,即使是前面的常規項,想要完全滿足門檻也並不容易;
還有作品集,雖然寫的optional,但對於絕大多數缺少理工科基礎的藝術生來說,這可能是最後的救命稻草,你optional了,offer大概也就optional了。
相比較來說,藝術類院校互動設計專業的申請難度則要親民的多。
以同樣處於互動頂尖水平的 英國倫藝-LCC學院 為例,該專業強調互動在不同領域的跨界研究,特別在申請要求中註明:歡迎沒有理工科背景的藝術生申請。
另外在申請材料和評選標準上,倫藝-LCC的表述也沒有綜合大學那麼籠統,而是有許多細緻的指引,比如:
-
在專業學科領域有足夠的經驗或潛力
-
具有良好的閱讀、寫作和表達能力,能獨立工作,且有團隊合作的意願
-
對互動設計領域的批判性理解,以及能夠進行設計研究和反思性思考的能力
-
個人陳述應包含感興趣的領域、擅長研究的領域和預期專案的重點,以及專案製作的規劃
-
作品集應該以概念和研究為基礎的,展示思考和製作過程,以及測試和實驗的好奇心
-
願意在數字網路系統中探索,並意識到它們如何塑造人類行為的不同背景
除以上這些細緻的要求之外,LCC互動專業的其他要求就只剩下Honours degree,和雅思6.5(單項5.5)的成績要求。
總的來說,綜合大學的互動專業申請要全方位地對學生的成績、職業規劃、行業經驗、語言能力進行評估,作品集可以是加分項,卻不是決定性的關鍵材料;
而對藝術類院校來說,申請的重頭戲依舊在作品集,而且互動專業還對作品集該怎樣做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那麼這一大串的要求究竟該如何解讀?藝術類院校的考官究竟想看到什麼樣的互動作品集呢?
互動設計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專業名稱,而是一個專業分類,其中主要包括了三種互動設計:
-
使用者介面設計(UI)
-
使用者體驗設計(UE/UX)
-
人機互動設計(HCI)
其中,人機互動HCI方向是與目前最新的科學技術對口性最高的一個(如VR/AR/AI等),也是目前全球範圍內人才最稀缺的學科方向之一。
比如倫敦大學學院(UCL)的互動專業碩士分為三個學期,第一學期學習基礎的互動設計理論與人機互動工程學;
第二和第三學期則要從提供的模組中完成獨立的設計專案。
使用者介面設計(UI)是最常見的互動設計,我們日常接觸到的電腦網頁、手機APP都少不了它。
UI設計的成品看上去似乎更像是平面設計,但其背後涉及到互動介面設計、人機互動模式的思考,以及資訊框架和可使用性的考量。
由於對平面視覺傳達能力有一定的門檻,因此開設UI方向互動設計的院校多以藝術類院校為主,課程也具有更好的指向性。
比如 美國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VA)的互動設計主要分為APP介面設計和互動數字媒體兩個大方向:
APP介面方向的課程引導學生結合調研,找尋不同APP介面之間的異同點,探索美觀度和實用性的平衡;
互動數字媒體方向的課程則專注於擴充套件互動在媒體、品牌、裝置,甚至是空間、音樂中的跨界應用。
對於藝術生來說,UI方向的互動設計是入行門檻最低,但就業需求量又很大的方向;
使用者體驗設計(UE/UX)是目前開設範圍最大,熱門程度最高,也是就業需求量最大的一個方向。
相比於UI和HCI,使用者體驗設計既不會對理工科背景要求太高,也不會過分要求申請者的美學能力,因此開設院校和學生數量也都偏多。
UE/UX設計的課程普遍更關注認知學與人因工程學的探究,並會透過大量而深入的使用者研究探索使用者痛點。
比如 英國拉夫堡大學 的互動設計就偏使用者體驗方向,以使用者體驗、服務設計、互動設計三個方面的系統思維與創意能力為核心,適合藝術生申請。
課程方面,第一學期,同學們主要學習設計方法論,利用認知心理學研究使用者介面與使用者行為軌跡的設計,並透過測試瞭解可用性與可訪問性的體驗感;
第二學期,課程則主要側重於讓學生瞭解體驗設計師在設計團隊中所扮演的角色,學習如何在團隊中發揮個人作用,瞭解服務設計與社會變革設計的相關知識,並完成最終的畢業設計。
總的來說,互動設計選擇綜合大學還是藝術院校,一方面要考慮申請難度的差異,另一方面也與院校具體的課程方向有關,不能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