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 WWDC 上,蘋果為所有螢幕前的觀眾帶來了久違的 One more thing——Apple Intelligence。
不過一年的沸沸揚揚以後,大家都難免有些疲憊,蘋果似乎也是如此,在繼續推進 Apple Intelligence 的同時,蘋果終於將目光轉回了設計上。
據彭博社報道,蘋果公司計劃於今年晚些時候對 iOS、iPadOS 和 macOS 進行重大介面設計更新。
上一次,蘋果如此對設計動大刀,是 2013 年的 WWDC。
2013 年 6 月 10 日,蘋果執行長 Tim Cook 站在臺上宣佈 iOS 7 的釋出,然後聚光燈轉移到剛從 Scott Forstall 手中接手軟體設計的 Jony Ive 身上。
他沒有急於介紹 iOS 7,而是先談起了自己對設計的理解:
我認為簡約、清晰與高效中蘊含著深刻而持久的美。真正的簡約遠非僅僅摒棄雜亂與裝飾,而是要在複雜中建立秩序。
短短的一句話,幾乎成為 UI 設計的金科玉律,也道出了為什麼擬物化被淘汰的原因——在小尺寸的螢幕上使用擬物化設計,需要在圖示中填充大量的資訊,這些資訊會浪費人的注意力,同時也增加了不少的辨識成本,從而導致互動的遲鈍。
而扁平化乾淨的線條與配色,讓使用者可以迅速分辨出該圖示的含義,透過簡化視覺元素,讓功能本身成為設計的焦點,同時,也無比契合蘋果一貫「少即是多」的設計語言。
所以,哪怕擬物化曾是美學標杆,無論人們如何評價 iOS 7 的扁平化變革,蘋果依然果斷將其推入歷史。
很明顯,從 iPhone 在國內興起到 iOS 7 短短幾年時間,彼時的使用者對擬物化 UI 仍意猶未盡,以至於多年後,SmartisanOS 那套遲到的擬物 UI 依然被人津津樂道。
時間來到現在,iPhone、iPad 與 Mac 的功能愈發複雜,功能的入口也隨之變得越來越繁雜。
舉個最直觀的例子,相機 App 的介面如今已近乎「窒息」。
如果你開啟照片格式或照片風格選項,取景框之外的每一寸空間幾乎都被二級選單入口占據,甚至頂部選單還與功能選項發生了明顯的重疊,讓整個介面顯得侷促不堪。
還有一個或許更直觀的例子:iPhone、iPad 與 Mac 之間的操作邏輯已逐漸分化,曾經那種無縫上手的體驗,如今已不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切換裝置時的適應成本正變得越來越高。
設計影響互動,互動決定體驗,iOS 7 以來構建的 UI 體系,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多裝置協同的需求,而這,正是蘋果無法容忍的。
因此,蘋果決定重塑設計語言,透過更統一的視覺與互動邏輯,讓不同裝置之間的操作體驗更加一致。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蘋果選擇 Vision Pro 作為錨點,讓整體視覺風格向 visionOS 靠攏。顯然,蘋果仍然視 Vision Pro 為「明日產品」,並希望以其設計理念作為未來 UI 體系的基石。
本次更新內容將涵蓋作業系統的核心視覺元素,包括圖示、選單、應用程式、視窗樣式以及系統按鈕,目的是透過簡化互動邏輯,讓使用者更便捷地使用裝置。
visionOS 隨著 Vision Pro 一起問世,以空間計算為核心,強調數字內容與物理空間的有機融合,其設計原則包含三個層級:
層級感知:透過動態景深與虛實疊加,構建類似現實世界的光影層次感(如視窗懸浮高度暗示操作優先順序)
物理隱喻:沿用觸控直覺(如滑動、拖拽),但引入三維空間操作(物體旋轉、空間縮放),降低學習成本
情境響應:介面元素會根據環境光線變化自動調整透明度和色調,確保視覺舒適度
這套設計語言本質是將 iPhone 的平面互動升維至空間,同時保留蘋果標誌性的設計美學。
很顯然,目前的主流移動終端依舊是以螢幕為內容承載物,所以這套語言的大多數層級都不能照搬到 iPhone、iPad 或 MacBook 上,但其中的材質語言,是完全可以統一的地方。
visionOS 為了與現實世界有機結合,精心挑選了一個在現實世界中存在,又可以成為虛擬世界橋樑的材質——毛玻璃。
毛玻璃這種材質首次出現在 iOS 7 上,系統大量使用了毛玻璃材質,將其作為扁平化設計的補充策略。
透過高斯模糊疊加半透明層,系統介面(如控制中心、通知欄和多工切換視窗)在保持極簡視覺的同時,構建了立體層級感。
這一設計巧妙平衡了扁平化浪潮下的資訊密度問題,不僅區分資訊層級,更透過虛實疊加引導使用者注意力,用模糊的底層內容暗示非當前操作焦點,毛玻璃成為核心互動元素,正式成為「互動狀態的視覺化載體」。
2014 年,隨著 UIVisualEffectView 和 UIBlurEffect 等原生 API 的開放,開發者可在應用內自由實現動態模糊效果,鍵盤彈出時的背景虛化、資料夾展開時的層級過渡,都可以設計毛玻璃效果。
毛玻璃逐漸從系統級控制元件擴充套件至第三方應用,成為 iOS 生態的標誌性設計語言。
而如今,在 iOS 19,毛玻璃將迎來新一輪的重塑與強化,最終可能成為三個終端裝置的共同互動認知——在 iPhone、iPad 與 Mac 等基於螢幕顯示的移動終端上,毛玻璃材質用於平面層級的輕量化互動;
而在 Vision Pro 上,毛玻璃用於承載三維空間中的多視窗疊加與深度互動,本質是透過光學隱喻構建數字世界的認知框架。
從現在第三方給出的概念圖來看,iOS 19 甚至有將圖示改為圓形的嘗試,不過這種形態的可能性並不算大,因為使用完整的圓形並不符合蘋果目前的主流終端裝置——它們的顯示屏都以矩形為主。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這套全新的系統體系將在今年 6 月的 WWDC 上與我們見面,並更新在 iOS 19、iPadOS 19、macOS 16、visionOS 3 等系統中。
與爆料一同而來的,還有一個壞訊息:此次更新僅限於互動設計方面,蘋果無意合併其不同作業系統的底層架構,仍將保持 iOS、iPadOS 和 macOS 的獨立性。
一直以來呼聲較高的 iPadOS 與 macOS,將繼續保持獨立。
蘋果的困境,是 Apple Intelligence 的狼來了
蘋果之所以突然對設計動刀,除了互動上的麻煩已經積重難返以外,還有另外一個因素。
蘋果一向是一家偏向保守的科技公司。相比追逐潮流,它更傾向於整合已有技術,經過精細打磨後再推出,以確保最佳的使用者體驗。
但這種保守在已經形成燎原之勢的 AI 時代,已經相當嚴重地拖了蘋果的後腿。
不僅是在國內遲遲無法落地,導致 iPhone 16 系列的 AI 體驗形同雞肋,甚至被戲稱 Apple Intelligence 最直觀的變化是讓 iPhone 全系升級到 8GB RAM。
即便是在已落地的海外市場,Apple Intelligence 的表現也遠未達到人們的期待。
這一切都是因為蘋果將自己圈在一個自己畫下的禁咒裡。
當其他廠商爭相接入各種 AI API,推動智慧化生態時,蘋果卻始終對「將使用者資料交給外部服務商」持謹慎態度。
而按照蘋果一貫的傳統,第三方應用在 iOS 上幾乎無法獲得跨應用操作的許可權。這意味著,如果蘋果想要構建真正系統級的 AI 生態鏈,唯一的選擇,就是完全依賴自己的 AI。
Siri 本應是蘋果 AI 戰略的核心入口,但多年來,它的功能侷限、互動僵化,逐漸淪為智慧助手領域的「邊緣角色」。如今,蘋果想要在 AI 時代重回主導地位,必須解決一個關鍵問題:如何讓 Siri 從「語音助手」升級為 AI 生態的核心樞紐。
為了讓 Siri 變得更聰明,蘋果不得不破例引入 ChatGPT,藉助第三方 AI 提供支援,同時還宣佈開發一個更個性化的 Siri,這個 Siri 能深入理解使用者的個人背景,並具備跨應用執行任務的能力,成為真正的 AI 助手。
前不久,知名爆料人 Mark Gurman 也表示,蘋果自研的大語言模型進展受阻,最初打算將 LLM Siri 與 iOS 18.4 一起推出,但進展並不樂觀,於是蘋果推遲到了 5 月份的 iOS 18.5,而現在看來,可能要在 2025 年 9 月推出的 iOS 19 至 2026 年 3 月的 iOS 19.4 上才能看到全新的 LLM Siri,而路透社等媒體也跟進了這條新聞。
既不願意徹底開放生態,也無法迅速造出自己的 AI,左腳絆右腳,蘋果就這麼在 AI 移動端落地的路上磕磕絆絆,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跑起來。
隨著 Apple Intelligence 的推遲,消費者與投資人的信心也在悄然動搖。
2024 年 9 月,由於 AI 相關功能延期,iPhone 銷售預期下調,蘋果股價單日暴跌 4.85%,創下兩年半來的最大跌幅。
2024 年第四季度,蘋果的市場份額跌至 16.7%,排名第三,落後於華為和小米,銷售額同比大跌 18%,中國市場份額的大幅丟失,導致 iPhone 在全球銷量同比下滑了 5%,在全球市場的市場份額下跌 1 個百分點至 19%。
此時,iOS 19 的更新毫無疑問是圍魏救趙,能吸引很大一部分注意力,爭取一些時間。
也說得過去——畢竟,如果 AI 是改變移動終端的最終答案,Apple Intelligence 就是第一步,而作業系統,則是這一切的基石。
既然 Apple Intelligence 還需要時間,那就在等待的時間裡,做點值得期待的事。
不過,這個轉移目光的方式,可不一定管用,短短一年時間,蘋果已經從萬眾期待,變成「狼來了」——用網友的話來說,之前承諾的 Apple Intelligence 還沒來,又要端新的大餅上桌。
我們正在招募夥伴
✉️ 郵件標題「姓名 + 崗位名稱」(請隨簡歷附上專案 / 作品或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