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巴拿馬「退群」看一帶一路新方向

2月19日,《明報》發表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創始院長劉寧榮教授觀點文章,以下為文章全文。
巴拿馬作為拉丁美洲第一個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早前在美國壓力下宣佈退出。這對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區國家可能產生負面影響,衝擊中國在全球的基礎設施建設戰略。
巴拿馬透過一帶一路倡議促成了多個重要專案,包括連線巴拿馬城與西部奇裡基省的高速鐵路計劃,以及中國企業參與的港口設施開發專案。這些都顯著提升了巴拿馬作為貿易物流樞紐的地位。
一帶一路倡議擴大了中國的地緣政治和經濟影響力:中巴經濟走廊連線中國新疆與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為中國提供了直接進入印度洋的通道;吉布提港則成為中國在海外建設的首個軍事基地;在非洲,中國建設的肯亞蒙巴薩-內羅畢高速鐵路,及亞的斯亞貝巴-吉布提高速鐵路,極大地改善了當地交通基礎設施;在亞洲,中國-寮國鐵路和雅加達-萬隆高速鐵路等專案,也顯著提升了區域互聯互通。
從2018年起,我訪問了30多個一帶一路參與國;由中國支援的重大基建專案,對當地經濟的貢獻令人印象深刻。
2018年當我們從克羅埃西亞驅車前往波斯尼亞時,佩列沙茨大橋正在建設中。這座大橋將佩列沙茨半島和杜布羅夫尼克與克羅埃西亞其他地區連線起來,在此之前需繞道波斯尼亞。在黑山,將其欠發達的北部與首都波德戈裡察與南部旅遊勝地連線起來的高速公路,號稱全球最昂貴高速公路,約六成路段由隧道和橋樑組成。去年10月我們抵達喬治亞,從首都第比利斯到東部拉戈代基的高速公路剛剛通車。這條亞歐交通幹線,是連線外高加索與中亞經濟走廊的重要紐帶。
過去幾年,中國在外高加索的影響力劇增:于格魯吉亞,除了高速公路,中國參與了巴統港的基礎設施改造與現代化升級,這是連線歐亞的重要貿易樞紐;中國將在喬治亞黑海城市阿納克利亞建設格國最大港口,經哈薩克、亞塞拜然到喬治亞,連線中國與歐洲的「中間走廊」將成為可能。我們還前往由中國公司建設的、亞美尼亞最大的馬斯特克太陽能電站,他們已在塞凡湖邊工作了3年多。
全球基建專案遇挑戰 中國須訂新戰略
巴拿馬退出一帶一路倡議,受多種戰略、經濟和地緣政治因素影響,突顯了中國在維持其雄心勃勃的全球基礎設施專案勢頭上所面對的挑戰。中國必須調整並制訂新戰略。
首先,中國應提高一帶一路專案的透明度,確保債務可持續性,並促進更公平的合作伙伴關係。透過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融資條件、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計劃,中國可以使一帶一路專案對參與國更具吸引力。
中國大規模基礎設施專案的積極影響,在許多國家已經顯現。根據倫敦的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Centre for Economics and Business Research)預測,到2040年,一帶一路倡議每年將為全球GDP(本地生產總值)增加7.1萬億美元,其廣泛效益源於促進全球貿易更順暢的基礎設施建設;但債務問題導致一帶一路專案被質疑。
訂製化合作方式
可助各國抵禦外部壓力
近年來,一帶一路倡議也面對來自美國和歐洲的批評與挑戰。美國主導的「重建更美好世界」計劃、歐洲的「全球門戶」專案,以及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都試圖與中國競爭全球基礎設施建設的領導權。面對這些挑戰,中國需調整戰略,確保一帶一路倡議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中國應突出以專案為中心的協議,而非一味強調國家間一帶一路備忘錄的簽署。量身訂製的方法,使各國能參與符合其具體發展優先事項的一帶一路專案,可更為有效應對地緣政治變化。儘管中國已與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項一帶一路合作協議,但以專案為基礎的訂製化合作方式,可更好地幫助各國抵禦外部壓力。
第三,中國應鼓勵更多私營部門參與一帶一路倡議,以減少政府主導的負面印象。從債務融資轉向股權投資或公私合作伙伴關係,可降低參與國的債務風險。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標誌專案,為全球提供了數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融資,主要參與者是中國國企。
全球範圍已建成或正在建設的新港口,無論是喬治亞的阿納克利亞港、秘魯的錢凱港、斯里蘭卡的漢班託塔港,還是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都是由中國國企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承建。私營企業可能無法主導如此龐大專案,但私營企業的參與不僅可分散風險,還能帶來更多創新和靈活性。例如在印度尼西亞,來自福建和浙江的民營企業早年面對國內產能過剩,向外發展,對當地鋼鐵企業發展做出了不小貢獻。如今,「出海戰略」為中國私營企業提供了向外擴張的新機遇。
第四,中國應推動合作多樣化,將一帶一路倡議定位為一箇中立、包容的全球發展平臺,強調其經濟而非地緣政治性質。透過鼓勵中國公司與外國公司合作,中國可以增強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認可度。例如,亞美尼亞的太陽能電站由西班牙公司營運,但由中國公司建設;迪拜的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馬克圖姆太陽能園區,也由上海電氣集團承建,由西班牙公司營運。
最後,中國應利用軟實力,推廣其發展模式,分享一帶一路專案的成功案例,並強調該倡議對全球基礎設施和經濟增長的貢獻。透過擴大文化和教育交流,中國可以培養善意,並反擊美國和其他西方勢力傳播的負面敘事。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了參與國的發展,但需採取更積極態度,為當地社群提供更多利益,以增強經濟和社會福祉。確保一帶一路專案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及促進技能轉移,可提高該倡議的受歡迎程度,並向當地民眾展示切實利益。
掌握英語 助中外溝通
去年春天我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注意到這座新城市的景觀與中國城市相似,許多現代中式建築上醒目地展示著承包公司標誌。然而,在與亞的斯亞貝巴大學的一名教授交談時,我發現當地民眾對中國人的貢獻知之甚少,儘管非洲聯盟總部和非洲疾病控制中心等關鍵基礎設施專案,都是由中國捐贈建設。
中國人與當地社群之間的有效溝通,至關重要;而中國人無法打入當地社群的主要原因,就是無法用英語交流。畢竟今時今日,英語在67個國家和27個非主權實體列為官方語言。掌握好英語,是中國人在海外被更好理解的第一步。
總之,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是中國推動全球基礎設施建設的戰略,也是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和互聯互通的重要平臺。透過不斷調整和最佳化戰略,中國可以確保一帶一路倡議在全球範圍持續發揮積極作用。
更多劉教授精彩觀點
掃碼或點選“閱讀原文”獲取課程資料
如果感覺內容不錯歡迎在文章下方“一鍵三連” 也可以點選左下角⬇頭像關注並且🌟星標這樣新文章就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列表裡了

相關文章